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何谓知识?"在学校中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作为师生交流互动的媒介,是学校场域中教育活动发生发展的核心要素,本身具有独特的特征。"①在知识教育过程中,会涉及下属三种关系"知识与能力智力的关系,表现为知识在个体身上的转化;二是个体经验和人类公共知识的关系,表现为‘类’的知识与个人知识的相互转化;三是书本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这既与个人经验和公共知识的关系有关,又有所不同,较之于个人知识与公共知识的相互转化有了提升,关涉到人的生活世界层面。"②对于教育中的个体来说,知识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习得,还包括知识的转化和实践,不论从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还是从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出发,这三个方面无疑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个体基于日常教育生活形成的为个体所享有的认识成果,是教师创造力的体现。教师实践性知识因其日常教育生活的批判性及默会知识形态的批判性而具有批判性。在批判基础之上,教师实践性知识通过唤醒教师的个人理论意识,培养教师的公共理论自觉而生成。在"批判—生成"的交互过程中,教师能够重视实践性知识,成为反思实践者,实现其专业发展与自主成长,从而有助于开展教师教育研究,赋予教育变革以真正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知识的创新来源于个体,个体的创新知识传递给组织的其他成员,形成了个体的与他人的知识共享,进而成为组织的知识积累部分,而这种知识积累要转化为组织向前发展的推动力,便会有一个知识内化为组织成员的自身的知识且成为其进一步创新的基础的过程.对教育知识的转化也是如此,学校组织之外的教育知识不可能一下子就能为学校全体成员所接受,它总是经过一个由个人或少数人进而到学校组织整体扩散的过程.要实现这种学校教育知识的共享,就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校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4.
教师的培养与发展是构建个人化教育知识的过程.这个命题关乎现代社会中日益发生的知识与人的分离、认识与伦理的分离.教育学知识是独立于个体经验的理论知识,教育知识是本原在主体之中的实践知识,是高度个人化、德性化的知识.实践乃是善的实现活动,指导教育知识的是实践的、反思的认识旨趣.区别于普遍性的知识,个人化教育知识具有经验与反思的品质,情境与情感的品质,内在与多元的品质,意向与规范的品质.区别于理论知识的可教性,个人化教育知识是做了才有的知识,是不断增长的教育经验,它是个体在实践过程中整合而建构出来的知识.无论是职前还是职后教师教育,这一建构过程依赖于广义的教学做合一,实践性学习是其基本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5.
个人知识不仅是一种独立的、与公众知识相对应的知识形态,而且也是一切知识共同的个人特征。个人知识内容具有内隐性、整体性、独特性、客观性。个人知识的探究形式为归纳概括、默会思维。个人知识的表达形式有言述与非言述两种。个人知识存在于个人思维、感受与操作之中。课程实施过程中个人知识的生成大致经历外化表达、交流讨论、活动体验、反思内化等阶段。个人知识的教学策略有:情境激活、表达展现、经验共享、亲历与反思。  相似文献   

6.
知识分类教学论是现代认知心理学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心理学教授皮连生根据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研究,把广义上的知识定义为“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并认为它储存在个体内即为个体知识;储存于个体之外,乃是人类知识。  相似文献   

7.
<正>加涅和安德森等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对知识提出了新的定义,他们认为,知识是指个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贮存在个体内部的是个体知识,贮存在个体以外的是人类知识。笔者认为,加涅等人的知识分类学说对语文教学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用这种分类方法来鉴定语文教学的内容,从而根据不同知识类型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将会有效提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学习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经验的文化活动。在当今信息社会中,由于知识、信息量的不断增长,每个人要能积极地作用于环境并发展自身,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人的生存就可以说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过程。近十年来,我们对自主创新性学习作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赵子维 《文教资料》2010,(15):110-111
当前我们对学校教育中的知识问题应深入到教育,对于使知识向个体发展的转化问题,需要我们研究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学生.使他们充分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并通过对话实现不同形态知识之间的转换,从而实现知识对个体生命发展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个人知识是公共知识的个体化和个性化。学生个人知识不是某一种具体的知识形式,而是其在学习人类知识成果过程中形成的感悟与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二者的混合体。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个人知识的个体性,体验性和情境性,批判性与动态性,成为教育“转识成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让教育研究走向生活体验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传统的教育研究由于远离了个体的生活体验而丧失了生活意义。本文认为,当代教育研究应该注重生活体验,走向生活体验。也就是说,教育研究是在真实教育情境中以个体的生活体验为基础进行的研究;教育研究是研究者作为主体积极参与的一种价值负载活动;在教育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因此,当代教育研究应该注重叙事研究,关注教师的个体体验和个体实践知识,在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之间开展广泛的合作与对话。  相似文献   

12.
教师知识是一种建构与个人的实践知识;它是一种复杂性高、无法轻易洞察的隐形理论,以往的经验、先前的概念、个人的价值现、经验或哲学观的基础上的知识系统。这种复杂的知识系统,惟有在教学过程中与真实情景中才能形成。重点探讨在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建构起的知识结构的评价原则及评价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个体的知识结构合理与否影响其思考和行动的有效性。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多元性、系统性、动态性等基本特征。个体摄取知识的范围、过程、方法及个体的某些心理特质影响到其合理知识结构的建构。从夯实基础、训练思维、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入手可实现个体知识结构的优化。另外,还要注重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实践,在动态中检验并进一步优化已有的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14.
实践性知识的隐蔽性使得教育工作者难以有效地提取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概念图有助于将平常只在行动中展现出来的知识语言文字化。教师教育中,可先帮助教师了解概念图,再鼓励教师就某一核心概念进行构图,并就各自的图示结合具体教学情境加以解释、说明,找出与其他人图示之间的异同,最后再结合书本上关于这一核心概念的相关理论,重新建构个人的认识,以实现专业理论、他人经验、个人认识三方知识来源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5.
在阐述信仰的必要性这一问题上,克尔凯郭尔大致是从两方面论述的。一方面,他从整个人生出发,逐个考察生活各个阶段,最后说明信仰是最高的人生境界。另一方面,他从个人的生存体验着手,详细分析了人生的种种忧郁、厌烦、恐怖、焦虑以及绝望等等情绪,从中得出一个结论,即人惟有在宗教中才可找到精神的家园。  相似文献   

16.
“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人的社会存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人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具体包括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劳动是人类生命生产的形式 ;劳动也是个人生命生产的形式。二、人在社会合作中生存。主要体现 :社会合作是人类自我保存的方式 ;社会合作是人类劳动的方式 ;社会合作是满足个人多方面生活需要的方式。三、人在社会环境中发展。 1 .人类意识和智力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2 .个人知识和能力是社会文明成果向个人的内化与转化  相似文献   

17.
论教师的个人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转向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近年,知识基础已成为当前教师发展研究中备受关注的前沿领域,特别是由于个体理论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了个人知识在教师知识构成中的重要作用。个人知识源起于对传统的教师公共知识的批评与诘难。个体性、境遇性、实践性、整体性以及对话性是教师个人知识的重要特征。个人知识的提出有助于教师深刻地认识教学实践在其专业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个人知识理论是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观,它的提出使我们找到了目前教师教育流于形式、实效性差的原因。教师个人知识是其专业发展的基点,个人知识管理则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9.
审视知识学习和人的精神生命生长的关系,有利于我们勇于改革繁杂课程,实行“小立课程、大作功夫”,从而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实现课程的真正变革。“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的可能性来源于儿童拥有学习的天性,潜能和先天的学习框架,以及所谓悟感。只要依靠了儿童的悟感机制,就可以借助不完善的信息,去把握事物本体。这不仅仅可以节省教育者的行为能量,更给了学生自己发展自己的空间,使教育省力高效。课程的庞大,其实是没有把课程同人的本体——一个无限丰富、不断生长和跃动的生命联系起来,没有把知识的获得和人格的完善视为人的精神生命的拓展。  相似文献   

20.
陈向明  赵康 《教育研究》2012,(4):108-114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知识"地位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杜威的实用主义知识论在理论层面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合理合法性"提供了支持。这种知识论视角超越了传统的心灵—世界二元知识论框架,在人类行动范畴中看知识,揭示了人类是不断变化的世界的参与者,而不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世界的旁观者。这种知识论认为知识源自探究,由认知性经验而获得,是关于行动及其导致的结果之间关系的知识,体现在教师身上是有关教育教学行动及其带来的结果之间的关系的"实践性知识",具有引导未来行动的功能。杜威关于知识的工具性观点,还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教师的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孰高孰低之争,因为二者都来自经验,并最终服务于实践,这也使得教师的"知性主动性"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