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闻名世界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他在统计物理学、量子理论、辐射量子理论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他成功的“秘诀”在哪里?有一次,一个爱高谈阔论而不大用功的青年问他成功的“秘诀”。爱因斯坦便写了一个公式:“A=x+y+z。”青年问这是  相似文献   

2.
初中代数课本第四册,P_(166),17题:“三角形面积公式:S_△=(s(s-a)(s-b)(s-c))~(1/2)其中s=1/2(a+b+c),a,b,c是三角形三边的长,”这个“公式”远在古希腊阿基米德就知道,后由希腊人海伦(Hero)(生于公元前125年)在他的著作“Merprka”一书的“度量表”章中首先证明了这一公式,还举了求边为13,14,15之三角形面积一例。在与世隔绝的中国南宋时期(约公元1247年),数学家秦九韶,在他的《数学九章》中曾独创地讨论到它,名为“三斜求积”,大斜、中斜、小科分别表示三角形三边,求面积。把他的结论用现代算式表示是:  相似文献   

3.
升学考试诈骗师确实出现了。在东京新宿的茶馆自称考生“哥哥”的本社记者面前诈骗师不知被骗,他说:“拿三百万元,就毫不含糊的考上早稻田大学政经系。”口若悬河似地说个不停,甚至说这也是有来头的,“自己是警察麦扬会事务局的”。询问警视厅时,答复说,根本没有那个组织。这可能由于每年都有激烈的考试竞争,从而才产生了这类的诈骗师吧!  相似文献   

4.
成功的公式     
爱因斯坦在《自述片断》中写到: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工作,Y代表休息,Z代表少说费话。于是得到这样一个关于成功的公式:A=X+Y+Z。在爱因斯坦的成功公式中,最为强调的是艰苦的工作。卡耐基在论成功时形象化地说,烹调“成功”的秘方是把“抱负”放到“努力”的锅中,用“坚韧”的小火炖熟,再加上“判断”做调味料。于是得到这样一个关于成功的公式:成功=努力+抱负+坚韧+判断。在卡耐基的成功公式中,最为强调的是努力。季羡林回顾七八十年之经验,认为决定成功的有三个条件,即天资、勤奋和机遇。他对这三个条件进行了这样的分析,天资是由“…  相似文献   

5.
某公司副总经理将一位“人才”解聘了,理由是他虽无过错,但未给公司做过“有创意”的事情。这是发生在改革大潮席卷神州大地时的一件新鲜事。乍看,似乎副总经理故意刁难,“人才”受了委屈;但仔细一想,“人才”没有创意,最多算个庸才。这件事告诉  相似文献   

6.
提到海伦公式S_△=(s(s-a)(s-b)(s-c))~(1/2),我们并不陌生。初中代数第四册166页,有关于它的习题:《教学参考书》157页,有关于它的证明。但提到中国的海伦公式——秦九韶公式,由于中学教材没有作介绍,恐怕就没那么熟悉了。秦九韶公式,是我国南宋时期的数学家秦九韶,在他的著作《数书九章》中独立提出来的(距今有740多年)。在这部书中,他详尽地叙述了利用“三斜”(即三边)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以小斜幂并大斜幂减中斜幂,余半之,自乘于上;以小斜幂乘大斜幂,减上,余四约之,为实;一为从隅,开平方得积。”这段文字用现代公式表示,就是 S_△=(1/4[c~2a~2-((c~2+a~2+b~2)/2)~2])~(1/2) 秦九韶公式与海伦公式都是已知三边求三角形的面积,形式各异而实质相同。虽然它较海伦公式提出得晚一些,但却是秦九韶独立发现的,这就十分可贵了。所以人们亲切地称秦九韶公式是“中国的海伦公式”,还把它与海伦公式合并称为“海伦——秦九韶公式”。  相似文献   

7.
杭州教育局正在进行声势浩大的教育办学模式的大改革。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学校教育的集团化。充分利用名校效应,在基础教育阶段实行“名校+新校”、“名校+民校”、“名校+旧校”、“名校+弱校”等的发展模式。这种教育发展模式的本意是将“名校”这块“蛋糕”做大,起到“做大做强”的规模效应,以期达成“依托名校发展优质教育,进而实现教育公平”这一价值取向。我想起了两件事。一件是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时,有人向他母亲祝贺:“您应该为有这样的儿子感到骄傲。”这位伟大的母亲回答说:“我同样为我另外一个儿子骄傲。”祝贺者问:“您另…  相似文献   

8.
感谢上帝牧师对买他的马车的农夫说:“这匹马只懂教会的语言:叫‘感谢上帝’它就跑,叫‘赞美上帝’它就停下。”农夫将信将疑,试着叫了一声“感谢上帝”,那马立即飞奔起来,越跑越快,一直跑到悬崖边上,惊恐万分的农夫才想起让它停下的口令“赞美上帝”,果然那马在悬崖边上停了下来,死里逃生的农夫长长地嘘了口气:“感谢上帝!”卖报一个男子在广场上大声地叫卖报纸:“惊人的诈骗案件,受骗者已达82人!”一个人赶紧过去买了一份,但是,他翻来覆去怎么也找不到这件事的内容。这时,听到卖报人又在喊:“惊人的诈骗案件,受骗者已达83人!”诀窍馄饨店…  相似文献   

9.
1遵循教师成长理论“说发展”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国人衍生了一个更利于操作的公式:学习+实践+反思=成长,这是因为教师成长更注重过程,而经验只是结果,学习与实践体验才是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一次,有位青年问爱因斯坦:“请告诉我,您取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爱因斯坦没有马上回答他,而是随手写出了下面这个公式:W=X+Y+Z青年不解地望着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便给他解释说,W 代表成功,X 代表艰苦的劳动.Y 代表正确的方法,而 Z 呢,则代表少说空话。爱因斯坦这番幽默风趣而又寓意深刻的话,十分精辟地概括了科学家们的成功秘诀.就以爱因斯  相似文献   

11.
1994年4月11日,非法集资巨款的原长城公司总裁沈太福被依法处决,收受沈太福贿赂4万元的原国家科委副主任李效时被判刑20年。新闻记者孙树兴、蔡原江为沈太福的非法集资活动摇旗呐喊,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和6年。这两名记者是如何堕入犯罪深渊的呢?  相似文献   

12.
动物诈骗术     
小朋友,这一期的超趣超炫栏目,小编又给你带来一份动物大礼包——“动物诈骗术”。为了生存,人们有诈骗、欺敌的谋略,没想到不起眼的动物也有一套高智商的诈骗术呀! 快快打开来吧!哇,什么?散“迷魂香”以擒“风流鬼”,太好玩了!  相似文献   

13.
名人的悲剧     
名人总是在不断爆出冷门。最近一个时期接二连三地读到了有关名人的新闻。一个是商界名流牟其中涉嫌诈骗受审的新闻,一个是当年的农村改革带头人禹作敏在服刑就医中自杀的新闻,还有一个就是艺界名星刘晓庆因欠债不还被告上法庭的新闻。不管怎么说,这三个人都是炫耀一时的“名人”。先说牟其中,在70年代,他敢写《中国向何处去》将矛头直接对准“四人帮”,因此差点掉了脑袋。后来80年代又因“投机倒把”再次入狱。从中可看出,他这人不但有头脑,还特有胆量,就爱干别人不敢干的事情。应该说是条汉子。再后来,又倒了几架飞机,也是别人…  相似文献   

14.
在各类职业教育中,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十分严峻,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学校“生源少,质量差”,缺乏办学的动力。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问题是毕业生工作能力有限,就业难和职业教育在当地经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不显著。为了“突出重围”,我校从挖掘自身潜力和调动社会力量办学入手,大胆改革职教模式,着重探索“学校+农户+公司”这一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在实施高考内容和形式改革的大背景下,广东省于2000年率先采用了“3+大综合+1”的考试模式,河南省也于去年实行了这种考试模式。据悉,今后大部分省份将逐步由“3+文综合”和“3+理综合”过渡到“3+大综合+1”,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一定要明白高考改革的这一发展趋势。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重点是考试内容的改革。根据教育部有关高考内容改革的精神,高考各学科的命题将在考查“双基”的基础上,更  相似文献   

16.
“3 + 1”教学改革是惠州大学服装学院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纵深发展, 这一改革加快了办学主体多元化的进程, 提高了人才培养市场化的程度, 本文全面介绍了服装学院“3 + 1”教学改革的计划、措施及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 并对这一教学改革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7.
学过因式分解的人爱说:“一提、二代、三分组”.“提”是指“提取公因式”,在因式分解时,首先应当想到的是有没有公因式可提.“代”就是指“应用公式”(代公式).将乘法公式反过来写就得到因式分解中所用的公式,常见的有七个公式:(1)a2-b2=(a+b)(a-b);(2)a3+b3=(a+b)(a2-ab+b2);(3)a3-b3=(a-b)(a2+ab+b2);(4)a2+2ab+b2=(a+b)2;(5)a2-2ab+b2=(a-b)2;(6)a3+3a2b+3ab2+b3=(a+b)3;(7)a3-3a2b+3ab2-b3=(a-b)3.以上公式必须熟记,牢牢掌握各自的特点.如果“一提、二代”都不能奏效,就应当采用分组分解.一般地,分组分解大致分为三步:(1)将原式的项适…  相似文献   

18.
    
我站在一座陌生城市的街道上。城中那怪异的建筑就像一座座“蜂房”,人们乘着会飞的摩托艇在“蜂房”间进进出出,如同一只只勤劳的蜜蜂。眼前这些奇异的事物令我万分惊奇,我不顾一切向空中的人呼喊。真想不到由于我这一鲁莽的举动,竟使我结识了一位好心的大伯,他是本地一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为了不至于受到敌视,我谎称自己的大脑受了猛烈撞击,什么都记不起来了。他听后很同情我,还要带我去他的公司参观,真想不到自己竟会如此幸运。他的公司是一座大“蜂房”,我随他进入“蜂房”,径直走过一条走廊后,来到一间大厅,大伯告诉我这是他公司的车…  相似文献   

19.
平方差公式: (a+b)(a-b) = a2-b2.语言叙述: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的差.在理解平方差公式的基础上,要注意公式的变形应用.解题方法一、找准公式中的a和b例1 计算12a+23b23b-12a .分析 此式为两项之和与两项之差相乘的形式.但这两项在两个括号中的排列并不像公式中一样“规范”.由第二个括号中知,“两项之差”的前一项为13b,后一项为12a, 因此第一个括号中,利用加法交换律交换 2 项的顺序,使它们像公式中顺序一样“规范”,然后“套”公式.解 原式=23b +12a23b -12a=23b2-12a2=49b2 -14a2.例2 计算(-3x-2y)(3…  相似文献   

20.
广东、江苏等8 省(市)于2019 年4 月宣布了新高考改革方案,均实行“3+1+2”科目组合。由于这一方案与之前6省的“3+3”方案不同,因此,“3+1+2”方案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对8省(市)为何采用“3+1+2”方案进行了分析,指出高考改革要坚持扩大学生选择权和落实学校自主权的方向,“3+1+2”方案并不是对“3+3”方案的否定,实行“3+3”方案的省市要坚持优化完善“3+3”方案,而“3+1+2”方案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也是实行“3+3”方案,并同时推进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