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几年,笔者发现某些新闻专业杂志出的专刊或增刊,质量较差。是何原因?后来看到一份《重要通知》,终于明白了真象。这份《重要通知》大意是说:为了您评职称的需要,某省级新闻专业杂志决定出一期增刊,您只须交300元就可在该杂志上发一篇2000字以内的论文,同时也可多交多发,不限论文数量。 专业杂志承担着正确引导舆论、交流业务经验的重任,因此对其所刊发论文的质量和水平都应该有严格的要求。以前只听说有些人为了评职称,或掏腰包或托关系发论文,但这也只是个别人的问题,只属于个别现象。现在,某些杂志却放弃原则,公开地、直…  相似文献   

2.
挚友     
我馆从1982年开始订阅(《图书馆杂志》。当时,我对《图书馆杂志》并不了解,只作为一般专业参考杂志与其他杂志一起订阅。经过连续数期的阅读,发觉很不错,印象便日益深刻,感情也年年倍增。我感到,《图书馆杂志》有这么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3.
我很愿意把我二十七年以来在《生活》杂志拍摄的一百张封面的情况作一个简括的说明。我知道,很多读者希望能得到一些有用的东西,而且,很自然地要向我们提出对拍好杂志封面的有关问题。我并不相信,由于我是拍摄了《生活》杂志一百张封面的唯一摄影家,所以我就比那些只拍过一张封面或者甚至连一张封面也  相似文献   

4.
日本的出版社,有的以出版杂志为主,兼出少量的图书,叫作杂志型出版社;有的以出版图书为主,兼营几种杂志,是图书型出版社。占总数90%以上的小出版社,基本上是单一形态的,要么只出图书,要么只出杂志。从1980年以来,大、中型出版社都在争着出版杂志,再次掀起了杂志的创刊热,许多出版社已成为图书杂志型出版社,杂志的出版在它们的经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很难说它们究竟是以什么为主了。日本出版界人士说,在日本国民消费支出长期低落,出版界图书实际销售额停滞不前的严酷环境中,1980年又一次出现杂志创刊热,当年新出版的杂志有235种,1983年又创造了战后杂志创刊  相似文献   

5.
《军事记者》2001,(12):38-39
随着第12期杂志的出版,你们——解放军报新闻函授中心第12期学员的学习也进入了尾声。尽管你们到2月底才算正式结业,但由于你们的杂志只发到年底,而第12期学员的学习又从明年1月份开始,这就不得不在你们学习尚没完全结束的时候说一声再见了。  相似文献   

6.
“怎样可以使杂志的销路广大起来?”常常有朋友提出这样的问题,来请教我从事杂志事业的“专家”,这一问,就窘倒我!因为“怎样”的方法很多,有时也很简单,说很长些,写一本书也说不完备;说得短些,归根结底只一句话——“内容充实!”  相似文献   

7.
最近,翻阅杂志,发现不少杂志都请了名流学者当顾问,有的请了七、八位,有的请了二十几位。我想,有些杂志请学者当顾问,给杂志出谋划策,对提高杂志的质量是有好处的.问题在于,如果只想以广聘名家学者当顾问,大署权威人士之名来抬高杂志的身价,以争取更多的读者,那就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8.
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开办编辑专业已经两年了,复旦大学这一专业的首批毕业生也已走上了工作岗位。从目前三所学校设置的课程来看,似乎大家都把重点放在图书编辑上。以复旦为例,两年来为学生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编辑概论、中国编辑史,等等,都只限于图书一个品种。从校外请来的兼职教师也多是出版社的编辑。我认为,既然是“书刊编辑专业“,就不能只盯住图书,还应该适当增加一些杂志编辑方面的课程。“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国的出版事业发展很快,其中杂志事业的发展,更是引人注目。根据现有的统计数字,我们可以看  相似文献   

9.
封面的艺术     
杨东平 《新闻天地》2001,(10):54-55
今天,显而易见地,绝大多数杂志在封面上印有图片。但确有例外。现在只有少数新闻周刊像日报那样在封面上印上通栏大标题,不过这种设计在前不久还大行其道:比如《观众》(The Spectator).在上世纪60年代还在封面印正文,但现在已经树立起了有自己特色的封面——使用漫画和插图。同时,在每一期的封面都使用图片也未必就好,但它确实能产生很多创意。一百五十年以前,封面通常只被看作是杂志的一层包装纸。当杂志内容期期更新时,出版商却并不认为定期改变封面图片有多么重要。就像Patricia kery在它的《世界优秀杂志封面》一书中指出的:"比如《海滩》(The Strand),每十年只使用同一张街景图,只有在万不  相似文献   

10.
“没有图书馆,我早疯了” 在大萧条即将到来的时候,20个成年人当中大约有19个人是报纸的读者,四分之三的人读杂志,二分之一的人读书。经济危机只给报摊和杂志书架造成了较小的伤害——光顾这些地方的花费总是很小,但它带给图书界的却是一次严重的打击,与此同时,正迅速发展的公共图书馆也处在一个经费捉襟见肘的艰难时期。  相似文献   

11.
《档案管理》杂志社及蔡总编:我对《档案管理》的一点感觉,一直想对你们说,但又觉得这只是我自己的感觉,说不说都行。(蔡:还是说了好嘛)。俗话说“众口难调”。(蔡:难调也要调,干的就是这活。)但是,今天我看到了最新一期杂志,封三上有“有奖提问”,我为杂志社为办好杂志的良苦用心感动,感动又一次触发了“感觉”。我对改版后的杂志,总体感觉是:办得不错,信息量大。编辑人员为了增大信息量,把正文的字体尽可能压缩,压缩到了老同志看书戴老花镜都费劲的程度。年轻的同志看杂志也不省眼,总觉得密密麻麻。索性,不少文章只看看大标题、小标题了事…  相似文献   

12.
一家学会,一份学刊, 一个专业办刊人和一份畅销杂志 1888年1月13日,由33位创办人在宇宙俱乐部开会,成立国家地理学会,宗旨是“增进并普及地理知识”。同年10月,第一期《国家地理》杂志出刊,寄发给200位学会的创始会员。这样,一个学会成立了,一份学术杂志诞生了。问世之初的《国家地理》杂志只是一份学术性质的科学杂志,其读者群体只限于一部分有专业背景的地理研究人员。从杂志的内容到形式,都可见一般学术杂志的特征:保守态势的暗棕色的封面,全部文字构成内文,完全没有图片穿插其间,体现的只是辛勤治学和地理科学的研究成果,话题也只是《地质探勘的地理学方法》、《圣经创世纪里的地理形  相似文献   

13.
(一)本人在1986年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为《报纸和杂志不应互相融化》。文章指出:“一个时期以来,一些报纸和一些杂志出现了互相融化的现象。报纸成版成版地摘编杂志上的材料,大块大块地刊载只宜在杂志上发表的知识性文章;而杂志又化整为零,把文章、故事、传奇之类混迹于新闻之中,印成散页摊售叫卖。有  相似文献   

14.
本文的题目是从30年代借用来的,而且本文也涉及30年代的事。 1936年3月11日,上海《立报·言林》上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就叫《杂志短命年》,它说:“今年除了号称稳健的刊物外,不免短命。连这样一点‘馈贫之粮’,也还不易保持。”当时人们生活困难,买不起书,只能读杂志来解决知识的饥荒,而杂志还常常被扣留和封禁,于是作者不免发此慨叹。其实,杂志短命并非只在1936年,且看鲁迅在《二心集·序言》中的一段话:“当三○年(按:即  相似文献   

15.
在基层,笔者发现不少通讯员在文化生活中养成了严重的“偏食”习惯,即只看文化娱乐类报纸,不看党报;只看通俗文艺杂志,不看政治、经济类杂志;只看武打、言情类电视剧,不看新闻联播节目。以致对国家大事知之甚少。诚然,人们的文化生活“食谱”理应包罗万象,各具“风味”,人们当然也有“点菜”的自主权。但笔者认为,作为一名通讯员,在文化生活中,应当首先多吃政治这一“主食”,而不能一味地专吃其他文化“副食”。大家知道,党报党刊,央视新闻联播是宣传党的路本线、方针、政策极为重要的阵地,是了解国家大事的“窗口”,如果我们基层通讯员对这…  相似文献   

16.
身处温州这个城市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见识到许多在外地无法看到的怪现象。以温州人的逻辑看,没有好生意与坏生意之分,有的,只是赚钱的生意与不赚钱的生意。这样的思维扩展到杂志领域,造成了温州的杂志没有好杂志与坏杂志之分,有的,只剩下赚钱的杂志。  相似文献   

17.
身处温州这个城市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见识到许多在外地无法看到的怪现象。以温州人的逻辑看,没有好生意与坏生意之分,有的,只是赚钱的生意与不赚钱的生意。这样的思维扩展到杂志领域,造成了温州的杂志没有好杂志与坏杂志之分,有的,只剩下赚钱的杂志。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外创办了很多刊物,这些刊物疾呼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同时宣扬了民主革命的思想。《秦陇报》和《关陇》《夏声》就是在这一时期由陕西旅日学生在东京创办的杂志,《秦陇报》最先创办,但存活时间也最短,只出版了一期。之后由于旅日学生来自不同学校分成两派,分别创办《关陇》和《夏声》,这两份杂志与《秦陇报》既有传承也有沿革,本文从三份期刊的文本内容分析《秦陇报》至《关陇》《夏声》的宗旨变化。  相似文献   

19.
吕海沐 《传媒》2001,(6):25-28
人们说:“人之初杂志创刊不易,办刊更难,办刊人的难处可想而知。”这话说得不错。但作为办刊人,我不只感受到这其中之难,而同时也感受着其中之乐。的确,在办刊中,我们  相似文献   

20.
旗下拥有苹果日报、壹周刊等杂志的壹传媒集团,透过与明日报的合作,今年正式踏上台湾市场,未来将在台发行三本全新杂志刊物。同时,随着网络泡沫危机的到来,继Yshoo购并台湾Kimo在内的一连串网络并购风潮后,壹传媒接手明日报的方式,即创下只买员工、不买公司的作法,成为另一种网络公司买卖模式。熟悉香港市场的分析师指出,壹传媒近几年在香港对网络事业的投资中投机的心态多了些,经过几次教训之后,现阶段没有重造网络集团的计划,因此,壹传媒来台后将以做平面媒体为主体,收购明日报也只以买员工为主,不会继续明日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