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国德育》2012,(4):57-58
贵阳一中尊奉“勤慎朴实、自强不息”的校训,修身与育人并举,治学与治校齐重。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贵阳一中人围绕“中国灵魂、国际视野、自主发展、求真向善、未来领袖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教育实践中将“人”放在教育的核心位置,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关注入的终身幸福,培育了优秀人才,使贵阳一中精神得以延伸,贵阳一中薪火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2.
"我们如何理解教育技术装备在教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呢?教育技术装备既是教育发展的内涵,也是推进教育发展的动力。无论是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还是普及学前一年的教育以及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无论是教师队伍建设还是课程改革;无论是  相似文献   

3.
教育就是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教育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教育服务的强烈需求与教育资源匮乏 ,与低质量、低效益、欠公平的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为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好的职业前途 ,人们愿意为自己和子女投资教育。这反映了教育市场自愿交易的关系正在形成。教育要为每个愿意接受教育的人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教育是特殊的服务 :知识服务、专业服务、促进人的发展是服务的宗旨 ;文化服务体现服务品味的高尚性 ;精神性是服务产品的显著特征 ;学校的品牌与声誉是服务质量的象征。优质的服务赢得顾客的满意 ,学校在优质的服务中实现增值。  相似文献   

4.
经历六十多载的峥嵘岁月,中国,风雨兼程一路走来。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国家一直在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道理很简单,因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作为担负着振兴教育,发展教育重任的庞大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我个人认为,成功的教育除了要有正确先进的理论引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股非凡的“傻劲”,换句话说,要有一股无怨无悔的责任意识,壮心不已的激情魅力,热情洋溢的奉献情怀。  相似文献   

5.
质量就是     
面临学习化社会到来的挑战,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远程教育成为世纪之交最受关注和发展最快的一种教育形式。远程教育在给我们带来教育市场、教育机制、教育结构、教育合作等方面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教育理念、教育技术、教育管理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挑战。特别是教育质量,自远程教育诞生之日就风雨一路相伴而来。随着“十一五”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教育质量和优化教育结构”上,远程教育必将迎来新一轮“质的提升”的考验。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教育质量是动态、变化和发展的,并随着时间、地点和使用对象…  相似文献   

6.
时下,需要迫切解决的是教师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服务意识和应该怎样为学生服务的问题。对于“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我是持赞成态度的,但对一些观点还是有一定的看法。对于“教育就是服务”的认识不要简单地与服务业相提并论,义务教育阶段不要带有任何的经济效益色彩,服务于人是教育的天职,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教育是神圣的,不能用世俗的眼光看教育,教育应该是超越世俗的,不是纯市场规则可以衡量的,教育的服务性质是把教育对象作为自己投资和服务的主体受益者,是为受益者提供一种利于终身发展的服务,是一种不可以用金钱衡量的高质量的远程服务。如果义务教育带有铜臭味的话,那就失去了义务教育的意义,师德建设也会面临严重冲击。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把“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作为教育行风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成为教育工作者追求的高尚境界。  相似文献   

7.
教师要学会欣赏,善于从学生身上发现最值得赞美的方面,增加与学生的亲和力,创造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  相似文献   

8.
我就是我     
如今是一个多元化、个性化、追求与众不同品味的时代,就以人们的装扮来说,已一改过去那种放眼一片蓝,人人学生头的单调与枯燥,短发、长发、直发、烫发、染发,拖地长裙、露脐短装、高跟鞋、平底鞋、松糕鞋共同流行,各显风采。我们的教育教学的丰富和多样亦理应如此。   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先生认为,与西方教育比较,我们的现代教育要培养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启发诱导他们去独立思考,扩大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兴趣。所谓个性化教育,就是要承认学生在智力、社会背景、情感和生理方面存在差异,并根据社会对其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9.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因其地处偏僻,在与时代潮流接轨时总会出现“慢半拍”的情形。农村在信息来源、知识介入方面远不如城市,在学生教育中把德育与信息技术联系在一起,似乎存在天然的屏障。然而,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确实需要我们着手推倒这一堵墙。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差异性不仅体现在学生个体之间,更体现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因为哪怕是义务教育,要真正达到均衡发展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特别是办学条件和师资等方面的均衡更是这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教育就是按预先的标准去“塑造人”、“培养人”、“约束人”,还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营造相应的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的发展?应该说后者更符合人性。  相似文献   

12.
人类正步入新的世纪,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教育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发展机遇。国内外的教育者纷纷进行教学改革。在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各种教学改革理念纷纷出台,形成一种百花齐放的局面。在国内,我们也正掀起着一场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要求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的那种只能令学生成为一部考试机器的空而泛的“素质教育”,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3.
唤醒自觉需要适度的宽容。宽容是有底线的,宽与严都是教育所必需的。如果说教育是一门艺术的话,那么如何做到宽严相济,则是这门艺术要永远追求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张洪鸣 《江苏教育》2006,(10A):17-18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社会活动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是风范永存的一代师表”。他从事教育工作近80个春秋,从中小学教员、大学教授,到国家教育部副部长、教育部顾问。在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史上,他以与一些学院派教育家不同、敢于直面教育现实的战斗姿态,树立了与时俱进、追求真理和正义的人民教师的高尚形象。作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不断呼吁进行教育改革.情真意切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他提出了“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的名论断,构筑了独树一帜的教育思想体系。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源于实践,博大精深,我在管理学校的工作中始终努力践行这一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探究学习就是创新学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创新教育是面向未来对人才提出的一种具有前赡性、科学性的教育理念。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以研究和解决教育中如何开发人的创新潜能为宗旨的教育。这是我国近年来创新教育研讨中所达成的一个基本共识。那么与此相应,什么形态的学习活动才能体现创新教育理念呢?笼统来说,尽管一种教育理念可通过不同形态的教学体现出来,如有意的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能体现主体学生观,但具体而言,其体现程度在不同教学形式中是有高低之别的,这与艺术创作中“神”的表达受“形”的制约道理一样。因此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16.
翟学 《四川教育》2006,(9):23-23
尊重差异耕是尊重生命存在的样式。每个学生的身高、体能、协调性、节奏感以及对某个运动项目的悟性等都是不同的,这种差异如果不被体育教师所重视,会让一部分学生找不到自信,享受不到运动的快乐;而另外一部分先天条件较好的学生因为缺少刺激和挑战,得不到更好的发展,体育兴趣就会逐渐淡去。如何关注到每一层次孩子技能学习的需要和身心健康成长,让每一位孩子在体育教育中享受运动的快乐与激情呢,这是每一位体育教师着力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小班化教育”为实施体育分层教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其优势在于教师能够真正做到关注个体、关注差异、关注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得到发展,从自己每一次进步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17.
教育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促进教育发展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状况,如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人均受教育年限、公共教育经费投入的比率、各级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入学率,最能体现一个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可以有效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实现。作为全社会的一个先导性、基础性部门,教育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智力支持,培养专业人才,传播先进的社会理念。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认为,发展不能单纯理解为工业化或居民收入的增加,而应当是一个拓展自由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按预定的标准去“塑造”人、“培养人”、“约束”人,还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营造相应的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的发展?应该说后者更符合人性。教育是通过“流水线”生产“标准件”,还是依据不同学生的特质和现实发展水平去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成为各具个性的发展主体?应该说后者更符合教育的本义。  相似文献   

19.
张冲 《中国德育》2012,(12):54-54
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教育目的,又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心理健康程度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人生态度和行为表现,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钱忠久 《文教资料》2008,(21):89-90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育人过程.就教育的目标而言,教育就是期待学生成长;就教育的过程而言,教育就是教师全面"塑造"的过程、"完善"和"修补"过程;就教育的环境而言,教育就是给学生发展"提供"和"创造"内外部公平和谐氛围的过程:就教师的责职而言,教育就是一种崇高而神圣的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