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光(化名)家在浙江农村,学习成绩相当优异。他从中专退学后转读省重点高中,一路读到浙江某著名大学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1995年,由于生意不顺,蒋光家一下亏了30多万元。但为了不影响儿子高考,蒋光的父亲仍然提前半年东拼西凑把他大学的学费准备好。“我们这一代人没书读,他学习好,怎能不让他安心读书呢?”蒋光的父亲说。蒋光上大学期间,尽管家里经济不宽裕,但仍每月给他1000元。就这样,蒋光还隔三岔五打电话回来要钱。“孩子大了,要在社会上做人,自己再苦也不能让孩子在外面为难。”老蒋用力地喝了好几口水。“只要他需要,我们就想尽办法…  相似文献   

2.
第一学期: 一进校,我们同宿舍的六个同学就被那上门推销的迷汤一灌,凑足四百元买下亏了血本的“金利来”,推销员走时还说:“学生没钱,零头就不收了。”有了领带,自然就要多备一件衬衫,西装也不能缺。如果没有皮鞋就美中不足了。等到形象工程包装得差不多了,到相馆摆了个“甫士”,相片寄回家中,老妈却把电话拨成119般急切:“孩子,你不能再减肥了!”  相似文献   

3.
吴昊辰 《教育》2007,(8S):24-25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自古以来,望子成龙的期盼让无数父母为了儿女的前途倾其所有。有调查显示,我国家庭用于教育的投资正在逐年递增,甚至已经超过住房支出。而在所有有关教育的投资中,让孩子出国留学可谓是大多数人眼中最具投资价值的潜力股。  相似文献   

4.
打架不能同勇敢画等号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很多人都有过打架的经历。小孩子不谙世事,与玩伴、同学相处时,拌嘴、争吵,甚至动手,都属正常的事。问题是,我们的家长在碰到孩子打架时持什么样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当家长遇到孩子打架时,一般有这样几类情形:一是把打架的孩子拉开,避免更激烈的冲突,等孩子冷静下来时,再给他们讲清道理;二是劈头盖脸地把自己的孩子训斥或痛揍一顿了事;三是怒气冲冲地找对方孩子的家长“讨个说法”;还有就是不管青红皂白,认为自己的孩子吃亏了,不依不饶甚至替代孩子赤膊上阵,拳脚相加。显然,第三种家长的言行,是不…  相似文献   

5.
“再富不能富孩子”,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在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的情况下,优越的家庭环境让全家人对独生子女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不少孩子还沾染了讲究吃穿、互相攀富的习气。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有些孩子的家长反其道而行之,他们为了不至于使孩子“冒富”,便煞费苦心地装起穷来。他们在生活上省吃俭用,并减少在孩子身上的支出,  相似文献   

6.
仲达 《家长》2013,(8):7-11
时下有一句流行的口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应着这句话,父母纷纷为孩子制订了各种学习计划、报培优班、上贵族校,忙得不亦乐乎。还有一句话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于是,无论自己怎样辛苦,父母都要想尽办法,为孩子做好一切超前教育,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7.
晏红 《家教指南》2006,(4):18-19
打开网站,可以看到“孔融让梨”受到多方质疑,例如一个帖子说:当孩子发生纠纷时,成人往往会偏向小的孩子:“你是哥哥(姐姐),让着弟弟(妹妹),让他(她)先玩。”孩子的年龄虽然有差距,但“大的”难道就应该永远无条件地谦让“小的”吗?类似的很多言论粗略一看还挺有道理,但仔细琢磨未必如此。尤其是美国的“分苹果”故事,对人的自然感觉和想法颇有冲击力,好像中国人教育孩子不能再像孔融那样“让梨”了,应该学习一个美国妈妈“分苹果”的方法,这样才能防止孩子成为一个虚伪的小大人。  相似文献   

8.
尚巾 《家教指南》2005,(11):38-39
人民网报道,颇具神秘色彩的“杭州西点孩子训练中心”,有一套独特的鞭打教育方式,这里的25个男孩,几乎都挨过鞭子,训练中心的创办者,主任万国英说,我们就是用“打”这一极端方式,让孩子牢牢记住,有些事情是永远不能做的。我们在招生时就“打”言在先,而不少家长正是冲着“打”花大钱将孩子送入“西点”。  相似文献   

9.
你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别人请客,让父母把孩子也一同带去。有的父母生怕“吃亏”,一遍又一遍地对孩子说:“多吃点儿,不吃可白不吃,反正不是咱们掏钱。”这对于大人来说有时像句玩笑话,但对孩子这么说就很不合适,这会给他们造成一种印象,吃自己不花钱的东西就得多吃,否则就亏了。贪图小便宜的念头就会在不经意中产生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独生子女增多,父母娇惯孩子,使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成为了当前教育的重要问题。“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一个外国小姑娘的话更能引起我们的深思。  相似文献   

11.
口号多,是中国的特色.看看那大街小巷墙头门口上涂抹的悬挂的张贴的就知道。教育口号多.又是中国特色之特色:什么“不让一个贫困生失学”,什么“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什么“学校以学生为中心”——从这些琅琅上口对仗工整的迷人口号看来.教育享受如此高的重视程度。当下的孩子是多么幸福啊。可教育的现实境况总让人觉得这些迷人的口号只能给教育带来精神上的“胜利”。  相似文献   

12.
宫崎骏曾经说过:“孩子的眼神,让我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着纯真。”六一儿童节来了,在我们美好的童年里,每一组成长的镜头都别样地美丽。还记得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宫崎骏的动画片吗?1.很多事情不能自己掌控,即使再孤单再寂寞,仍要继续走下去,不许停也不能回头。  相似文献   

13.
王涛 《青年教师》2006,(3):28-29
“小朋友,请把手里的玩具收起来,我们要上课了!”“怎么又上课了!”“我不想上课!”“老师,再让我们玩一会儿吧!”面对孩子沮丧的小睑和此起彼伏的抱怨声,兴致勃勃赶来上课的年轻老师愣住了。  相似文献   

14.
首先让我们看几组现象透视:“多看书,别再玩了!”“让我当书呆子算了!”──家长的期盼,孩子的无奈。“你不能跟那些学习不好的孩子在一起玩,听到了吗?”“你们能不能给我点自由?”──家长的关爱,孩子的不满。“考不到第一名,看我怎么收拾你!”“第一名又能怎样?”──家长因爱施加压力,孩子却深感爱的沉重。一、"种瓜得豆"的原因分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家长和老师的殷切期望,然而家长的关爱与老师的努力并没有从孩子的自身实际出发,没有考虑孩子思想、观点、认识,没有如何使其成"龙"、成"凤"、成名、成才的正确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一位母亲在电话里哭泣着向我们咨询,她说她的儿子非常优秀,曾经代表学校参加全省的数学竞赛获得了第一名。这位优秀的孩子还见过很多大场面,多次面对上千人、上万人表演钢琴独奏。可是令她困惑的是,为什么这样一个杰出的儿子,却不能面对生活中的一些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我问她孩子都不能面对哪些小事,她说:“我认为男孩子就应该很坚强,可是他却特别爱哭,遇到什么小事都哭。比如,铅笔芯断了,带到学校的水杯打不开了,他都会哭。总之,这个孩子好像很让我们失望。“其实,从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对他的投入就很大,作为父母我们深知…  相似文献   

16.
Ella 《父母必读》2011,(2):128-128
在家里,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难言之隐。为了保护孩子,我们把那些事情当作秘密保守心底,怕孩子知道了会受到伤害:爸爸失去了工作,奶奶得了老年痴呆,炒股亏了……  相似文献   

17.
咨询台     
孩子说话时,发音不清,尤其在说“是”“吃”这一类的字时,总是不能正确发音,有人说这可能是“短舌”,应该怎么办?林珲正常人的舌系带位于口腔底部,不影响舌的活动与发音。有的孩子舌系带附着点向前移至舌尖,将舌尖紧紧拉住,使舌头不能向外伸出,也不能向上卷曲。由于舌系带过短,舌尖活动受限,影响孩子发音,尤其不能发出正确的卷舌音和舌腭音,如:“e”“r”“s”“z”等。如果怀疑孩子舌系带过短,家长可以这样检查判断:一是让孩子把舌头尽量向外伸,如舌系带过短,当舌尖用力伸出时,舌尖呈“w”形或不能伸出唇外。二是让孩…  相似文献   

18.
朱株 《湖南教育》2014,(12):58-59
“我们究竟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想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感觉更糟?”——这是美国著名教育专家、心理专家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质问所有家长和教师的一句话。现实中,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乖乖听自己的话,都会不自觉地强调父母多么正确且充满先见之明,而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这样的言行其实透露给了孩子一种信息:“你什么都不懂”“你千万不能自己行动”“小孩子总是错误和愚蠢的”……  相似文献   

19.
邓放芝 《教师》2008,(13):6-7
教育孩子热爱劳动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一项重要责任,因为孩子将来一生的幸福,都是靠他自己的劳动去创造。“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天下每个父母都有的心愿,但我们不能让孩子成为高分低能的人,要摆正劳动的“位”,使劳动成为孩子的习惯,使劳动成为孩子生存的能力,让孩子品到劳动的“味”。  相似文献   

20.
时常见到孩子忍着泪眼巴巴地看着心爱的乒乓球被用心良苦的老师踩扁,时常见到孩子心疼地看着快乐的玻璃球被老师理直气壮地扔掉,时常听到孩子小心翼翼而又可怜兮兮地哀求:“爸爸,能不能让我玩一会儿再做作业?”……我的心间便时常掠过隐隐的酸楚与无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