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当今社会,供孩子上学是家长最舍得花钱的事,孩子的未来是家长考虑最多的事,孩子“不成才”是家长最没面子的事,逼孩子学习也是家长最苦恼的事。都说孩子苦、孩子累,其实家长最苦也最累。应试教育不敢不抓,素质教育不敢不随。不抓,怕孩子升不了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没有一个好前程;抓紧了,又怕孩子吃不消。不随,怕孩子跟不上时代步伐;随,怕孩子分散精力,影响考试成绩。毫无疑问,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二难境地不仅困扰着学校、老师,而且也为难着家长。  相似文献   

2.
“扬长避短”是被经常采用的工作方法之一。然而,实践证明,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扬长避短”较之“扬长补短”明显存在着自己的“短”处。我们所从事的是人生最初级阶段的教育,幼儿各方面的定式还没形成。一个“避”字,往往在无意间,压抑甚至扼杀了孩子的个性。仔细观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有的孩子能歌善舞却不守纪律;有的孩子守纪律但不愿同小朋友交往;有的孩子美术好而计算能力较差,等等。假如我们只是简单地采用“扬长避短”的教育方法,一味地利用孩子的“长”处,而回避其“短”处,那么,孩子的“短”处就不会得…  相似文献   

3.
教书六七年,脑海里慢慢知道了“好”孩子、“坏”孩子的概念;听过了许多课、交往了不少人,也慢慢地知道了什么是所谓的“好”孩子班、“坏”孩子班。细一思忖,竟也生出无限感概。所谓的“好”孩子,无非就是听老师、父母的话,上课守纪律、不搞小动作、足额完成任务,像个小大人似的“稳重”、“成熟”。而“坏”孩子的“坏”就多了,不守纪律、爱出风头、作业不认真,专找老师的“茬”、不尊重老师的权威……而“好”孩子聚集的班就有点让人骇怕了,可称其为“机械化部队”,整齐划一。举手、放手整齐,坐姿一条线,回答必是双手倒背,…  相似文献   

4.
宗尧 《家教指南》2005,(10):17-17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大人该不该管?应该怎样管?对此,我们的老祖宗留下一句久传不衰的话:树大自然直。或说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无论哪种说法,其实质相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可以不管,应该听其自然.即使孩子小时候不听话,不懂事、甚至成了“问题孩子”,但长大了,懂事了,一切都会变好了。“歪树”自然而然就“直”了。  相似文献   

5.
上午和远在美国的一个同学在QQ上聊天。他说他的儿子正上小学二年级,上周他刚收到儿子班主任苏珊小姐的一张便条,是给学生家长留的作业,希望家长们好好想一想自己的孩子有哪些天分,然后写一篇《我的孩子有什么天分》的短文由孩子带回学校。  相似文献   

6.
为父母者,没有一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有出息”的,因此就不惜一切满足孩子。有的是孩子要啥给啥,无度地娇惯纵容;有的是大鱼大肉侍候孩子,鞍前马后陪着孩子,无微不至照应孩子;有的甚至是为了孩子不惜牺牲个人的前途和事业。所有这些,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盼望孩子学习好、有出息,然而,却往往事与愿违,种下了关爱,却收获了埋怨,  相似文献   

7.
现在的农村家庭独生子女较多,多数孩子在家娇生惯养。有些父母,孩子都上高年级了,还给孩子穿衣脱袜,叠被洗刷,逐渐把孩子宠成了“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私任性,懦弱懒惰,形成了致命的弱点——生活智慧匮乏,社会应变能力差,个性压抑扭曲,成年后在许多方面产生不如人的自卑心理,限制自我的发展。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让他们自己动手做,教孩子学会生活自理,增强其自立能力。在孩子自己动手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对以后的学习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苦孩子”     
任何写的这篇章发人深思。中讲的“苦孩子”的故事,令人落泪,引人深思。孩子是不是需要磨难?有优越感的孩子是否一定会被苦孩子甩到后面去?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分析,切不可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9.
常有人问我是如何指导孩子读书的。这确实是个问题。如今的书不是少,而是多得几近泛滥且鱼龙混杂,而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大多数时间又被繁重而无奈的学习、考试所牵走(孩子一般比我们大人都忙),为孩子选择有用又有益的书来读,是每个家长都会重视的事情。并非开卷有益,我同意这样的说法,要将这  相似文献   

10.
镜头一母子游世界公园。孩子指一建筑物:“真棒!……”母亲:“那得有知识才能设计得出来,你行吗?”孩子游兴大减。镜头二孩子在听录音机,高兴地对母亲说:“妈,您听,唱得多好?”母亲:“你就知道追星,功课做了吗?”镜头三一家人看电视,火箭起飞。孩子:“我将来要当宇航员!”父亲:“你那学习成绩,也就配蹬三轮!”孩子大扫兴。孩子(自言自语):您瞧见没有,我无论说什么,我爸妈都能拉到学习上去,我算服了!用这种方法启发人学习,就是成年人也会厌烦的,何况孩子?这是最笨拙的家庭教育方法。实际上是在培育孩子的逆反心…  相似文献   

11.
小的时候,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过去,有一个孩子特别懒,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每天就躺在炕上,动都懒得动。有一次,孩子母亲要到娘家住几天,临走的时候烙了一张大烙饼,把中间掏空了套到孩子脖子上。母亲想,这张大饼够孩子吃七八天的,等她回来,孩子肯定不会因为懒而饿死。谁知,等母亲从娘家回来以后,孩子还是饿死了。因为孩子只吃了嘴够得着的大饼,其他地方他懒得去转,根本就没吃。这个故事有点夸张,但却说明一个道理,懒惰会使人养成依赖别人的恶习,丧失自我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2.
在人们看来,一个孩子人生的最大不幸莫过于幼年丧母,但鲁迅先生在给一位丧妻的朋友的信中写了这么一句话:“由此我想到了孩子,幼稚的孩子是软弱的,而丧失了母亲却往往更有利于他成长为一个强者”。粗读起来这似乎有悻于常理,但实际上,他讲的是“丧母”的另一方面。母亲无疑是孩子头上的“保护伞”,她无所不包,安全可靠。给孩子以母爱、关心备至是母亲;而“护短”溺爱,阻碍孩子自立的往往也是母亲。所以那些由母的孩子一旦失去了“保护伞”,就会被抛之于外,早早地经受外界的磨练、考验和竞争,在无人保护下还会遇到更多的磨难和…  相似文献   

13.
常言:“舍不了孩子套不住狼。”为了套狼,宁可牺牲孩子,这合理吗?可怜天下父母心啊!《语文建设》发表过一篇《因声起意与流俗词源》的文章,作者指出:这里的“孩子”可能是“鞋子”的讹读。因为,在一些方言区中,“鞋子”就读成“hái zi”这条俗语应为:“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我特别提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4.
让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某朋友非常勤快,家里的事情,处理得非常好。在教育孩子上,也一向以考虑周到、“服务”周全而闻名。他在照顾孩子方面,非常出色,凡事总是想得非常周到,甚至连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提前想好了。可是,他的这种勤快,并没有换来他所预料的结果:孩子什么都依赖于他。9岁了,每餐都得他给喂饭。而且,喂饭时,孩子还往往边吃边走,边吃边跑,时常累得他气喘吁吁。  相似文献   

15.
现在,大人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把子女的教育作为家庭的头等大事,往往不惜代价。于是,给孩子请家教就迅速升温,并越来越热。那么,在同学、家长和老师的眼里,家教这个“宝葫芦”到底灵不灵呢?家长:请总比不请好家长张蕾:我家要是例外,岂不是对不起儿子?请总比不请好,不请不放心啊!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条件,是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心愿。家长卢立:家教,挺好的。请了一段时间的家教后,孩子成绩有进步。现在学校里竞争那么激烈,做家长的只能设法让孩子不落后。家长王小伟:虽然知道孩子的课业负担已经很重,也不希望孩子太…  相似文献   

16.
怎样让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许久以来一直是家长和教育专家们关注的一个话题。当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指责家长们忙着为孩子“充电”加重孩子负担,强烈呼吁还孩子自由的时候,笔者却注意到报上这样一条消息:2002年暑假,哈尔滨市流行易子教育,即和朋友“换”孩子,让孩子换一个环境,接受另一种教育,改掉在自己家里改不掉的坏毛病。这让我立刻想到了鲁迅说过的“易子而食”那句话,笔者非但不能明白其中的奥妙,倒是对此做法有了几点疑问:首先,从孩子一方看,一般而言,听话的孩子家长绝不会舍得“易”出去,也没有那个必要,而大…  相似文献   

17.
“现在老师动不动就把家长‘请’到学校,孩子肯定调皮,我们也不是不管,可孩子就是不听话,我们真没办法。”  相似文献   

18.
案例 班上新来了一位小朋友叫滔滔。是从安徽转来的插班生。对这样的孩子,老师们大都不太愿意接收,可园长说:“外地生怎么了?我们不能用有色眼镜来看待这样的孩子,对每个孩子要一视同仁嘛!”我赞同园长的话,于是滔滔就被安排在了我们大一班。  相似文献   

19.
记得看过这样一个故事,由于孩子不喜欢吃蛋,母亲为了让孩子多吃蛋,就和孩子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母亲起初的规定是:谁输了就要吃一个蛋。于是孩子在这种好玩的气氛中吃下了蛋,对此,她很是得意。后来孩子每一次吃蛋都要和妈妈玩这个游戏,而且吃蛋时时候也不是那么的情愿。有二天,母亲提出还是进行猜拳的游戏,不过这一次,谁输了就没有蛋吃,只有赢的人才能吃到蛋,结果孩子表现非常的积极,  相似文献   

20.
这些年来,随着教育民主化的深入人心,“蹲下去与孩子说话”已经愈来禽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了,这是教育的进步,也是孩子们的福。“蹲下去”的核心,就是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