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龙里巫山岩画是一处尚未被人们认识的远古人类文化遗址 ,笔者与有关机构的专业人员对它作了一次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 ,描述了岩画的生态环境、保存现状 ,讨论了岩画的内容、特点、价值和意义 ;进而对岩画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展开了研究。同时就岩画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文化层位的角度,对麦积山石窟第78窟的开窟断代作了进一步论证;同时,结合更多的证据判断:北魏灭法之前这些早期大龛已开凿和利用,并可上溯到后秦及其之前.  相似文献   

3.
张庄桥古墓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邯郸市的战国赵王城遗址南张庄桥村北的两座砖拱多室墓,年代过去存有争议,有人认为属汉末,有的认为属魏晋。本文简要介绍墓葬形制结构和出土器物,通过对几件典型器物的考证,判断张庄桥两墓的年代为东汉时期,墓主人身份应为汉代“诸侯王”,可能性较大的是第3世赵顷王刘商和第4世赵靖王刘宏、第5世赵惠王刘乾中的两人。  相似文献   

4.
贺兰山地处古代丝绸之路北道,是东西文明交流的关键节点。利用模式识别等数字技术,以贺兰山的人面像岩画为研究对象,构建贺兰山人面像岩画数据集并训练图像识别模型,成功实现了对人面像岩画的数字化识别,初步展示了模式识别等数字技术在岩画研究方面的潜力。研究结果显示多数人面像岩画能够在短时间内被准确识别,可以有效降低个体视觉和经验判断的误差,可以辅助科研人员进行人面像岩画识别,这在岩画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也为深入挖掘岩画文化信息提供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岩画是远古时期人类智慧的产物,先民们在原始生活的过程中想把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记录下来,可是那时没有语言、文字、纸、笔,这些工具,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发现可以把一些重要的大事件以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刻画在岩石上保存下来,由此产生了岩画,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认识早期人类社会的钥匙.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岩画艺术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可这种在人类社会中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类文化遗产是不会就此止步的,今天藏族的壁画艺术我认为和远古时期的岩画艺术之间就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下面就让我们从岩画中最常出现的舞蹈图内容和壁画中的舞蹈图,来看看远古岩画与壁画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龚鹏 《大连大学学报》2009,30(2):98-101
北方草原岩画从内容上分为生产生活岩画、舞蹈岩画、宗教祭祀岩画、生育岩画、符号岩画、征战岩画等,每一类岩画都反映出一定的民族文化内涵,包括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岩画是通过岩石这一物质载体,经过刻、凿、划、画等技法,来反映人们生活生产的一种艺术形式。同时又是一种文化象征的符号,以一种非语言的信息传递方式,通过象征意义反映人们的观念和心理愿望。  相似文献   

7.
新疆地区发现岩画的地点很多,而且多有报道。但对于博尔塔拉河流域的岩画的记述和研究却显得非常薄弱。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基本掌握了博尔塔拉河流域岩画的主要分布,包括阿敦乔鲁遗址在内的至少有二十几处。其内容涉及人物、马、骆驼和一些野生动物像北山羊、盘羊、马鹿、狼、豹子等。其情景可分为狩猎图、骑马人物及生殖崇拜。在考察中不断地对这些岩画进行详细的记述和整理。博尔塔拉河流域的岩画起始年代可能贯穿青铜时代至铁器时代(公元前2 000到公元前1 000年或更晚),是与当地分布的这一时期的古代遗址有着密切的关系的。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博尔塔拉河流域的岩画亟待更细致的调查、记录与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刘韬 《家教指南》2016,(6):93-101
关于库木吐喇石窟唐与回鹘时期壁画的年代问题,长期以来模糊不清,尤其是对回鹘时期洞窟壁画的分期与断代,目前条件尚不具备。本文尝试以样式论与风格学等方法,综合石窟形制、图像内容与题记等因素,试对库木吐喇唐风洞窟第15至17窟、回鹘风洞窟第12窟壁画的绝对年代进行探索,并以此为标型窟探索唐与回鹘时期库木吐喇部分洞窟壁画的相对年代。  相似文献   

9.
将军崖岩画的题材是复杂多样的,但各种题材几乎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原始社会的天道观念。它是原始社会的一部由图象构成的“天书”。将军崖岩画第一种是天体岩画。其中太阳岩画是对太阳的模写,有光芒四射;同样或类似的太阳形,也见于阴山岩画中,乌拉特后旗达里盖沟那仁乌拉地方,在沟边一巨石上,就有一类似太阳形岩画;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加堂台、民和县河西庄陶器,甘肃永靖莲花台辛店文化遗址出土陶器,郑州大河村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太阳纹均与之相  相似文献   

10.
<正>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技术与文化交流的产物。河南作为我国中原的核心区域,其建筑技术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以河南地区为例,参阅由邬学德和刘炎编著、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河南古代建筑史》一书,深入分析古代建筑技术的地理分布、文化交流及其对周边中原辐射区域的影响。一、河南古代建筑技术的历史沿革河南的古代建筑风格独特、技艺精湛,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在河南境内的多个新石器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早期建筑的遗迹,这些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和土筑技术,简单、实用。进入夏、商、周时期,河南的建筑技术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其建筑多采用夯土和木石结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之说,根据司马迁《史记》,"三皇"指天皇、地皇、人皇。笔者在研究岩画的图案向文字转变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高贵华美的图案。经过文字学的比对,此图案同金文中的"皇"字完全吻合。依据这一线索,通过对阴山岩画、贺兰山岩画、大麦地岩画、红山岩画的对比分析,又发现了众多"皇"的形象,具体分为3类,即"天皇"、"地皇"、"人皇",从而发现了中国古代一个完整的宗教体系。这一发现解开了困扰中国2 000多年的谜团,恢复了"三皇"的原本形象。同时,笔者通过对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历史因素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三皇"产生在中国黄河上中游的阴山、贺兰山一线。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北的筑城伴随着东北早期族群的文明曙光和族群之间的掠夺而诞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东北原始人类开始走出洞穴步入平地,而新石器时代早期东北先民则为防备猛兽和部落的侵扰,开始构筑聚落环壕,标志着东北筑城的早期萌芽。新石器时代中、晚的红山文化时期出现了弓箭及夯土和石块砌筑城墙的技术;青铜器时代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辽西地区由原始社会步入阶级社会,发生了从石器到青铜器的兵器变革,由古族古国向古方国阶段的转换。在东北的西南部考古发现了大量青铜兵器及早期城堡,孕育了早期战争和筑城形态,标志着东北筑城起源的开端。  相似文献   

13.
岩画是造型艺术 ,岩画的造型有其深在的规律性和艺术特点。从美术造型的形态可归纳为剪影式、复合式、夸张式、抽象式等基本类型 ;这些造型还具有实用性、象征性、随意性和完美性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岩画是古人类绘刻在岩石上的图画,其中的乌兰察布草原岩画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遗留下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图画的艺术形式描绘了古代诸民族的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内容,它是人类由野蛮走向文明历程的生动图解。乌兰察布草原舞蹈岩画,根据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不同的舞蹈形式去表现当时人们艺术创作的风格和特征,每一种类型的舞蹈都透视出深刻的文化内涵,并以象征符号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5.
沧源崖画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遗产中的瑰宝。关于沧源崖画的制作年代问题,目前学术界仍有分歧,尚未取得一致意见。通过对沧源崖画与耿马石佛洞新石器文化、云南青铜器中铜鼓图象的比较分析,以及对沧源崖画图象的基本考证。文章认为:沧源崖画的年代上可到商朝,下可到东汉,主要部分应在商周之交到西汉晚期。  相似文献   

16.
穆旦晚期诗作发生很大变化,一位以写“自我分裂”与“自我驳难”而见长的现代主义诗人似乎回归了浪漫诗风的抒情性表达;而且,这些抒情性表达指向的是早年写作不断复现的主题.早年主题的回旋与变奏,构成穆旦晚期诗作特别突出、却为研究者所忽略不察的现象.本文借用“回旋”与“变奏”的音乐学术语,尝试分析穆旦的晚期诗作的幻灭主题如何与不同插部交替反复,而死亡经验的进入又如何在其早年写作与晚期写作之间形成一种丰富的变奏.  相似文献   

17.
细石器是用间接加工法或软锤技术加工制成的一种细小石器,青海地区的细石器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中石器时代及新石器早期,甚至青铜时代仍在使用.本文通过对近年来考古发现的青海细石器文化遗存的梳理,对其分布范围及时代特点作出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废名小说以其深厚的佛禅意趣,可以称之为禅味小说。废名的禅味小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以《桥》为代表,特点是造境,追求的是趣味;后期以《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为代表,特点是纪实,追求的是“真理”。前期空灵,后期质实,各具风采。  相似文献   

19.
七言古诗是唐诗独有的面目。唐人对此一诗体创作上的贡献,是文学发展史上十分光辉的一页。初唐诗人立意创新.为七古开辟了道路;盛唐七古,臻于完备,争奇斗胜,各具特色;中唐有了明显的变化,即叙事七古的增多和七古的小说化,各家又有其独特的面貌;晚唐七古减少,名篇寥寥,而叙事性特点仍与中唐相一致。“变则堪久,通则不乏”。“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复古通变,才能日新其业。这就是唐人七古盛而又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我国第一个朝代是夏朝,也是奴隶社会的开端,其创建的文化体系为奴隶社会文化,又称之为先秦文化;而在此之前的文化属于原始社会文化(包括原始群时期文化和氏族公社时期文化),又称之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文化,这里权且称之为上古时期文化。洞庭湖区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它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9000年前三苗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并发明了中国最早的新石器和陶器,建造了中国最早的“古城”.创造了中国最早的稻作文化。形成了洞庭湖区以稻作文化为特色的地域文化和社会群体,为先楚文化的构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闪烁着历史文化璀璨的光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