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唐代佛教寺院是唐代小说传播的重要场所。在唐代的佛教寺院中。不但有僧徒讲述、文人剧谈、说话转变多元化的口头传播渠道,更有僧人传抄、编撰佛教类书、书于经文之上等书面传播路径。这些做法客观上扩大了唐代小说的传播范围,促进了唐代小说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在唐代小说中,佛教寺院经常出现于各个情节中,但不同小说中的佛教寺院具有不同的功能。宗教功能是寺院本身所具有的,上至皇家祈祝迎佛骨,下至平民百姓的祈求佑护,都是与佛教经义等直接相关。而佛教寺院的社会功能却是社会发展所给予,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使佛教寺院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包括慈善救助、医疗、殡葬、教育、娱乐、商品交换,这些功能在在唐代小说中都有具体的体现,而也正是这些功能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一个高峰期,长安作为唐代都城,佛教寺院星罗棋布,与佛教有关的活动更是丰富多彩,佛教寺院成为城市生活的舞台,朝廷在这里举行佛事活动,百姓僧众在这里举行节日庆典;同时佛教寺院也成为百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不论是僧人的俗讲,还是庙会中的戏场,都对百姓有吸引力,此外风景优雅的寺院还是文人游乐、集会的场所。因此与佛教寺院有关的种种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长安的城市生活,见证了长安文明,成为不可忽视的唐代佛教文化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唐代寺院旅店业兴盛,成为突出的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现象的形成,不仅与唐代佛教鼎盛而寺院经济的繁荣相关,也与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员流动频繁、寺院旅游休闲、山林修学之风等因素相关。唐代寺院旅店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寺院经济的上升与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同时也强化了佛教的世俗化倾向。  相似文献   

5.
在教法昌明的唐代,高度发达的佛教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佛教寺院为争取民众的更多支持,日趋世俗化,成为不可缺少的社会文化活动的中心.在这样的社会生活背景下,以佛寺为主要背景和空间场景,真切生动地反映当时寺院状况的小说便应运而生,可称为寺院小说,或者寺院故事.这些小说体现了宗教性与世俗性交织的文化特点,其中以士女遇合、鬼怪夜话、道徒显术等几种类型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6.
中古时期是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寺院经济的不断发展是佛教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一时期寺院组织管理者主要有上座、寺主和维那统领。僧官作为朝廷设立的官职,负责总领全国的寺院管理和佛教事务。寺院每年年初都要对财产进行审计,前后任交接更是如此。寺院的慈善事业属于寺院开支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赈灾济贫和医病。正因如此,佛教寺院经济才得以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7.
唐代佛教发展迅速,宗教艺术空前繁荣,其中彩塑的发展也达至鼎盛。该时期寺院彩塑造像精美写实、端庄亲切,展现了佛教无尽的庄严世界。  相似文献   

8.
开封地区虽寺院创建较早,然五代以前发展缓慢。北宋时期,开封作为帝都所在,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在皇室贵族的支持下,高僧大德努力经营,佛教发展日渐兴盛,寺院数量剧增,建筑规模宏大,内部设施奢华,在民众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开封也一跃成为全国的佛教重心之一。然北宋灭亡后,开封繁华的寺院景象随之消失。通过对北宋开封寺院发展的特点及原因分析,既可窥视北宋佛教发展的总体概况,亦可展示政治环境对宗教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宜宾学院学报》2017,(4):63-69
苏轼的寺院碑文书写,表现出多层面的佛教诉求:心系丛林,寻绎佛教真谛;反躬自省,审视生命本相;立足当下,探究济世价值;荐福先人,滋养人伦情怀。这种多维度的精神面向,是由苏轼作为居士、迁客、儒者和人子的文化人伦身份决定的。苏轼关于寺院的碑文在朝廷、士林和民间三个维度层面彰显了佛教的当下价值。  相似文献   

10.
自东晋中后期至南朝,在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下,佛教急剧发展,寺院及僧侣激增,寺院地主终于在此背景下形成。此时,寺院通过帝王权豪和善男信女们的施舍,不择手段地欺诈和聚敛,肆意的兼并,集中了大量的财富、土地和劳动力;上层僧侣生活骄奢侈丽、蓄养众多奴仆,并模仿世俗地主经营土地,剥削和奴役寺院的依附民及下层僧侣。寺院地主是这一时期地主阶级中重要的一翼。  相似文献   

11.
谭蝉雪 《家教指南》2001,(1):93-104
唐宋敦煌岁时佛俗:二月八日设道场讲经说法、行像.二月十五日营会供养、设供悼念佛逝世等.三月寒食清明设乐踏歌、上坟祭拜.每个季度未都举行罢四季道场,祈福禳灾.四月八日佛诞辰日有造幡、写经、四月大会、寺院礼佛、求儿女等活动.五月端午节僧官向节度使献物送礼,佛家以受气法供养十方诸佛.七月盂兰盆节整修粉刷佛堂、设盂兰盆道场、造盆破盆、户内祭拜、造花树、图像写经.  相似文献   

12.
汉传佛教讲经活动是中国古代佛教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传播形式,它与佛经的翻译几乎同步展开,最早的讲经活动始于汉末魏初,并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大力发展,至隋唐而大盛.讲经活动于唐时分化出僧讲和俗讲,僧讲以讲经、讲律、讲宗并举,制度较为完备、稳定;俗讲形式变化较大,宋以后仍有变异.讲经活动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宗教文化现象之一,对其历史渊源及发展脉络进行研究,不仅可以看出佛教文化的发展变化特点,也可看出其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一切宗教都接受人们的损赠。这种损赠包括有形的损赠和无形的损赠。历史上对南岳寺庙的损赠先后出现过四次高潮: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代、明清时期。南岳寺庙的损赠除了以自愿的形式损助外,还有一些带有某些强迫性质的非自愿损舍。在向南岳寺庙进行损赠的同时,寺庙本身也普施于民众进行赈济。于是,南岳寺庙不仅要向信众们进行“法施”,而且还要向信众们进行“财施”。  相似文献   

14.
"侠"这一精神作为中国所特有的一种精神面貌,起源发展源远流长,而唐代是中国最为鼎盛和恢宏的一个时代,同时,唐代亦是侠义精神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这个时期出现的传奇小说更是这时代风貌与侠义精神结合的产物。本文试图梳理出唐传奇中"侠"这一主题,将其与后世武侠小说遥相呼应,以期钩沉出"侠"主题小说的脉络关系。  相似文献   

15.
敦煌歌辞是魏晋六朝以迄隋唐五代乐舞流行的产物,也是唐代歌辞的一部分。而敦煌佛教歌辞在敦煌歌辞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可以说是敦煌歌辞的主体。由于佛教在对广大民众的教化过程中十分注重声乐的作用,佛教与歌辞一直有着密切的关系。敦煌佛教歌辞的调名较多地采用民间乐调,形式多为长篇联章,内容重视铺叙,并表现出较强的音乐性。从敦煌佛教歌辞对民间流行的俗曲乐调的大量应用来看,唐代佛教教化的对象重在民间。  相似文献   

16.
唐传奇中的婚恋小说真实地再现了唐代社会的婚恋状况,反映了唐人的爱情理想、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唐代婚恋观带有明显的现实功利性:情可以被张扬到极致,但它终究要回归礼,即情之张扬与礼之束缚相和谐。  相似文献   

17.
晚唐诗人周朴在福州的流寓生活及其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晚唐入闽诗人当中,周朴是在福州较有影响的一位。他的诗句在福州僧寺道观中广为流传,其慷慨赴义的气节为时人所尊崇。与晚唐其他苦吟诗人相比,他的诗歌反映的内容较广,独具特色,意境浑厚深沉。  相似文献   

18.
中晚唐诗歌和小说互相配合,咏叹同一故事,在传播形式上反映出小说影响的扩大.传奇小说还深入地影响了诗歌的内容、艺术手段与审美趣味:诗歌创作大量使用小说故事作为典故,或者咏叹传奇小说擅长的故事题材;叙事性大为增强;自觉追求俳谐趣味、通俗风格,上述因素构成了中唐诗歌新变的重要内容或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