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实验、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沈阳体育学院网球专项课考核方式进行实验研究。实验以注意分配特征原理中双重任务技术实验为理论支撑,对沈阳体育学院网球专项课的传统单一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其目的为减轻学生考核时的紧张情绪及心理压力,使其尽可能正常地发挥出自身的技术水平,使教师能够对其专项技术能力做出客观、全面地评价;同时,也为辽宁省各个体育学院网球专项学生考核方式的改革及运动训练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网球运动员的年龄、身体形态、神经类型、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五个方面选材因素进行探讨,通过对网球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综合分析,结合专项特征,选材时应注意网球运动属于隔网对抗性的个人项目,技术复杂、球速快、角度大、落点变化复杂等特征。旨在探索对少儿网球运动员选材的科学性,以提高网球运动员的成材率,为少儿网球选材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南昌航空大学体育学院网球专项学生及面向社会开展的网球俱乐部的成员为调查对象,从球龄、语言、行为举止及观念态度方面入手对其参与网球运动时的文化素养的表现进行研究,以此了解当前网球参与人群的网球运动文化素养现状,挖掘文化素养的形成及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4.
论竞技网球运动体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能作为竞技能力结构中重要一环在学术界已经有广泛共识,在为了获取比赛胜利的竞技体育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竞技网球运动要求多种体能素质,这些体能素质集成了多种主要的变量,然而,这些重要变量的特征还未能适当的定义。尽管一般力量和柔韧性训练已经被认为对运动成绩和伤病的预防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网球运动体能的特征并不完善,甚至比较落后。本文通过对网球项目特征的相关研究,揭示了网球专项的体能特征。为网球运动训练更加合理化、科学化、构建科学的训练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文献和实验研究的方法,探索网球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的监测指标和评价方法。研究以网球项目特点为依据,借鉴国外研究成果,选择和设计测试指标,并以江苏成年优秀网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研究。发现江苏网球运动员专项素质和国外18岁以下运动员相比,处于中等水平。指标系统能够较好地反映运动员素质的变化,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网球运动对运动员体能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高校高度重视体育教学,在体育课上开展网球运动,对发展大学生体能素质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以探究高校网球专项体能训练方法的研究为重点,首先分析网球运动专项体能训练的原则、高校网球专项体能训练的作用,之后,从选择合适的专项体能训练内容、注重体能训练的频率以及科学安排训练几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旨在用金泰尔技能分类法对网球技能进行分类研究,找出网球专项技能的特征即网球运动中调节条件是变化的同时存在尝试间变化,动作具有操纵性且运动过程中身体是移动的;并在金泰尔分类法视角下探讨网球专项训练的策略,平时训练多加强基本功训练,更注重运动员临场的心理承受能力训练,最终为网球教练员、运动员和业余爱好者提供训练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陶雨晴 《新体育》2023,(10):97-99
近年来网球运动因其自身独特的竞技性和观赏性广受大众青睐,大学生逐渐成为网球运动爱好者的主要群体之一,网球运动也逐渐走进高校体育课堂,成为体育专业学生专项选择的热门项目之一。想要提升网球运动水平,运动者除了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合理科学的营养膳食补充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些网球专项学生往往忽视了运动训练中营养补充的重要性,或者不知道应如何合理科学地进行营养膳食搭配。出于此角度,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对60名网球专项学生在网球运动训练中营养膳食补充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网球专项学生在网球运动训练前中后期膳食营养补充情况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就问题做出合理的分析并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强调科学的营养膳食补充在网球运动训练中的重要性,以期能够帮助网球专项学生在网球运动训练中进一步提升网球运动水平的同时增进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根据网球运动专项力学特点,结合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网球运动发展的实际需求,对运动生物力学在网球运动中应用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希望运动生物力学与网球运动的特点紧密结合,更好地为网球运动发展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10.
李睿珂 《新体育》2023,(10):21-23
近年来,网球作为一个集合作、锻炼身体、体能增强等于一身的运动方式,逐渐被更多人列为青少年运动计划的清单之一,成为青少年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健康发展的一大方式。但网球运动是一个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运动,在进行网球运动前,需要运动员积极开展网球专项体能训练方法,保证自己的身体能够进行网球运动。在网球运动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专项体能训练方法也在不断升级,但当前的专项体能训练方法是否能有效帮助网球运动的顺利进行呢?本文将从网球专项体能训练方法,以及网球专项体能训练方法分析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为大家找到适合自己的网球专项体能训练方法带来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访谈法,以网球专选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学生在比赛过程中的技战术表现进行统计,并对学生的心理、智能进行调查和访谈。针对竞技能力的技术、战术、体能、心理、智能5个构成要素,分析学生网球竞技能力在实战中的表现特征;进一步提出网球专项教学中竞技能力培养对策,旨在提高学生网球竞技能力,同时为网球专项教学的开展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12.
分析中国网球竞技人才流动的基本机制和发展趋势,探讨竞技体育人才流动机制的理论依据。用文献调研、逻辑分析法研究得出结论: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的优秀网球竞技人才的流动性存在着典型的不同特征,网球优秀竞技人才的流动性是推动网球运动发展的根本性因素,网球优秀竞技人才在垂直流动、水平流动、职业转换和国际流动几种形式当中存在着不同的前景和需要。  相似文献   

13.
乒乓球运动员的专项力量素质训练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乒乓球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提高,由此提出专项力量素质在乒乓球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重要性,为教练员在指导运动员训练过程中,提高训练质量,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乒乓球运动是一种易受心理影响的运动。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运动员赛前、赛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不自信、目标模糊、过度兴奋、内心胆怯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希望能有效地提高高校乒乓球业余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比赛成绩。  相似文献   

15.
为评价世界精英男子网球运动员比赛表现特征,选取德约科维奇职业生涯2004至2016年间908场、穆雷职业生涯2005至2016年间804场单打比赛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两位优秀网球选手竞技能力技战术指标特征进行分析,运用综合指数法对两人36场比赛对决进行综合评定。结果显示:(1)决定德约科维奇的比赛胜负指标由强到弱依次为二发得分率(0.915)、一发得分率(0.882)、挽救破发点成功率(0.749)、一发成功率(0.700),决定穆雷的比赛胜负指标由强到弱依次为一发成功率(0.803)、二发得分率(0.675)、破发成功率(0.645);(2)德约科维奇与穆雷10场大满贯比赛对决的综合指数平均值分别为3.997和3.862。研究表明:从整体上看,虽然两人职业对决在竞技状态上都有起伏,但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两人在比赛中均展现出一流的技战术水平。  相似文献   

16.
优秀乒乓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须晓东 《体育科研》2005,26(3):108-110
本文通过对乒乓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研究了乒乓球运动员的患病率及损伤特点,分析损伤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便在今后的乒乓球训练和比赛中,预防和减少乒乓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从运动心理学角度以及网球运动实践出发,对网球运动战术意识的概念、构成、特点等进行了逐层探析,并从网球技术知识、专门战术训练和比赛经验积累等方面对运动员战术意识的培养提出了笔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访谈法,从高层次的研究视角出发,以理性认识实效性角度,仅对积极主动、技术全面、特长突出、战术多变、以及乒乓球竞技运动所需的基本条件(专项体能、心理品质、文化素养)等5个方面来讨论与分析现代乒乓球科学发展特征,为促进乒乓球竞技运动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近代竞技网球发展史进行分析研究,我国近代竞技网球发展经历了以下5个时期:解放前的中国网球、建国初期的中国网球、中国网球的恢复期、中国网球重返国际网坛、中国网球的快速发展期。通过对我国近代竞技网球发展史的研究,充分展示了作为"贵族运动"的网球运动是如何在我国演变发展成为一项竞技水平逐步提高、深受群众喜爱的运动项目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0.
从汉城到雅典,五届奥运会乒乓球比赛成就了一批批奥运冠军,同时也记录了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轨迹。运动员们不同握拍方法、各种类型打法和不尽相同的双打配对,为奥运会展示了乒乓球运动的独特魅力。运用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等方法,对第24届至第28届奥运会乒乓球比赛中各国获奖牌项目进行统计,并对所有获奖运动员的打法类型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同时,为我国乒乓球运动的训练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