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梦雅 《今传媒》2013,(1):72-73
晚清报人陈独秀在安徽芜湖创办的《安徽俗话报》,诞生于20世纪初白话报大发展时期,与此前的近代政论性报刊相比,出现了由救国向救民、由维新到革命的转型,在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上进行了改革,体现出近代报刊大众化的传播趋势。  相似文献   

2.
谭娟 《新闻三昧》2007,(8):55-56
林白水(1874—1926),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报人,白话报刊的先驱。他教过书,办过学,从过政,但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办报实践。1901年,他出任《杭州白话报》主笔,到1926年因文字贾祸,25年间他先后创办或参与编辑的报刊有《杭州白话报》、《中国白话报》  相似文献   

3.
《时务报》和《国闻报》均为维新时期维新派的舆论重镇。1896年在上海创刊的《时务报》,在维新派所办报刊中销量最多、影响最大。次年在天津创办的《国闻报》,则是当时维新派在北方最重要的舆论阵地。两家报刊分主南北之局势,成为维新派鼓吹变法的南北两"喉舌"。不过,就其发行量来说,两家报刊不可同日而语。《时务报》创刊伊始,发行量就达3000多份,一年后达到了12000多份,最高峰时达到17000多份,创下了当时报刊发行量的新纪录。《国闻报》的发行量则颇不尽如人意,创刊数月后,发行量约每天1500份,旬刊《国闻汇编》则每期仅能售出五六百份。  相似文献   

4.
在那风云变幻的年代,有几位女报人为我国报刊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是值得一书的——翻开我国近代史,第一位从事报业的女子,恐怕要算裘毓芳了.她是江苏无锡人,于1898年5月创办并主编《无锡白话报》。她是当时的著名才女,有深厚的文史和国学根基,精通英文,知识渊博,思想敏锐,文笔优美。她不仅熟悉中外历史与现状,还善于吸取外国有用的东西。为此,她摒弃文言文,立志创办通俗报刊,运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开拓民智,传播新知,以白话为维新之本。她主笔的以戊戌维新时期出现的基本上用口语编写的白话报,被鲁迅誉之为“将文字交给大众”的尝试,肯定了其进步的历史作用。由于戊戌变法失败,《无锡白话报》随之停刊。裘毓芳的办报活动也被迫中断,她犹如历史夜空中一  相似文献   

5.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在重庆出版的著名报刊有《渝报》、《广益丛报》和《重庆日报》等三家。当时,这三家报刊对于传播维新变法思想、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除《渝报》已有同志在《新闻研究资料》第十八辑上作了专篇介绍外,这里仅就已得的有关史料,对《广益丛报》和《重庆日报》及其主持人的一些情况做些简单介绍,以供研究报刊史的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早期的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出现于20世纪初叶,《西藏白话报》是我国最早的藏文报纸。《西藏白话报》创办于清朝末年即1907年四五月间。其创办人是清廷最后一位驻藏大臣联豫和帮办大臣张荫棠。  相似文献   

7.
一部中国新闻史是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 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始于1905年,这一年在内蒙古创办了蒙汉合璧的《婴报》。之后,在1907年藏汉两种文字的《西藏白话报》创刊。继之又在我国东北地区出版朝鲜文报刊《月报》,在辛亥革命时期,汉、维、蒙、满文字的新疆《伊犁白话报》又相继出刊。我国少数民族报人的办报活动,还要提前到1902年满族报人英敛之办《大公报》之时。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尤其是后来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受到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制约,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发展比较缓慢。  相似文献   

8.
(一) 我国新闻出版法的出现1815年外国传教士创办了我国最早的近代报刊。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创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在外报宣传的刺激下,我国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也开始了办报活动,并提出了制定新闻法的问题。随着改良运动的发展,国人的办报活动有了蓬勃发展。在维新变法期间,有人提出制定新闻法的建议。“报律”一词在中国官方文件中第一次出现,是1898年6月孙家鼐为筹办上海《时务官报》给光绪皇帝的奏章中提出来的。他说《时务官报》“既改为官报,自应拨以官款。拟照官书局月拨千金”,  相似文献   

9.
吴瑾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9):18-96
清末社会,为考虑社会下层民众读书看报的问题,白话报刊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维新时期国人自办的有5种,到1915年时全国大约出版170余种白话报刊。白话报刊的创办,为中国语言文化走向“言文合一”,为启发民智,提升民族、民权意识,促进辛亥革命成功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娟 《出版史料》2010,(1):82-87
《启蒙画报》是清代末年中国北方出版的第一份画报,1902年6月23日创刊,1904年初停刊,前后持续了近两年的时间。创办人为彭翼仲先生。彭翼仲先生共创办了三份报刊,分别为面向不同层面读者的《启蒙画报》《京话日报》和《中华报》。《启蒙画报》的对象为“童蒙”,用白话。  相似文献   

11.
裘毓芳,字梅侣,笔名梅侣女史,无锡人。她在我国历史上,是第一位从事办报活动的妇女,于一八九八年五月创办并主编《无锡白话报》。该报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白话报刊之一。对于这种戊  相似文献   

12.
裘毓芳与《无锡白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裘毓芳(1871-1904),字梅侣,笔名梅侣女史,无锡报界才女。1898年,裘毓芳和叔父裘可桴一起创办并主编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白话报刊之一《无锡白话报》,并与裘可桴、顾述之、吴荫阶、汪赞卿等人一起创办“白话学会”,在当时影响很大。裘毓芳还是我国第一份妇女报纸《官话女学报》的主  相似文献   

13.
知识与趣味     
中国最早报女报人 1898年5月,裘毓芳创办并主编的《无锡白话报》在无锡创刊,裘成了我国最早的女报人。裘毓芳字梅侣,笔名梅侣女史。她有深厚的文史和国学根基,精通英文,知识渊博,文笔优美,是有名的才女。她办起报纸后,亲自采写新闻,还编译、撰写了大量文章。她主张运用白话文来开通民智,传播知识,推动维新。《无锡白话报》的创  相似文献   

14.
《大江报》的前身为《大江白话报》,1911年1月3日创刊于汉口,是湖北革命团体创办的第二个机关报。湖北革命团体的第一个机关报是创刊于1909年10月8日的《商务报》。《大江报》与《商务报》可谓一脉相承,代表的同为革命团体,《大江报》报人也几乎是《商务报》的原班人马,承袭了《商务报》的报刊主旨及风格,  相似文献   

15.
《利济学堂报》考辨——兼论中国校报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玉申 《新闻界》2007,1(5):165-166
本文经考证认为,《利济学堂报》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校报.该报由医学堂出版,但其内容远远超出医学范畴,是一个学术与时政相结合的刊物.它传播西学新知,探讨社会改革,对维新变法起了宣传推动作用.该报的创办及功能,折射出中国校报兴起的背景与特点.  相似文献   

16.
1898年农历四月光绪帝下达《定国是诏》开启百日维新,三个月后,甘肃民间出现了第一份近代报刊《群报辑要》;该报以维新变法为主要内容,属文摘性质,从内容选择和自身传播特点能看出维新思想在西北的传播虽呈现出碎片化特征,但仍能重点突出,并运用比较全面和相对进步的新式媒体要素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17.
宁波是我国有着七千年古老文明的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鸦片战争后成为最早通商口岸之一。1854年,出版了由外籍传教士创办的宁波近代史上第一份中文报刊——《中外新报》,它比上海创办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六合丛谈》(1857年)早了整整三年。此后在宁波又创办了《甬报》、《德商甬报》等外籍报刊,均各有特色。虽然宁波近代外籍报刊在规模与影响上不能与上海、香港、广州相比,但也有值得研究与借鉴的地方,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刘思文 《青年记者》2022,(1):106-108
清末维新人士陈虬、陈黻宸和宋恕等参与创办或运营了《利济学堂报》《新世界学报》《东瓯日报》和《经世报》等具有首创价值的报刊.这些报刊以面向普通受众,唤起民族觉醒;提供交流平台,促进社会昌明;传播学术文化,助力国家发展为核心宗旨理念,紧扣报刊读者属性、重视报刊内容属性、发挥报刊平台属性,对近代报刊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晚清中国的现实激起了大批仁人志士探索救国道路。许多知识分子创办新式报刊,宣传新思想,传播新知识,以启蒙民众。但早期报刊多使用文言,下层民众读不懂,自然影响传播效果,于是白话报刊应运而生。陈独秀创办的《安徽俗话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办刊     
梁启超办刊在我国近代期刊史上,梁启超(1873—1928)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作为著名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袖之一,他办刊主要是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1895年,为推动维新变法,他的老师康有为创办《中外纪闻》杂志,他担任主要撰稿人,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力倡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