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幼儿园教师的性别教育观念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99名幼儿园教师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法和访谈法探讨了幼儿园教师对性别教育的含义、重要性、内容和方法的理解以及性别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研究表明,大多数教师对性别教育的理解不全面、不科学:对性别教育内容了解不多;对男孩的教育比对女孩的传统,大多数教师不了解双性化教育.要转变幼儿园教师的传统性别教育观念,必须加大社会对性别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关部门应抓紧制定有关性别教育的规范性指导纲要;幼儿园应多组织教师进行有关性别教育的学习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男孩危机"在小学阶段的主要表现为男孩学业不如女孩、男孩体质瘦弱、缺乏阳刚之气。这是教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父亲角色的缺失、社会不良角色误导、男孩身心发展缓慢等多方面作用的结果。应提高男教师比例,重视性别角色引导,加强对社会媒体监督,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系统,缓解"男孩危机"。  相似文献   

3.
性别角色是儿童适应社会,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内容,3-6、7岁的幼儿阶段是性别角色形成的重要时期。儿童在习得性别角色的同时开始习得所处社会所固有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大量研究证明,性别角色刻板印象限制并阻碍了儿童富有个性的发展,双性化的性别角色类型更有益于心理健康、情绪情感、人际关系以及社会适应。绘本是儿童普遍喜欢的儿童读物,绘本中蕴含的性别角色期待和性别意识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载体。本研究以绘本阅读为出发点,探讨在教育中如何利用绘本促进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向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提出 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虽然有生物因素的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社会文化。小学阶段正是儿童初入社会、接触社会的启蒙期.教师如能通过研究运用同伴交往、群体建设、校园文化等教育方式,科学而系统地把相关知识、社会规范、价值观、道德规范等传授给学生.对影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方向和内容方面的作用将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学校作为一个人的性别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是科学引导青少年性别角色合理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如何促进教育公平尤其是流动儿童群体在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公平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以流动儿童在上海市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及课堂表现的性别差异为切入点,分析导致流动儿童受教育过程性别差异的原因,以及影响不同性别儿童受教育质量差异的因素,有助于缩小流动儿童群体在城市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差距。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及课堂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对上海市10所小学进行的实证研究显示:流动儿童群体尤其是低收入且以体力劳动为主家庭的流动儿童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最大;这部分儿童所在家庭中传统的"重男"观念对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分工产生了初次影响,而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与教师评价再次强化了其性别角色差异,并逐步导致学生课堂行为和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为缩小这一性别差距,除学校教育外,更需要流动人口提升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意识,加强与学校教育的沟通与合作。  相似文献   

6.
采用自编问卷调查了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现状,发现当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性别角色教育意识、性别角色教育内容、性别角色教育形式和性别刻板印象四个方面,其中尤其以性别刻板印象问题较为明显或严重。在对上述问题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策略,主要包括加强对在职学前儿童教师培训,提升其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意识;根据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适宜的性别角色教育内容与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采取适当措施尽量淡化性别的刻板印象;性别角色教育还应体现出渐进的发展阶段性特点等。  相似文献   

7.
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性别角色行为是指个人实际所表现的行为模式。虽然男女性别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性别角色却是从儿童时期接受成人影响与教育的结果。如今人们越来越关注孩子的性教育,然而大多数的研究者将研究中心放在父母的性教育对孩子的性别角色行为的影响,而对于教师、同伴对其影响的研究却不多。家庭教育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但它决不能取代幼儿园教育,幼儿的一日生活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教师、同伴的影响是父母所无法取代的。  相似文献   

8.
<正>幼儿的性别教育是对幼儿进行自我性别意识教育的一种教育。它包括让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概念和性别角色观,发展事宜的性别特征行为。虽然幼儿生来就有男女性别之分,但性别意识和性别平等的观念却并非天生,需要通过教育的培养。进入幼儿园后,这种习得在幼儿园环境中继续,教师行为、伙伴组织、环境布置等的一些性别要求,都会对幼儿获得的性别角色行为发生影响。性别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占有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实验的方法选取北京市某幼儿园40名中班幼儿进行性别意识研究,利用访谈的方法对被试幼儿的40名家长和10名幼儿园教师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中班幼儿的性别意识发展特点:性别认同方面,中班幼儿对于自身的男女性别认识清楚;性别稳定性方面,中班幼儿知道性别不会随着时间、情境和成长变化而变化,对人的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已经基本形成;性别恒常性方面,女孩回答性别恒常性问题的正确率总体上比男孩略高一些,中班幼儿对自身及他人的性别属性的永久性有了一定认知,具有了性别恒常性意识。2.父母的教育作为上的特征:家长带幼儿认识性器官在男女不同性别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家长带男孩认识性器官的比率显著高于家长带女孩认识性器官的比率;家长对幼儿相反性别行为的干涉程度在男女不同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当幼儿表现出相反性别的行为时,家长对于男孩的干涉比例要高。3.幼儿园中班教师的性别教育实践特征:幼儿园中班教师认为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十分必要;幼儿园中班教师自身的性别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性别意识;幼儿园中班教师具有明确的性别教育观念,重视对幼儿的性别教育,并通过绘本故事、动画片、师幼谈话、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  相似文献   

10.
论父亲在儿童性别角色发展过程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进程中,父母的影响不可忽视,尤其是父亲,在儿童性别角色发展过程中有着独特和重要的影响。文章主要从父亲的性别化的行为模式、父亲在家庭里扮演的角色与功能、父亲与孩子的交往方式和教育方式等方面,探讨父亲在儿童性别角色认同、性别身份认同、性别行为定型等性别角色社会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20,(84):167-168
在幼儿教育阶段,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具备身心机能活跃的特点,因此玩耍是幼儿园活动的基本形式。赋予儿童玩耍的权利并通过玩耍实现教育目标是幼儿园教学的主要目标。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幼儿阶段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关键时期幼儿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和发育,那么以后的生活中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性别角色识别。性别认同偏差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他们的生活幸福。文章从角色游戏的角度出发,研究其在儿童性别角色识别和教师干预中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一、现行小学教科书导向下的教师形象性别角色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其内容也必然受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作为社会成员的男女儿童,也必然会按照社会传统文化的性别要求,被教育、被指导并逐步形成与其性别相适应的社会行为模式,我们把这一过程叫做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过程。除了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外,学校教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教材中的性别角色容易反映社会文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步加深,但性别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文章针对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现状,试从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入手,对幼儿的家长和教师进行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现状研究剖析,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在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教育上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潘思羽 《教师》2020,(5):104-105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幼儿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但对幼儿的性别教育却极少关注。小班的幼儿能明确分辨出自己的性别,正处于自我中心认识性别角色阶段。由于现在许多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被捧在手心,备受呵护,导致许多女孩子调皮捣蛋、惹是生非,很多男孩子也没有该有的男子汉气概,而是多愁善感、胆小怕事。文章以淮安某幼儿园小班为例,针对第二学期小班幼儿性别角色的教育现状,通过观察、交流等方法,对当前幼儿园的厕所设计、教师以及家长进行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现状的研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注重家园共育、加强性别角色的教育,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社会促进和加强了一些性别角色。托儿所和幼儿园作为社会的一个机构,常常鼓励男孩实践一些行为,而鼓励女孩实践另外一些行为。父母也经常为孩子提供行为模仿的范例,对他们说“要像你的妈妈一样”或“要像你的爸爸一样”。父母和教师都在修改,塑造、强化儿童的角色行为。  相似文献   

16.
本项研究基于性别角色理论,通过设计故事与被试访谈方法,探讨3-6岁儿童对性别角色与攻击行为关系的认知发展问题。借鉴Crick(1996)研究范式,采用2(攻击者性别:男/女)&#215;2(受攻击者性别:男/女)被试内设计的访谈故事材料;以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105名3.5岁儿童)和35名小学一年级学生(平均年龄为6岁)共140人为被试。研究发现:3-6岁儿童能自发凭借特定性别角色信息系统推论出关系攻击与躯体攻击;3-6岁儿童对攻击性与性别关系的认识存在着年龄与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7.
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是其社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我国普遍对性别教育重视不足。在幼儿园中普遍存在性别刻板印象,对幼儿缺乏因性施教;家庭中性别角色教育缺失的问题严重。从家庭、幼儿园、大众传媒等方面提出具体有效的实施策略,以促进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双性化人格在近年来的性别角色研究中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它能使个体更好地适应变化中的环境要求,并发掘自身潜能.因此,从心理学、教育学等角度探讨双性化教育的多种途径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已经受到众多学者和教育专家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将中班儿童分别与同性和异性同伴配对,考察儿童与性别角色行为相关的玩具偏好.结果发现:(1)异性同伴强化了儿童的反性别角色行为,弱化了儿童的性别角色行为.(2)相较于男孩,女孩的性别角色行为更具刻板性.因此,研究者认为利用不同性别类型的玩具及让儿童游戏时与异性同伴配对.可以成为培养儿童双性化人格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9.
从男、女大脑生理基础的比较 ,男孩女孩所受教育的比较 ,男女性别角色特征的发展以及如何进行性别差异教育四个方面分析儿童性格形成的不同特点 ,认为孩子的性别角色分化不宜过早。淡化儿童的性别特征有利于摆脱因性别差异造成的发展上的局限性 ,从而获得全面性的素质提高。  相似文献   

20.
儿童的性别角色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根据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研究,儿童在2~7岁之间性别角色的形成经过三个阶段:(1)性别认定——儿童开始了解自己是女孩还是男孩,同时也知道别人的性别;(2)性别稳定——儿童认识到一个人的性别不会改变,现在自己是男孩,长大了就不能当妈妈,只能是一个男人;(3)性别的一致性——儿童一方面认识到性别不能随自己的意愿改变,另一方面也自愿接纳自己的性别,使自己的行为表现与性别一致。一般来说,学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