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以儿童为本位,体现了与儿童生活体验相沟通的语文。《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而今天和周老师一起上课的孩子都生在城市,长在城市,农村的田园生活对于他们也许只有模糊的记  相似文献   

2.
从南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至宁宗嘉泰三年(1203),辛弃疾曾两度迫被退居信州(今江西上饶)。在这二十余年的岁月中,他赋闲家居,有机会和农民广泛接触,更多地体察到农村生活的诗意,感受到农民身上的诗情,因而写下了大量的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诗词佳篇。这首《清平乐·村居》大约是他1190年左右闲居信州带湖时的作品。全词八句,勾勒了牧村短笛式的农家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3.
<正>新课程七年级选了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景物的词。其另一首词《清平乐·村居》同样反映温馨而富有情趣的江南农民生活情景。这两首词都给人以清新之感,容易让人感  相似文献   

4.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和谐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  相似文献   

5.
夏斌 《江西教育》2012,(Z5):73-74
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农家和谐生活场景,这首词在辛词中显得颇为特殊。辛词大多抒发爱国忧民之情和壮志难酬之感,具有一种雄浑、豪放、沉郁、悲凉的格调。而这首词却是描写农村生活,表  相似文献   

6.
黄丽英 《课外阅读》2011,(9):172-172
《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画面感极强。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故乡》写于一九二一年一月,最初发表于同年五月《新青年》九卷一号上,距今整六十年。这是作者以农村生活为题材,集中描写农民苦难的第一篇小说。写《故乡》之前,鲁迅写到农村生活的小说不是没有。《孔乙己》中就写到了农民的生活情况,但那是作为一种陪衬来描写的;《风波》中也写到水乡农村的生活,那是从“皇帝坐了龙庭了”,“皇帝要辫子”,来反映复辟事件在农村的影响和风波,揭示封建保守势力  相似文献   

8.
孟强 《山东教育》2020,(10):35-38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闲居江西饶州时的作品,选编在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作品描绘了一家五口纯朴安逸的村居生活。上阕从村居的优美风光着笔,定格在翁媪的美好情感;下阕逐描绘三个孩子的生活场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教学中,以感受和发现“美”为切入点,以感悟和品味“醉”为落脚点,形成了“景美情美孩子美,村居处处惹人醉”的教学架构。  相似文献   

9.
茅盾先生的短篇小说《当铺前》,最早发表于一九三三年七月《现代》杂志三卷三期上.在这一短篇小说里,作者以无产阶级的感情,满怀着同情,真实地描述了贫苦农民王阿大上当铺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三十年代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当铺前》是以杭嘉湖“天堂”为背景,暴露了旧社会三十年代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情景.三十年代初期,日本帝国主义的战火已在我国领土上燃烧,九·一八、一·二八等事件接连爆发,“开始了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阶段”.从此,中国人民如坠火坑,极大  相似文献   

10.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闲居上饶时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这些词作大多赞美农村风光,歌颂村居生活。《清平乐·村居》便是其中之一。词人通过对一个普通农家的描写,反映了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纯朴的农家生活的喜爱之情。词的一、二句写景。词人用白描的手法,把由茅檐、小溪、青草三种景物组成的清丽宁静的画面勾勒出来了,为人物的出场营造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小二黑结婚》问世为标志,中国文坛上又出现了一颗新星,这就是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农民作家”的赵树理。这位来自农民,始终不脱离农民,热爱并深刻了解农民的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农村生活、农民问题的小说,塑造了众多真实感人的农民形象,描绘了不同时期色彩丰富的农村生活画卷。他的作品流传广  相似文献   

12.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从战场上回到农村,看到农村这么一幅美好生活的画面而写下的一首词。听了吉老师今天执教的《清平乐·村居》,被她扣住词来教词的方法折服,使我听着听着也情不自禁的醉在“词”中。原来词可以这么教,下面说说自己对这堂课的几点收获。  相似文献   

13.
《清平乐&#183;村居》是辛弃疾的一首词,被选人苏教版五年级教材.作为豪放派词人,辛弃疾难得一改粗犷豪放的词风,写出了这首田园风味浓厚的古词——《清平乐&#183;村居》.很多教师在解读这首词的时候,往往从字面上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醉”和“喜”,据此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从中揣度他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但到底词中的“醉”与“喜”该作何解读,让学生如何体会作者的深意呢?笔者听到薛法根老师与众不同的解读,眼前不由一亮.现根据薛法根老师《清平乐&#183;村居》的课堂实录,对他的另类解读进行赏析,以期对古诗词教学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4.
《社戏》是鲁迅先生上世纪二十年代写的一篇反映自己童年生活的小说。无论是从鲁迅先生创作这篇作品的时代,还是作品所描写的时代,当时旧中国农村正处于贫困和动乱境地,农民生活充满悲惨和不幸。但是我们拿《社戏》和鲁迅的其它一些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比较,我们发现《社戏》所反映的农村,既没有《阿Q正传》中那种阶级斗争日趋尖锐和动荡不安的气氛,也没有《故乡》中那种农村经济日趋破产的景象,更没有《祝福》中那种难以避免凄厉的悲剧。《社戏》中写的平桥村生活显得宁静美好,整个作品带有一种牧歌的情调。小说表现的是作者儿时在平桥村一段美好生活,歌颂了以六一公公为代表的农民和以双喜为代表的少年们身上那种淳朴善良、热情好客、聪明能干的好品质.  相似文献   

15.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生活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遵循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  相似文献   

16.
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从诞生伊始,就以中国农民的当代生活为背景,深切反映当代农民的思想感情和农村的社会情状。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对农村以及农民的关注,带动了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进入新世纪,《刘老根》、《希望的田野》、《圣水湖畔》等电视剧的播出,促使了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电视剧反映新时期农民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今天,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必然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整首词以白描的艺术手法,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具有鲜明的特色。五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古诗,初步掌握了古诗学习的方法。虽然对于词这种文体,还是第一次接触,学生需要初步了解词有词牌名、词的句子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文学史上对农村与农民的关注始于鲁迅,鲁迅农村题材的小说以其突入生活、突入社会的现实性与战斗性影响了后来一批又一批的乡土小说家.孙犁以冀中平原农村的生活与斗争为表现对象的小说对鲁迅的创作方法也有所继承和发扬。试从鲁迅的《祝福》与孙犁的《荷花淀》两部作品的艺术风格入手,分析两者的异同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9.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课的一首词。本组教材的编排主题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诗句表达的感情,并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对本首词的教学本人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为预习课。本  相似文献   

20.
丁铃——随着铃声响起,我和学生们高兴地来到多媒体教室,对农村孩子来说,这儿就是"天堂"!那天讲的是古诗《清平乐.村居》,我先用多媒体展示了农家生活画面(课文插图),同时配以悠扬的笛声,面对这样有声有色的画面,大部分学生小眼忽闪,声情并茂地朗读起课文来。之后,我兴致盎然地准备下一步,为了节约时间,我直接引导他们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