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教育理论与实践本应是互动的,但实际上却存在着脱节现象。其原因不仅是理论研究远离生活世界,更主要的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主体———学者与教师之间的冲突与对立。学者与教师应各自看到自己的局限,加强对话与交流,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生活世界"理论是研究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理论。该理论由胡塞尔提出,经由许茨、哈贝马斯等人的补充,使得"生活世界"理论得到良好的发展。"生活世界"理论对我们具有重要的理论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3.
教育信仰与教育生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面对今日教育生活的支离破碎,如何救治?文章从信仰与生活世界关系的分析入手,认为教育信仰的缺损是造成种种教育问题的一个总根源。教育信仰是人们对教育活动在个体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及其实现方式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教育行为的根本准则。对于教育生活而言,教育信仰是一种前提性条件,是一种超越性,凝聚性和教育性的力量。教育信仰在教育生活中的价值是多方面的。教育信仰的培育和提升可以通过学习教育学名著、重振  相似文献   

4.
在现实危机与理论借鉴的双重促动下,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理论迅速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主题。无论是从"形而上"的超验之维,还是从"形而下"的经验之维,教育回归生活世界都是一个难以成立的命题。在中国教育场域中,西方的生活世界理论不是拯救中国的现实教育危机的密钥。虽然社会生活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教育价值,但是社会生活不是完美无缺的,而是有限的,所以,学校教育对于社会生活只能是超越而非回归。同样,学校教育中生活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生活,它是有限的生活,我们不能苛求学校教育中的生活像社会生活一样。学校教育中生活只能是有限的系统生活而非零散的浅薄生活。  相似文献   

5.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生活世界理论被教育研究者移植到了教育领域,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成为教育研究领域中一个流行的教育信条。然而,"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不仅在逻辑上表现为命题陈述的模糊不清、命题推理的漏洞百出,而且在教育实践上表现为有效性的缺失,即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却不能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面对"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所带来的理论困惑与现实中的教育危机,教育研究者需要划清生活世界与教育世界的边界,重构教育生活,显现教育世界的真实图景,还原一个真实的教育世界。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改革所蕴含的"学校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这一理念,并不是回归日常生活或者个体生活,更不是将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直接对立.从哲学视角正确理解"生活世界"与"教育世界"的关系,有助于引导我们走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误区,把握回归的限度,构建积极的教育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理念的提出,给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活力,但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过程不是按图索骥的过程。教育应保持对生活的超越,对生活起简化、平衡、净化和指导人的生活世界的作用,从而为学生构筑一种新的可能的生活世界。从主体维度上来说,这样的教育生活世界是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统一的世界,是成人生活与儿童生活统一的世界;从精神维度上来说,这样的教育生活世界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存的世界;从时间维度上来说,这样的教育生活世界是个体当下、过去、未来生活统一的世界。教育还应关注学生的虚拟生活世界,找回丢失的校园生活向度,共建学生的全面生活世界,以实现学生发展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教育理论的构建影响教育学的独立与兴衰,乃至民族、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教育理论之形而上学的机械论、无用论、唯经验论和唯实践论忽视了教育理论在形而上学意义上的整体性、范导性、多元性和独一性。无论是具有纯粹普遍性的教育理论还是“个别的一般”的教育理论,都具有形而上学旨趣。教育理论的形而上学发端于其理论意识、形而上学的沉思、育人的道与理、交互中的共识等。在其存在论意义上,它具有自主性、科学性和交互性等特性。在其生命力的意义上,它始于教育思想和行动中的矛盾,维护和发展个体的、面向可能世界的、回归生活世界的、始终具有创新力的教育理论。总之,教育理论的形而上学本质上是“面向思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教育理论者与教育实践者生活在各自不同的意义世界,并以其不同的意义世界感知、理解、思考、建构和言说着教育。教育理论者话语表达"内容关怀"的"强或弱"、言说方式"可理解性"的"好或差"及其整体现实"可操作性"的"难或易",教育实践者视域要求"学识素养"的"具备或不具备"、践行视域"关照度"的"狭小或广阔"及其实践主体"积极参与"的"是或否",就有可能造成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脱离、脱节甚或隔绝。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融通,既需要理论者调整其话语关怀,也需要实践者拓展其视域。  相似文献   

10.
现象学教育学摒弃先在的理论成见和抽象的形而上学,倾注于个体真实的生活世界,力图发现教育的"意义"之所在。这样的探究理路,为我们认识知识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为我们在知识教育实践中摆脱无休止的理论吵闹和纷争,重新找回生命的本真提供了新思路。在现象学教育学的视野中,不仅知识教育的生活面貌得以恢复,而且知识教育的根本使命也得以再认和明申。  相似文献   

11.
在许多人看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对立和背离的.然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在本体上和自然状态下是有机统一和自然结合的,自然结合于每个教育理论工作者、实践者的教育活动中,也结合于教育理论者与实践者共存的生活世界中.但是,为促进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从自然结合到自觉结合,提升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的质量,既要在教育实践中有意识地学习和思考教育知识,从教育实践中有意识地总结和提升教育理论,也要实施面向实践的学习,将教育理论还原为我们共存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2.
"回归生活世界"是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教学与研究中发出的强烈呼唤.人们看到了以往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对理论教育带来的后果,看到了作为教育主体的大学生在面对现实生活时所表现出的思想的困惑、行为的失范,痛感必须重新理解马克思理论的实践性品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生活化转向.  相似文献   

13.
朱怡 《考试周刊》2013,(66):188-188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就是说教育要从社会生活出发。文章根据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结合本园对数学课题的研究,阐述了在生活和游戏中进行数学教学的几点尝试。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21,(14):27-28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有三部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当今,在教育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理论对于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小学教育内容等方面仍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介绍了依附理论在拉丁美洲的产生、发展,依附理论的分类及其各自强调的重点。关于该理论在比较教育中的运用,主要介绍了比较教育中依附理论的关键性概念如"中心"与"边缘"、"不平等"的世界教育和新殖民主义等。依附理论虽然也存在自身不足,但无论运用其分析世界或国内的高等教育、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方面都会给我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16.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对现在推广素质教育具有理论性指导,尤其对幼儿教育的生活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陶行知生活理论的深刻理解,分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它批判地指出了传统教育理念脱离生活的弊病,构建了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理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对当前家庭教育远离生活、封闭式管制、习惯性干涉等误区的修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教师》2011,(22):17
<正>2011年9月25日至26日,由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与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承办的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在北京师范大学顺利召开。此次大会以"教育与生活"为主题,分设八个论坛,涉及论题与探讨内容丰富。《中国教师》也关注了这次会议,并围绕大会专题分论坛"教育中的生活世界研究"组稿,即这个专题主要呈现给  相似文献   

19.
生活教育理论围绕"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原理提出的生活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功能与方法,体现了教育与生活、教育与人生、教育与社会诸关系的协调与统一,处处闪耀着和谐教育思想的光辉。一、生活教育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相似文献   

20.
何谓知识?"在学校中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作为师生交流互动的媒介,是学校场域中教育活动发生发展的核心要素,本身具有独特的特征。"①在知识教育过程中,会涉及下属三种关系"知识与能力智力的关系,表现为知识在个体身上的转化;二是个体经验和人类公共知识的关系,表现为‘类’的知识与个人知识的相互转化;三是书本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这既与个人经验和公共知识的关系有关,又有所不同,较之于个人知识与公共知识的相互转化有了提升,关涉到人的生活世界层面。"②对于教育中的个体来说,知识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习得,还包括知识的转化和实践,不论从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还是从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出发,这三个方面无疑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