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今天我们能够在这个比较和暖的日子里,欢聚一堂,共同来探讨美猴王与中国文化传统这个题目,对于我们大家来说,无异于一场洗礼。我们怀抱着神圣的使命、高尚的精神,去跟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去跟世界人类的祖宗,进行交流和沟通,应该说是一个非常神圣的时刻。对我们现在人来说,“神圣”二字,实在是很神圣的。因为我们很少了解它,经常不用它,所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几乎已经不复存在了,何况我们的生命!  相似文献   

2.
正学校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充满了人的价值与意义、情感与体验、交往与实践,体现着人的生命的律动。开掘学校的生命源泉,必须使学校不断地超越各种自我封闭,积极地融入到师生所共在的生活世界之中。学校最根本的生命意义在于学校全体成员的发展、精神生活的充实以及生命境界的提升,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俗称为"校园人气"。它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表现,也是师德师风建设的主体内容。胸怀学生,敬业爱岗的正气。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所以,胸怀学生、敬业爱岗的正气是  相似文献   

3.
教育的对象是人,古往今来,一切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培养人的理想人格和精神,塑造人的心灵,唤起人对自由精神的追求。这就是学校文化的内核。惟其如此,教育才称为神圣的事业,才与未来、与理想联系在一起,使教育成为生命个体和群体的精神家园,这是教育所承载的价值理想和终极追求。回顾教育思想发展史,有一个主题是弥久常新的,那就是教育应始终坚持将文化的积累、创新与知识的传播、更新看得同等重要。江泽民同志指出:“求知与修养相结合,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秀文化传统。”随着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对人的文化生活的控制往…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文化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文化现象。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多作家与基督教文化有或亲或疏、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并将其纳入艺术视野,用不同的艺术方式表现基督教文化对于现代中国人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影响。老舍曾经领洗入教,参加教会开展的一些活动,其文化心理及文学思想、艺术思维均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塑造宗教形象,表现宗教人物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为,张扬耶稣的人格精神,是其创作的重要内容。但同时,老舍也通过传教士和教徒形象塑造,对基督教表示了明确的批判和拒绝。老舍对基督教文化的态度,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现代作家的思想和情感倾向。老舍对基督教文化的接受与拒绝、赞赏与批判是同他的爱国热情、救世救民的人生追求联系在一起的,是与他改造国民性格、检讨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5.
曾庆彪 《中国教师》2006,(11):22-24
爱与教育从来都是水乳交融般地交合在一起的。爱是心灵之间的神圣联系,只有爱才能使教育的光辉润泽及每一个灵动的生命。无爱的教育历来遭人所诟病,如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所言,情、爱就是教育上的水,没有了情,没有了爱,教育就如无源之水,终脱不了一个空虚。在雅斯贝尔斯那里,“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教育是精神的相遇,心灵的交融,是人与人的关系,人对人的影响,它天然包含着一种神圣、高贵、伟大的情感,惟有那追求永恒和完美的爱欲品质才能与之相契合。教育与爱包容着相同的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6.
<正>引言一个人的生命,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祖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神圣的。在中外文学的长河中,诗人对祖国的歌唱从未间歇……  相似文献   

7.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的目标,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在科学素养的诸方面中,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是最核心部分。科学态度是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倾向性,是他的科学价值观的外在表现。科学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最基本看法,包括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它往往以科学精神为载体,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活动和外在表现,影响着人们对科学知识把握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8.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兴趣以需要为基础.需要有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兴趣属于精神需要(如对科学、文化知识等).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秘.兴趣又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认识,也就不会对它有情感,因而  相似文献   

9.
正儿童作文是生活实践(观察事物)、思维(分析事物)、语言(用文字描写事物)的统一。儿童对生活素材的敏感性、对习作的爱看善写就像会倾听音乐的耳朵一样,需要训练。多年来,我从以下方面逐步训练孩子们的写作能力。一、引导孩子快乐阅读"阅读的过程是一个‘丰富人的精神经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也是‘本民族文化的教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吸收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不仅能获得写作素材,习得间接经验,还能培养语感,开阔  相似文献   

10.
人的生命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学校文化是一种内在性的精神文化。只有精神活动才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最高形式,因而也只有精神文化才真正表现出文化的生命特征。探讨学校文化的生态意蕴,对于转变师生生存方式、实施生命关怀、提升学校文化自觉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化的基本精神既是指导推动着中国化前进发展的化基本观点,又是影响和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生活性格的基本的化要素与力量。而天人合一、和而不同、日新自强、人本主义、求是务实、义以为上、和平主义与爱国主义、有容乃大的开放观与创新态度正是这种精神的八个维面。  相似文献   

12.
大学创业文化的结构、内涵及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创业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一部分,在结构上包含创业精神文化、创业物质文化、创业制度文化和创业行为文化,除了拥有与社会创业文化的同样的内涵以外,更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文化,是注重创业教育、重视创业实践、培养提高创业倾向的文化,是树立信心、对失败更加宽容的文化。文章就大学如何构建创业文化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民俗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和精神特质。青岛作为一座近代崛起的城市,具有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优势。在接纳外来文化的同时,本乡本土的原生态民俗文化依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这种原生态文化更多地集中在城市的北部,李村大集、够级扑克等等,都代表了青岛人的创造精神,给青岛这座城市注入了古老而又时尚的文化元素,成为青岛引以为傲的民俗文化品牌。弘扬民俗文化,对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学创业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一部分,在结构上包含创业精神文化、创业物质文化、创业制度文化和创业行为文化,除了拥有与社会创业文化的同样的内涵以外,更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文化,是注重创业教育、重视创业实践、培养提高创业倾向的文化,是树立信心、对失败更加宽容的文化。文章就大学如何构建创业文化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徐舒的小说在浪漫传奇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意蕴的探询,以及对生命存在的形而上的终极价值的叩问,在对生命意义和宗教精神的探索中实现了东西文化、雅俗文化、古今文化的融汇与综合。这突出地表现在他的球型的文化综合的人格、东西文化综合的现代思想意蕴、雅俗文化综合的现代叙事艺术等方面,使徐舒成为一位真正的文化综合的体现者和书写者。  相似文献   

16.
鲁迅许多小说的文化特性是以质疑与颠覆中国封建文化常规性的内涵作为起点的,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品格。作为一种内在的文化精神底蕴的选择与反省,鲁迅首先是对“吃人文化”的生动概括与尖锐批判,形成了他小说对于现实存在的不幸人生境况及其客观环境和民族生存危机以及已然封闭、停滞的文化现实进行描写和评价的核心内蕴。其次是鲁迅以“不撄人心”“不相干”来概括与指责中国传统文化既不能救获现世民众又不能自我拯救的巨大困境和悲剧性。鲁迅以此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爱与拯救的力量,他要创造出一个具有真正的人的灵魂的与自我实际生存密切相关更切实、更直观的文化世界。  相似文献   

17.
曾文清是中国传统中庸礼让文化的优秀代表者,他的命运是一出彻底的悲剧,他的命运是在他善良与懦弱的性格导向下一步步完成的。成就他性格命运的是社会环境,决定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的是这个社会的文化座标,它是一个与中国伦理本位的传统文化相对立的实用理性主义的文化体系,因此,《北京人》是一出以人物悲剧命运的形式来表现文化悲剧的戏剧。  相似文献   

18.
浙东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文化之一,它具有博纳兼容、经世致用、开拓创新、主体自觉的精神,在明清时期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中的一些重要思想观点惠及今人,对现在中国的经济、政治以及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比高等教育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浙东文化的精神可以给我们的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金庸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武侠小说的创作,使作品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他通过营造一个虚幻奇丽的江湖世界,淋漓尽致地演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和人生哲理。也正是基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其小说在侠义江湖、男女情爱、武功境界、权势角逐等几个方面,都带有明显的男权思想。  相似文献   

20.
拜伦的死亡观与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之下乐死的传统认识相悖离:一方面他将死亡看作是客观存在,是对自然的回归,悖离了基督教文化中人的生死属于上帝的传统轨迹;另一方面,他视死亡为生命的最终归宿,生命只有短暂的存在,没有永恒,对抗着基督教文化中将人的归宿指向为上帝的天堂,从而获得生命的永恒的彼岸理想。这种死亡观指向性内含着积极抗死、追求生命意义的超越性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