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7 毫秒
1.
1、〔赂秦〕贿赂秦国。赂,指割地求和。(188页)“赂”字本身,不会是“指割地求和”。应改为“贿赂秦国(指割地求和)。”2、“当你策马在这千里草原上尽情驰骋的时候,处处可见千百成群的肥壮的羊群、马群和牛群。”(3页)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十六课《六国论》中有如下一段话:“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之不得下咽也。”对于这段话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五省(区)编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的翻译是:“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的人连饭也吃不安稳了。”我认为“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一句的翻译未免有点牵强附会,不仅整个译意没  相似文献   

3.
张云同学问:《六国论》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都是以什么方式提出的?又是怎样论证两个分论点的? 本文的第一段就开门见山、简洁明快地提出了中心论点,即“弊在略秦”。作者先从反面否定(“非兵不利,战不善”)与正面肯定(“弊在赂秦”)两方面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作两方面的分析: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是“不赂者以赂者丧”,概述了足以证明中心论点的两个分论点。最后再总括强调,重申论点:“故曰弊在赂秦也!”第二段也就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进行充分论证。韩、楚魏三国对秦的态度一样——争割地而赂秦;所得后果也一样——皆因赂秦而力亏,终致灭亡,所以作者将它们合写。论证方法主要是对比论证。一是将秦国得到诸侯贿赂的土地与征战得到的土地作数量比较,说明弊在赂秦;二是将三国“祖先”得来土地的艰难和子孙奉献土地的轻易相比,说明弊在赂秦;三是将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  相似文献   

4.
李小农 《学语文》2002,(1):17-18
《六国论》是传统史论名篇,思路严密,语势畅达,文笔老到,有“纵横家之风”,其首段逻辑关系及全文论证结构似早有确论,可细究起来,问题怕不是这么简单。 教参认为(新版教学用书仍沿用此说),首句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接着从两个方面阐释论点(因此这两方面即为分论点):一是从“赂秦”的国家来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是从“不赂秦”的国家来说,“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又由于全文的  相似文献   

5.
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论》)  相似文献   

6.
宋代散文家苏洵的名作《六国论》从七十年代以来一直被选入中学教材.文中的“非兵不利”句也一直被译为“并不是兵器不锋利”.此译我认为不妥.出现这种误译的关键又主要是对“兵”字的误译引起的,我认为“兵”字不宜译为“兵器”,应译为“战争”,全句应译为“并不是(因)战争失利”,理由如下:首先从文意上看,全文旨在通过阐明六国灭亡的原因,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为辽和西夏“积威之所劫”,一味纳币输绢以来苟安;要“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奋起抵御外侮以维护其统治。为此,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亦即说:“六国的被攻破而灭亡,不在于战争的失利,作战的不得法,而在于贿赂秦国。观点提出之后,作者紧接着从正面和反面作了阐释性的强调:所谓“非兵不利”即因“赂秦而力亏”;所谓“(非)战不善”即因“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作者在引论部分对中心论点作了这样两方面的阐释性强调之后.进入本论部分就紧紧扣住中心论点的这两个方面来展开论证.首先用对比法列举出秦是如何的不借助战争而获利,六国是如何的不因战争而失利的事实:“秦以攻取之外,  相似文献   

7.
课文摘要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全文中心论点)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一分论点)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假设敌论)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第二分论点)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  相似文献   

8.
苏洵《六国论》主旨,一般认为是论述“弊在赂秦”,指出两端“弊在赂秦”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从而构成论点完整意义。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说“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论点”,也是持此论。本文试对“破灭”“迁灭”“革灭”三个动词从文字、文章、文化角度解读,提出《六国论》论点是“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而非“弊在赂秦”。  相似文献   

9.
苏洵字明允,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六国论》是他的著名论文。《六国论》原名《六国》,选自《嘉佑集·权书》。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总结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头就点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作者将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一个“赂”字。作者认为,韩、魏、楚的“破灭”的直接原因就在于“赂”,因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齐、赵、燕虽不曾“赂”,但它们的“破灭”也和“赂”有关,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战  相似文献   

10.
《过秦论》和《六国论》在写作上的主要异同是:论证方法上有相同之处,都是借古讽今、采用事实论证、以对比的手法进行写作的,但结构安排却不相同。 一、就运用事实的具体情况看,两篇文章各有千秋。 《六国论》抓住“赂秦”这一基本史实,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它的弊端,重在析理。 其中运用五组对比列举了大量的史实:1.赂者与不赂者(韩、魏、楚与齐、燕、赵)相对比。2.  相似文献   

11.
《六国论》的写作目的,在于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提醒北宋统治者要从中汲取教训,不能对契丹、西夏一味以贿赂来求得苟安,否则必将自食恶果。所以,清代朱晴川认为《六国论》是“借六国赂秦而灭,以暗刺宋事,其言痛切悲愤,可谓深谋先见之智”,是很有道理的。对于这篇文章的结构,不少人都是以所谓论点、论证、结论的模式去分析,实际上是错误的。一般分析文章及参考资料都认为:先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接着阐发论点(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赂秦力亏,破灭之道),最后得出结论(无使为积威所劫),并引出告诫(从六国故事,在六国之下)。看起来似乎不无道理,细细推敲  相似文献   

12.
<正>一、"调整版"批注详解北宋苏洵的《六国论》历来被奉为议论文的经典,但鲜有真正发现其"经典"究竟在何处的。这篇文章的结构有一个独特的现象。独特在哪里呢?在文章的第一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心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分析之一,理由之一)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  相似文献   

13.
贿、赂与赇     
现代汉语中有“贿赂”一词,古汉语中贿、赂常分别使用。贿、赂词义接近,一是表赠送的财物,作名词;二是赠送财物,作动词。《说文》云:“贿,财也。”“赂,遗也。”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说,“赂”字较多用作动词,“贿”字较多用作名词,其原因就在于此吧!不论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还是王力或郭锡良的《古代汉语》,  相似文献   

14.
<正>《六国论》为苏洵名篇,也一直是高中教材入选篇章,其文被认为论证谨严,脉络清楚,甚至有一线教师将《六国论》议论结构当成写作范式讲授给学生,将之奉为议论文写作圭臬。《六国论》议论结构果真如此完美吗?细究起来,并不然也。概而言之,似有三点值得商榷之处:一、有果无因,结论突兀文章议论结构是采用分论点形式,先总说,后分说,然后分别对分论点加以论证。《六国论》总论点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分论点其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其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表面看来,的确是紧紧围绕着"赂  相似文献   

15.
田兆山 《学语文》2005,(1):7-27
苏洵的《六国论》是以说理缜密见长的千古雄文,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然后又以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加以充实,有如高山坠石,力逾千均。其后对第一个分论点的论述纵横捭阖,充分显示了老苏策论天下无双的功夫。然而在说理的过程中却百密一疏,  相似文献   

16.
(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路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相似文献   

17.
杨艳 《现代语文》2010,(3):65-68
"贿""赂"二字在古代汉语,尤其是在上古汉语中,大多数情况下是单独使用的,其用法不同于现代汉语中通常连用的"贿赂"一词。在上古汉语中"贿""赂"二字在语义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的地方。我们对《左传》中含有"贿""赂"的句子进行了穷尽式的检索,并将这些相应的例句作为语料,对《左传》中"贿""赂"二字的具体语义语用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古汉语学习者分析古汉语字词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文坛著名的“苏门三父子”之一的苏洵,写下了著名的《六国论》一文。该文通过具体的史实,形象地证明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观点,批评了北宋统治者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政策。作者严密的论证令人信服,而渗透于字里行间的强烈的感情尤让人感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赂秦者的悲悯与愤恨之情作者在论证全文的总论点时,又提出了两个分论点,其中之一即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在此观点之下,作者对赂秦的国家如韩、魏、楚三国,先从理论上进行对比,说明赂秦之损失大于战败之损失,进而动之以情,展…  相似文献   

19.
何传跃  蔡静 《语文知识》2006,(11):15-17
1.岸、暗、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2.弊、蔽、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相似文献   

20.
将青铜器用作贿赂之物,在中国春秋时期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国内尚无对赂器的专门研究。经辩证考查可以发现:贿赂过程中青铜器的功能是其它财物无法相比的;春秋时期将其用为赂器有着复杂的原因;它逐渐脱离了象征等级、地位、王权的性质,变为免遭战祸、求得和平或挽救国家灭亡而约定降服的代赔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