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语否定机制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绘性否定和元语否定是八十年代荷恩对否定的具体分类。他认为描绘性否定否定句子的真值条件,而元语否定否定句子的适宜条件。卡斯特则认为语言中的否定我论在描绘性否定中还是在元语否定中都是一种真值否定。所谓的元语否定其实是一种“回声用法”,但回声用法并非元语否定的充分条件。根据“使用”和“提及”的区别,元语否定中否定的只是语言的一种“提及”。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什么”有一种特殊的用法:表示否定。本文所说的“否定”是指“什么”不依赖任何否定标记,通过与被否定对象的组合起否定作用。文章介绍了“什么”否定功能产生的机制,全面分析了汉语“什么”及英语“what”的否定用法所处的句法环境,以新的视角即“否定量化”和“否定副词”的概念分析了英汉“what”和“什么”在表否定的反问句中所扮演的句法成分。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有趣的语言现象。比如“否定”本来是语言中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从字面上一看就知,“不”、“没有”、“无”等都是表达否定的标志,可实际上,有些表面上不具备否定的标志,但在特定的语境中却可以表达否定的意义。我们把这种否定称为“含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语法、语义层面的否定,而是语用层面的否定,因此本文就从语用角度对含蓄否定作一番分析。  相似文献   

4.
如何正确地表达一个“命题的否定”及“否命题”是“简易逻辑”中的难点之一.有些同学在写原命题的否命题时,仅写了对结论的否定;还有一些同学用反证法证明问题时,却假设条件和结论都不成立.说明他们混淆了“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这两个概念.事实上“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如果原命题是“若p则q”,那么这个命题的否命题是“若非p,则非q”,而这个命题的否定是“若p则非q”.可见,否命题既否定条件又否定结论,而命题的否定只否定结论.  相似文献   

5.
大家知道,有个时期人们比较普遍地认为,辩证法只有对立统一这一个基本规律,没有否定之否定规律。一九七四年出版的《哲学名词解释》一书,用“肯定和否定”这一范畴条目取代了否定之否定规律。打倒“四人帮”以后,绝大多数同志承认了否定之否定规律。但有些同志认为,这一规律既可以叫否定之否定规律,也可以叫肯定否定规律。近年出版的《辞海》也在“否定之否定规律”条目中说:“否定之否定规律”亦称“肯定否定规律”,而在“肯定否定规律”条目中说,即“否定之否定规律”。似乎两种称呼是一回事。真是这样吗?否。怎样称谓这个规律,并不仅仅是名词概念问题,而是涉及到对这一规律实质和特点的理解问题,涉及承不承认它是辩证法的普遍规律的原则问题。古语说:“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因此,有给这一规律正名的必要。  相似文献   

6.
“V/A不X”结构是指谓词后跟否定性补充成分的“述不补”短语结构。如“看不见”、“说不下去”、“管不了”、“拿不得”等。这里我们不讨论“V/A不X”短语结构本身的结构情况,而只是从意义上来谈位于此结构中“不”字的否定对象。 “不”字作为否定副词,具有否定作用,一般也只是否定它后面的中心语或修饰语成分。但是,此结构中的“不”字其否定的对象不仅仅是“V/A不X”中的X项,它可以否定它前面的“V/A”项,还可以否定能加入“不”字的“V/AX”结构,除此之外,还可以否定“V/A不X”结构的补语或其他成分。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中的含蓄否定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有趣的语言现象.比如“否定”本来是语言中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从字面上一看就知,“不”、“没有”、“无”等都是表达否定的标志,可实际上,有些表面上不具备否定的标志,但在特定的语境中却可以表达否定的意义.我们把这种否定称为“含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语法、语义层面的否定,而是语用层面的否定,因此本文就从语用角度对含蓄否定作一番分析.  相似文献   

8.
“从来”和“向来”一直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从语义分析的角度,认为;“从来”和“向来”既对立又互补。“从来”倾向用否定形式,“向来”倾向用肯定形式。若都用于否定式,则有不同的侧重点,“从来”否定式偏向对某一具体动作、行为、事件的动态否定,是倾向对客观性的否定;而“向来”否定式更偏向对静态的、抽象的、主观的方面进行否定。“从来”还可以在过去的时间中截取一段出来进行否定,但“向来”没有这个用法。  相似文献   

9.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基本规律之一,辩证的否定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内容中的基本概念,深入理解这个基本概念,对于掌握和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侧重探讨“完善式否定”和“变革式否定”是辩证否定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0.
“不”作为汉语使用频率极高的否定副词,除了具有语法意义外,还具有丰富的逻辑意义。文章从“不”的否定焦点入手,对“不”在不用句式中表达的逻辑意义进行了探讨,认为不管“不”的否定范围有多大,只有否定了谓项的句子才是否定命题,并对“不”所否定的对象的值域模糊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文言中肯定否定也有量的差别。它们区分出:完全肯定或否定;部分肯定或否定,姑且称之为半肯定、半否定;超过肯定或否定,不防称之为过肯定,过否定。半肯定一般由表不完全义副词如“劣”“差”“略”等修饰构成,隐含相当的否定。半否定的构成,或者用半否定形容词“难”修饰,或者以否定副词修饰“必”“易”等,或者否定词前由不完全义副词修饰,都隐含相当的肯定。过肯定基本上是由“太”“泰”修饰的肯定句,隐含相当的否定。过否定有说出和不说出隐含的肯定意义两种形式,一般由否定词修饰唯一义副词如“惟”“独”“但”等构成。“半”“过”表达法,不仅适应了事物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反映需要,而且满足了人们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复杂交际的具体环境的表现要求。它们字面义和隐含义的结合,大大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具有明显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2.
否定可分为语法否定和语用否定。 语法意义的否定是规约性的,是显性的,从字面上一看就知。“不”、“无”、“没(有)”等词语是其显性标志。语用否定属语用含义范畴,它是隐性的,缺少语言形式上的外显性;既没有明显的语言形式标志,又缺少语用含义的显性表示。简而言之,语用否定运用的是语用中的否定意义,它是含而不露的。  相似文献   

13.
在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理解和阐述上,不少哲学教科书和有关著述,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特征和作用等同起来,进而认为发展链条上的每一次否定都是“扬弃”,都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使事物进到了更高的阶段.这么一来,发展过程中许多自然要出现的“倒退”、“后退”、“偏离”和“逆转”的现象都被排除出否定之否定规律之外,人为地限制了这一规律的实际作用范围,无形中损害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普遍性,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陷入了许多不可解决的矛盾之中.下面试图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否定概念,否定概念要不要带否定词,语言形式是什么,有什么特点等等.逻辑学家的看法不尽一致。大体有下列几种说法,一是,“负概念就是反映不具有某种属性的事物的概念”,“在思维中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就叫负概念。”二是,“否定概念则是指不反映着什么,不包括着什么,不存在着什么的概念。”三是,“否定概念是反映某一特定对象以外的事物的概念。”四是,“被否定的概念叫正概念或肯定概念,否定了的概念叫负概念或否定概念。”  相似文献   

15.
<正> 常见的哲学教科书,在讲述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趋势和道路时,从三种不同的含义上使用了“否定”概念.这三种含义是.①作为事物内在因素的“否定”,即与肯定因素对立的否定因素.②作为事物发展和联系之环节的否定,即介于事物肯定阶段和否定阶段之间的否定环节.③作为事物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反证法是初中数学难度较大的内容,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基础知识。用反证法证题,一般可归纳为四个步骤,即:否定结论,进行推理,导出矛盾,肯定结论。否定结论。注意把结论的反面要一一列举出来,不能有遗漏,如“不大于”的否定是“小于”或“等于”。还要注意结论的否定与结论之间必须是互斥的,如“都是”的否定应为“不都是”或“至少有一个不是”,而不是“都不是”。进行推理。要做到推理的每一步有依据。推理  相似文献   

17.
“不是 NN”结构中的“NN”可以是偏正、复指、联合关系。当“NN”为复指和联合关系时,由于句法格式的限定,“不是”否定的是“NN”的整体。我们收集的语料表明,复指、联合关系的“NN”在“不是 NN”结构中的比例很小,绝大多数的“NN”是偏正关系。当“NN”是偏正关系时,“不是”的否定范围有时只能否定前项,有时只能否定后项,有时前、后项或整体都可能被否定。出现只能否定前项或后项的情况,和“NN”表示的概念范畴的外延有关。“不是 NN”结构,前后项及整体都有可能被否定的情况比例很大,静态地看,歧义指数很高,尽管如此,实际言语交际活动中出现歧义的情况并不多见,这和表达者有意或无意为之的语篇消歧策略有关。  相似文献   

18.
谈否定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否定和否定句1.1否定句和否定概念有密切关系,在讨论否定句之前有必要先谈一下否定概念。在逻辑学中,否定概念也称负概念。“在思维中反映那些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叫做负概念(或叫否定概念)。例如‘非正义战争,、‘非马克思主义,、‘不勇敢’等都是负概念。”①否定概念所反映的可以是客观事物的性质,如前例“非正义战争”等;也可以是客观事物本身如“今日无风,、“他不是老王”、“非佛非神”。否定概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汉语儿童早期否定结构句法,发现儿童掌握了16种借助“不”形成的否定结构和9种借助“没/没有”形成的否定结构:否定结构越简单的获得越早;普通话儿童初期使用的否定句是以谓语为核心的;虽然出现了多种否定结构,但是复杂的否定结构出现的频率相对较少,尤其是不符合逻辑的结构会随着儿童经验增长逐渐消失。从儿童获得含“不”和“没/没有”否定结构类型的顺序看,儿童对否定辖域和否定焦点的知识也在增长。  相似文献   

20.
否定是日常话语中最常见的语言现象之一,根据前人对“元语否定”和“语用否定”的研究对语用否定进行再界定:语用否定是语用意义中的否定语义,具有极强的语境依赖性;然后依据语境分类对这类标记性否定现象进行重新分析,指出动态性的言外语境在语用否定理解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