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之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离骚》  相似文献   

2.
"由"字句、"被"字句在语义、句法、语用上都有所不同。在语义上,"由"字句指向施事成分,表达过程义、行为义,"被"字句指向受事成分,表达结果义和动作义。在句法上,"由"字句与"被"字句在动词形式、否定形式、主动被动式等方面都有不同之处。在语用方面,"由"字句更倾向表示未然体、主观态度,而"被"字句更倾向表示已然体、客观事实,同时"被"字句更多地表示消极色彩。  相似文献   

3.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中"僵"应作"仆倒"理解。上古时期,"僵"的词义主要为"仆倒",之后"僵"又引申出"僵硬"之义。清朝晚期前"僵"的"仆倒"义被"僵硬"义取代,晚清时,"僵"萌生出"事情停滞不前"之义。  相似文献   

4.
在中古佛经中,"唯除"义为"只有","嘱累"有"嘱托、托付"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没VP之前"中VP所属的不同动词事件类型的角度入手,探究了"没VP之前"和"VP之前"能否互换的条件和限制。指出当VP由动作动词充当时,可换用为肯定式,当VP由状态动词和表结果义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充当时,不宜换为肯定式,两种格式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不同的语用义。同时指出,在"没VP之前"中,"没"不仅不是多余成分,而且是语用焦点,"之前"所表示的"时间顺序义"的语义特征虚化,"条件情况"义凸显,"之前"的语义正在发生语法化。  相似文献   

6.
《古辞辨》中认为,"醬(酱)"来源于"將",因为"將"有"辅助"义,酱对主食起到辅助作用,因而得名。但是,本文从字形和饮食文化两个角度来考察,认为这种说法有待商榷。首先,从字形来看,"醬"金文的字形从"酉"、"爿"声,"爿"并无"辅助"义。其次,从饮食文化角度来看,"醬"开始是作为主食而非调味品。关于"醬"的语源,笔者认为"醬"来源于表示"稠"义的"糡"(糨)。  相似文献   

7.
"对"的字形义解释众多,多数学者都认为它在甲骨文中是个表示地名的名词,但从大量文献以及方言用例来看,"对"可以作动词,"对"与"配"的核心义是"合",而上古"对""配"韵部相同,声纽一为端纽,一为滂纽,并且从文献、方言以及"对"的异体来看,上古端组舌音字和帮组唇音字确实有相通的情况,二者当是同源关系。"对"在甲骨文中核心义素当是"合",且释作持物祭祀之动词为佳。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啼、泣、号、哭"这四个词是表哭泣义的一组同义词,其中"哭"占据着这个语义场的核心位置。经过两汉漫长的竞争,魏晋时,"泣"一度成为哭泣义的常用词。到唐五代时,"哭"重新夺回哭泣义常用词的位置,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9.
<悲回风>由两大部分组成,从开头至"宁溘死以流亡兮,不忍为此之常愁"共48句为屈原原作;自"孤子吟而*2泪兮"至结尾为汉成帝时扬雄所作<畔牢愁>.刘歆在整理古文献时追录并"附益"在<九章>"大尾"<悲回风>之下.  相似文献   

10.
"夜来"一词具有"昨天"义,"来"具有"往昔,过去"之义,这在《汉语大词典》中已有收录。"夜来"一词无论是表示"昨天"义还是非"昨天"义,都应视为主谓结构的复合词。"夜来"三个主要义项"入夜"、"夜间;夜晚"、"昨天"均与时间有关,三个义项之间具有其内在关联。"夜来"在表"昨天"义时是派生词,"来"为时间词后缀的说法有待商榷。"夜来"表示"昨天"义这一用法至今仍保留在山东方言中。  相似文献   

11.
Boudoir Lament is regarded as a distinctive subgenre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This essay argues that some of Dickinson's poems are replete with the sensibility characteristic of Boudoir Lament poetry.The Boudoir Lament resonance of her poetry,along with her seclusion and love story,activate Chinese readers' cultural memory to re-imagine her and re-mold her image with the Chinese flavor.Rewriting Dickinson in the way of Boudoir Lament is interwoven with the contemporary reconfirmation and reexamination of...  相似文献   

12.
萧综《听钟鸣》《悲落叶》两诗有不同版本,但当以《梁书》所录为准。  相似文献   

13.
《离骚》"结构"研究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近五十年来楚辞学界从不同"视角"研究<离骚>结构的代表性实例,论析了"文章学"的<离骚>"两个主题旋律"及"一个中心链条"结构说,"楚辞学"的<离骚>"二段式结构"说,"民俗学"的<离骚>"巫事活动形式"构成说,"审美形态"学的<离骚>"悲剧结构"说的成就得失,提出了适应文学作品的"多层次"、"复调"结构特点,进行多侧面的结构研究,以揭示<离骚>等文学作品艺术奥秘的主张.  相似文献   

14.
多层面、多角度地阐述了从文学创作到接受这一极其复杂过程的内蕴。从创作角度,分析了《长恨歌》的创作基础.描述和揭示作者从事创作内在机制的活动和采用的构思方式,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为题材,同时受中唐通俗文学的影响,站在平民的立场上,用“个别”示“一般”的方法,在对李杨爱情悲剧进行歌颂哀叹的同时,显示出封建社会广大男女爱而不能的社会悲剧。因而,使《长恨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历史原貌,成为一篇伤感的爱情咏叹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吴曾祺"主于识见"的写作理论为论题,首先分析出,其将"识见"的积累视为从事文章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并将对"经"、"史"、"子"、"骚"的学习视为积累"识见"的必要途径。然后重点挖掘和分析吴氏依据"经"、"史"、"子"、"骚"的不同特点而提出的相应的学习之法。希冀为今天的读书和写作提供借镜。  相似文献   

16.
埃德娜·梅丽的《哀歌》充满了对男性缺失后家庭所陷入的困境的抱怨,而叙述者在这些哀怨中找到了面对生活的勇气,实现了自我觉醒。  相似文献   

17.
哀祭文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枝繁叶茂的支流,从内容上讲,是人们宣泻悲情的突破口之一。但各哀祭文体模式多样,要求不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哀辞和诔文是先唐哀祭文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文体表现方面二者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不秒体现在二者的文字内涵、内容对象、体制、形式,更体现在内部特征及其创作的标准范式上。  相似文献   

18.
作为美国文学史中两位重要的实验型和创新性的现代诗人,卡洛斯和康明斯的地位无疑成绩卓著的。在这两位诗人大量的诗作中,通过对卡洛斯的"寡妇春怨"、"在去传染病医院的路上"和康明斯的"正当"这三首诗歌进行比较,不难发现这三首诗歌中存在着对春天的关注(春怨与沉思;严酷的早春三月;美丽的春天下具有欺骗性的威胁)和不同之处(1.关注的焦点的不同:异化;严冬末尾的三月和隐含初现的苏醒;人类的邪恶2.反映主题的技巧的不同:直接与明晰;骇人与隐含)。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一方面这三首诗歌从主题上看与英美文学中春天诗歌的传承和互文关系(古希腊诗人伊比卡斯、英国诗人乔叟、T.S.Eliot),另一方面,这三首诗歌也创造性的超越了传统。因此,这三首诗歌展示出20世纪文学创作的新特性并表露出20世纪诗歌异于传统和浪漫主义诗歌的端倪。  相似文献   

19.
在刘勰看来,从文章发展流变史的角度考察,纬书和《离骚》分别代表了经典文章之后最早也最为典型的两种方向截然不同的"文变"之路:前者走的是完全"乖道谬典"之路;后者走的是"取熔经意,自铸伟辞"之路。因此,从文学发展的源流来探讨创作之得失,进行理论概括,则舍纬书、楚辞而莫能办。《正纬》是从"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贞而不回"、"体约而不芜"、"文丽而不淫"的衡文标准来考察纬书与立意的。"芟夷谲诡,其雕蔚",是刘勰从文章发展的源与流、得与失出发而得出的又一重要的为文思想,刘勰亦是持此思想论文衡文的。  相似文献   

20.
王叔新 《台州学院学报》2006,28(5):89-92,96
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具有丰赡而深远的社会美意义,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屈原人生修养的不倦追求,美政是屈原毕生奋斗的目标。历史上的圣君和贤臣是屈原心目中的美人,他们的大治社会是屈原衷心向往的美政蓝图。对社会政治进行审美评价和构建是屈原对美学理论发展的杰出贡献,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