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历史》第四册第5课《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0074]他的战鼓振奋起消沉的民气1932年1月28日深夜 ,日军突然进攻上海。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在爱国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的指挥下 ,不顾蒋介石不准抵抗的命令 ,奋起还击 ,极大地鼓舞了民族精神。注意士兵鼓手身后的旗帜 ,上面写着“国民革命第十九路军[0075]一座纪念碑●历史图片 《中学历史教学》2002年第11期●《中国历史》第四册第5课《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0074]他的战鼓振奋起消沉的民气日本发动“一·二八”事变是以保护上…  相似文献   

2.
一八五九年五月一八日,革命导师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尔》中写道:“您的《济金根》完全是在正路上;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应  相似文献   

3.
以蒋介石集团为核心的南京国民政府,是维护中国四大家族根本利益的政权。这个政府对日本的侵略政策,从“九·一八”到“八·一三”,发生了由不抵抗到被迫抗战的变化。本文把这个时期分为三个阶段,以便从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找出它的规律性。一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3年5月《塘沽协定》。这一阶段蒋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指导下,其对外政策是采取亲英美、反苏和对日不抵抗的政策,对内是集中军事主力“围剿”中国工农红军,镇压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日本帝国主义在田中内阁时期,早于1927年6月下旬及8月13日,先后召开两次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范农爱对鲁迅的称呼《范爱农》是鲁迅《朝花夕拾》中的一篇,一九二六年十一月十八日写于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楼上,这是一篇“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朝花夕拾·小引》)“回忆文”(《三闲集·鲁迅译著书目》)。文中的人物,人事关系,具有历史的真实性。但文中写范爱农对作者的称呼却与实际不相符合。文中写道:“直到革命的前  相似文献   

5.
“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放弃东北的深层原因探析雷家君张学良是民国史上东北最显赫的人物,因“西安捉蒋翻危局,内战吟成抗日诗”①而“功垂干古”。史学界对张学良的研究日益深入,其中,“九·一八”事变中的张学良是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对于张学良在“九·一八”...  相似文献   

6.
今年9月18日,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70周年。为了落实江泽民总书记题词“勿忘‘九·一八’”的指示精神,教育青少年一代,不忘日寇侵华,国土沦丧,军民伤亡3500万的惨痛历史,牢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血的教训,警惕和反对日本右翼势力复活军国主义,辽宁《下一代》杂志今年8、9期合刊,推出《勿忘“九·一八”》专辑。  相似文献   

7.
自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即开始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抗战。特别是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日之间已经完全处于战争状态.然而国民政府仅仅在1937年8月发表了《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却始终没有对日宣战。一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才正式向日本宣战。这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8.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主要法宝之一。它的酝酿、形成和发展经历了长期的历史阶段,正如周恩来所说的,“差不多‘九·一八’以后就逐渐向这个方向发展”了。许多爱国志士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事业作出了不朽贡献,作为国民党左派领袖的宋庆龄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一、创建民权保障同盟保护一切爱国力量 1931年“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它要求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对日。中国共产党及时发表了《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组成“下层统一战线”。国民党内部也发生分化,部分爱国官兵主动停止内战,还击日寇。可是国民  相似文献   

9.
《申报》是旧中国历时最长的报纸。它由英商美查1872年创办于上海。美查办报虽越不出以盈利为基本目的,但毕竟同封建主义的喉舌有着根本区别。“九·一八”前后,是《申报》最富光彩的时期,它所作的关于反对日本侵略,坚持全民族抗日,以及为争取自由、民主所作的实际努力,在中国报刊史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申报》的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和新旧势力的消长进退。  相似文献   

10.
中间势力是指介于国民党政权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与以共产党为代表的工农阶级之间的社会政治力量。“九.一八”事变后,中间势力中的许多爱国人士和社会团体发起了各种形式的救国运动,强烈主张抗日救国,从而实现了中间势力民主意识和民族意识的双重觉醒。而《申报》和《大公报》政治立场的转变,则表明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态度和立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张学良是对 2 0世纪中国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他关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回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但不能以此作为历史记载的根据。以张学良自述为基础写成的《张学良世纪传奇》一书由于在史料选择上过分偏重张学良本人的回忆 ,因而在“九·一八”不抵抗、“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的记述上和大量第一手资料显示的历史真相存在距离。这提醒我们 ,历史回忆不等于历史真实 ,对任何人都是如此  相似文献   

12.
【我解读】 《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抒发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了热血男儿为家乡的解放而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  相似文献   

13.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说:鲁迅“用他那一支又泼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笔,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画出了丑恶的帝国主义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的画家”。《“友邦惊诧”论》就是一篇勾画“鬼脸”的杰出作品。这篇作品写于一九三一年十二月间。这一年,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阶段”。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日寇很快地抢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并把魔爪伸进了热河、平津地区。这一切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怒,他们在  相似文献   

14.
2006年9月18日,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75周年纪念日,为了牢记历史,不忘国耻,也为了铭记那段血与火的岁月,特编发此文,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15.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 ,由于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 ,仅仅三个月 ,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国民党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却在北京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 1 934年 4月 ,国民党的头面反动政客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军阀头子段祺瑞等 ,又发起请第九世班禅喇嘛于 4月2 8日至 5月 1 8日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 ,“求佛菩萨保佑”。 1 934年 8月 2 7日 ,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 ,散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同年 9月 2 5日 ,鲁迅先生写下了《中国人失掉…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问题,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它有一个逐步认识、逐渐演变的过程,有时认识有反复,政策也就出现反复,直到“九·一八”事变后四年多的1935年底才基本完成,在西安事变前后它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并在“七·七”事变前后付诸了实现。“九·一八”事变后,面对着急剧上升的中日民族矛盾,以王明为首的临时中央做出的判断是;a、“九·一八”事变是反苏战争的序幕。①b、“九·一八”事变意味着国际帝国主义者将和中国各派军阀联合起来对付中国工农红军。②当时党内的领导人并没有把“九·一八”事变看作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长期战略的起点,当然也并没有看到日本侵略者的矛头是指向除汉奸以外的中国一切阶级和阶层的,而是认  相似文献   

17.
在侵略性的对华政策指导下,日本帝国主义挑起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侵华战争。从九·一八到武汉沦陷前日本的对华政策可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紧密联系的,但在其发展中又表现出各自的特点。第一个阶段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3年5月31日“塘沽协定”签订。这一阶段日本的对华政策主要是用武力实现其侵华目标的第一步——侵占中国东北,夺取进一步进攻中国的桥头堡。其特点是以军事进攻为主,强调速战速决。在外交上争取国际帝国主义支持或默认,幻想欺骗世界舆论。首先应该指出,日本此时发动侵华战争,决非偶然。在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下,  相似文献   

18.
(一)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林红和林道静》一课,是从杨沫同志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章节选的。《青春之歌》是新中国成立后产生的一部优秀长篇小说。它从1958年初问世以来,就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的喜爱,成为流行最广泛的现代作品之一。这部小说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下,北京一批青年爱国学生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到一九三五年“一二·九”这一历史大风暴中所进行的顽强斗争。当时,日本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侵略中国,东北已经沦陷,华北危在旦夕。蒋介石反动派对日寇的侵略却采取“绝对不抵抗”政策,节节退让,卖国投降,引起全国人民的  相似文献   

19.
影视剧《远东阴谋》中张学良将军身旁有个侍卫官,镜头很多:参加执行清除暗通日寇的杨震霆、常荫槐,“九·一八”之夜对蒋介石下令不准张学良抵抗的电报痛心疾首。后在1936年12月12日晨,又领一营人冲进临潼华清池卧室,一直追寻上山,终将蒋介石擒获。他,便是东北军卫队一营上校营长王玉瓒。王玉瓒,1899年出生于辽宁省黑山县大夏村农民家庭。青年时投笔从戎,在东北军从上士文书升到上校营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为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他随部队退往关内,携家带眷,受尽了沦亡之苦。1936年,…  相似文献   

20.
一个字的诗曾有人以“生活”为题写诗,全诗只有一个“网”字。它真是道出了生活中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一个字的论文 1968年4月,美国《明星日报》发表了一篇社论,标题是《约翰逊认输》,论文只有一个“妙”字。一个字的对联 1931年“九、一八”惨案后,有人为追悼死难同胞写过一幅挽联。上联是“死!”下联是倒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