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时间4日13时52分,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彗星撞击器成功击中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表面,在太空中绽放出美丽的焰火,完成了人造航天器和彗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启了人类航天新纪元。对坦普尔彗星的深度撞击的目的之一是:探索人类如何避免天体对地球的撞击。但天体撞击地  相似文献   

2.
北京时间2004年7月4日13时52分,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号探测器释放的撞击器击中坦普尔1号彗星,人类探测器首次撞击彗星成功。“深度撞击”任务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计划以撞击的方式来研究彗星,因此受到全球注目。这个计划从构思、提案、建造、发射到真正撞击,至少费时十余年,才让天文学家的梦想成真。本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了解任务的技术外,这个太空任务的科学研究目的与方式。  相似文献   

3.
还记得美国宇航局用航天探测器撞击彗星的事件吗?从那次撞击中,美国科学家获得了很多有研究价值的星尘。好像是尝到了撞击的甜头,撞击彗星成功之后的美国人又开始策划撞击月球。美国人撞击月球计划的时间初步定在2009年1月。不过这次美国人可没有抢到先机,而欧洲人于今年9月率先撞击月球。与撞击彗星相比,撞击月球更具有实用意义,它可以为开发月球能源做准备。欧洲被迫撞击月球欧洲人撞击月球采用的是“智慧1号”(SMART-1)探测器。其实,欧洲人撞击月球在计划之外,不像美国人那样有计划有步骤,因此其影响和意义也逊于美国人。“智慧1号”的…  相似文献   

4.
深度撞击     
《科技新时代》2005,(8):105-105
7月4日,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深度撞击”号航天器释放的撞击器击中了目标——“坦普尔1号”彗星。至此.这项始于1999年11月1日的“炮轰”彗星计划成功完成。  相似文献   

5.
《今日科苑》2005,(7):16-19
史无前例的太空实验 北京时间7月4日13时52分,美国“深度撞击”号撞向彗星“坦普尔”1号。这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炮轰”彗星太空实验。  相似文献   

6.
《科学中国》2006,(1):9-9
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深度撞击”号宇苗飞船,在2005年7月4日发射撞击器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后,不久前首度发表的细节分析显示,彗星是由易碎粉末结块组成,在部分天文理论家的眼中,其周围的碳分子就是孕育地球生命的种子。  相似文献   

7.
1996年4月百武彗星出现时,许多人打通北京天文馆热线电话,询问它将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的确,彗星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科学研究表明:地球曾经遭受过、将来仍有可能再次遭受彗星的撞击;彗星曾经给地球带来生命起源的“种子”;彗星隐藏着太阳系起源及演化的秘密。让我们揭开彗星神秘的面纱,看一看它的真面目吧。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7):I0005-I0006
腾讯科学讯(Everett/编译)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发现彗星C/2013A1以一个令人不安的轨道正向地球轨道内侧运行,这一次威胁太阳系行星的并不是恐怖的“宇宙十字架”,而是可能发生的撞击火星事件。根据初步的模型判断,该彗星将在2014年10月19日近距离飞掠火星,最近点离火星表面仅10.1万公里,但这个数字并非准确值,C/2013A1彗星的轨道还处于观测计算中,仍然存在撞击火星的可能。科学家估计彗星可能源于太阳系边缘的奥尔特云,这里被认为包含了数十亿数量级以上的小型天体,是原始太阳系形成初期的一个“弃儿”.  相似文献   

9.
撞击月球     
腾月 《知识窗》2007,(1):50-51
还记得美国宇航局用航天探测器撞击彗星的事件吗?从那次撞击中,美国科学家获得了很多有研究价值的星尘。美国人好像是撞上了瘾,撞击彗星成功之后又开始策划撞击月球。美国人撞击月球计划的时间初步定在2009年1月。与撞击慧星相比,撞击月球更具有实用意义,它可以为开发月球能源做准备。  相似文献   

10.
《大科技.科学之谜》2005,(8):i0002-i0002
震古烁今的一撞!这是人类首次对宇宙的宣战,7月4日,美国宇航局的“深度撞击”号飞船,向胆普尔1号彗星射出重达363公斤的撞击器,让彗星结结实实地闪了一下腰——被撞出一个约7层楼高,如足球场般大小的巨型弹坑。  相似文献   

11.
新闻     
《科学中国人》2005,(10):80-80
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考前半程取得六大成果;美大学华裔科学家团队利用纳米技术治癌获突破;中国在生物技术领域已经创造出多项“世界第一”;首次揭示真实彗星“深度撞击”撞出“四大惊奇”;  相似文献   

12.
《发明与创新》2005,(8):28-28
美国东部时间7月4日凌晨1点52分,深度撞击”号撞击器成功地与坦普尔1号彗星相撞。宇航局已接收到了撞击器在相撞后传回的第一张照片,从照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闪光。项目科学家彼德·舒尔茨透露,撞击器轰击坦普尔1号表面的过程实际上有两步,第一次产生了较小的物质喷发,很容易被忽略,而紧接之后产生的另一次物质喷发就很明显,使彗星的亮度一下子增强了5倍。这表明,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表面是一层很松散的物质,而其内部还有一层较坚硬的物质。这符合科学家们原先对撞击过程的最佳设想,也就是说彗核内部很可能是“未经触动”的,含有太阳系初生时…  相似文献   

13.
自苏梅克——列维彗星与木星相碰撞以来,一些彗星累次光顾地球。世人对小行星、彗星、陨石等天外来客撞击地球的可能性甚为关注,提出许多疑虑和对策。我们发表这篇文章可使关心天外来客的同志们对这方面情况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4.
正近日,欧洲空间局的"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以自由落体撞击的方式撞向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从而结束了自己长达12年的探索旅程。除了"罗塞塔"号,这些年还有哪些探测器追寻过哪些彗星呢?1.国际彗星探测器这个探测器前身是国际日地探测卫星3号(ISEE-3),它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射的以研究日地环境和太阳风为目的的探  相似文献   

15.
1994年7月9日,新华社发布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关于苏梅克一列维(?)号彗星撞击木星最新时刻的消息后,海内外许多报纸都纷纷刊载。根据紫金山天文台的预报,这颗彗星的第18号彗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11月,"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释放了一个名为"菲莱"的着陆器于彗星的表面,这是人类的探测器首次在一颗彗星上实现软着陆。彗星来自太阳系的边缘,它们的组成通常是水冰和尘埃。科学家们之所以对彗星如此着迷,是因为在它们的物质组成中隐藏着一些有关太阳系和生命起源的秘密;它们还有可能撞击地球,是一种对地球文明存在威胁的天体,这一点又颇令人担忧。然而,彗星并不是唯一令人着迷又令人担  相似文献   

17.
"炮轰"彗星     
真实的科学研究在电影中往往会被夸大,但这一回,科学家终于从好莱坞大片中汲取灵感。北京时间1月13日凌晨2时50分,得名于电影《天地大冲撞》的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Deep Impact)"号彗星探测器发射升空。 "深度撞击"号彗星探测器将以每秒10千米的速度穿越太空,追上"坦普尔-1"号  相似文献   

18.
从今年4月中旬起,很多人在夜晚西北天空中用肉眼看见了一道白光。仔细察看,可以认识出它是具有扇形尾巴的一颗亮星。这就是彗星,一般人叫做“扫帚星”。这颗彗星是去年11月6日比利对乌克尔天文台阿伦达和罗兰所发现的,所以叫做“阿伦达·罗兰彗星”(图1)。它也是1956年发现的第8颗彗星,所以又叫做“1956年 h 彗星”(h 是英文字母中的第8个字母)。等到彗星轨道已经  相似文献   

19.
正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可能对地球构成撞击危险的较大型彗星的数量可能比我们原先估算的更多。研究人员认为,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可能就和一次大型彗星撞击事件有关,而如果再发生一次类似事件,那么它将再次在地球上引发一次生命大灭绝。这类被称作"半人马群"的彗星体在20多年前被发现,它们是一群由水冰和尘埃构成、运行在海王星轨道外侧的不稳定轨道上的小型天体。它们的直径可达50公里至100公里,质量相当于所有  相似文献   

20.
漫谈彗星     
除日食和月食外,天文现象中最令人惊奇的莫过於彗星了;尤其是大的彗星,更难看到。一般人对彗星都不够了解,甚至还有迷信在流传。因此,简单通俗的介绍是需要的。一般人民把彗星叫作“扫帚星”或“刷把星”,因为它的形状很像一把扫帚,圆圆的头,后面拖着一条长尾巴,在空中慢慢移动。彗星每次出现要经过几星期,甚至一年的时间才消失。古代的人看见彗星,往往万分恐惧,认为“天降不祥”,于是就祈求“神灵”庇佑,现在我们读完这篇文章,大家就会知道,彗星只是太阳系内的一些天体,并没有任何神奇的地方。不过,大彗星出现的确是非常壮丽的天空奇观,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