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广东"客家拳"是广东近代拳种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客家拳派主要指清代中晚期传入梅州客家地区后所形成的武术流派。本文深入探析其传入时与"天地会"相关的社会时代背景、拳派关系特征以及区域生态、人文环境等内外影响因素,希望为客家武术发展及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嘉应学院学报》2016,(5):89-96
以学术文本为基础,运用梳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回顾了客家武术的研究进展,发现客家武术文化因地域性限制,受到关注较晚.闽西客家武术研究体现为连城拳为例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缘因于连城武术之乡所传承的武术"文化丛"特质.粤东北客家武术的形成于18世纪中期,风格特点鲜明,其文化致因是客家民族精神导致的以守为主,守中寓攻.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致使客家武术在现代语境中日渐式微.振兴和发展客家武术文化,应厘清历史传承脉络,政府加强重视和帮扶,将客家传统武术纳入学校教育范畴,发展客家武术人口等方面同时发力,弘扬客家武术文化,增强客家地域的文化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嘉应学院学报》2020,(3):92-95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采用民俗学、文化学以及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引领,对客家民间武术文化发展传承面临的困境和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新时代背景下,客家民间武术的当代发展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挤压客家武术生存空间,传统传播方式削弱着客家武术影响力,同质化文化发展潮流消解着客家武术异质传承等多重困境.迫切需要通过注重客家武术文化价值的现代转型与传承,开拓內承外传的多元化传承与交流格局,挖掘多元文化势能,增强客家武术的时代文化认同等进行理性应对.  相似文献   

4.
粤东客家武术现状及发展对策探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客家武术起源、特点、内容的基础,探索客家武术的体系结构,研究如何使客家武术文化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体系化,以更好地促进客家武术的合理发展;将流派众多的客家拳种推向全国及世界,使客家武术成为传播中国客家文化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对客家武术走向世界和普及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梅州客家拳派是广东省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梅州客家拳派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围绕“技艺传承”和“文化传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概念,阐述客家拳派的发展策略建议,为广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拳谚"是武术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的独特语言,具有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对仗工整、寓意深刻的特征,和便于理解、记忆、流传等功能.武术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熟练掌握和运用拳谚,不仅能生动形象地讲述复杂的武术功法,准确地表达武术文化哲理,有效地提高武术课堂教学质量,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可和自信.  相似文献   

7.
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武术,在其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使武术理论和技法体现出了浓郁的中国传统哲学色彩.从中华武术各种技术体系不同运动方法的形成,到各门各派不同拳理的产生和完善,都能看到中国古代哲学观的巨大影响力,即借助哲理来阐述拳理,借助哲理化的拳理来规范拳技.而中华武术“心动形随“的演练意境也正是在这种关联中找到了自己的文化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8.
博白是全国最大的客家县,也是广西客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地区.研究博白县的客家文化,对弘扬优秀的客家传统具有重要意义.博白客家人具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心理素质,在长期的繁衍中形成了一种非常有凝聚力的感情心态,即客家精神.其具体表现在崇尚读书、兴学育人,崇尚武术、强身健体,刻苦耐劳、开拓进取,睦邻敬长、乐善好施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技击是武术的本质,也是武术的灵魂.现行警察格斗训练体系主要采用以擒拿为核心,以摔、打、夺、押、铐、搜为手段的技术体系,缺乏对技击的重视.内家拳在技击方面具有自身鲜明的优势,其简单的练法,而且不易受年龄、体重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内家拳具有高效打击等特征,能够丰富现行警察格斗技法,有效破解警察格斗教学训练中的矛盾.将内家拳应用于警察格斗训练,有利于完善警察格斗训练体系.  相似文献   

10.
武当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一大流派,是内家拳的代表.中华武林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为中国武术一大名宗.目前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当武术的成名已有600年历史,但学者、专家、权威机构,著作、文献中从未见到记载与标识,在湖北板块中国武术主要拳种分布图中也未见到文字记载,也就是说武当武术没有纳入中国武术之列,也没有纳入湖北地方武术.从武当拳法研究的挖掘与整理到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辅以体育考古学的角度与视野,探讨其与武当武术的关系,经过20余年的跟踪调查、研究、统计、分类,构建了武当武术拳械的基本框架,以填补中国武术拳械目录之空白.  相似文献   

11.
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并结合实地考察,以闽西地区客家民间武术为研究对象,对闽西地区客家民间武术文化传承背景进行调研,为推动闽西地区客家民间武术文化传承及其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武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武术不仅是一种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和防治疾病的有效手段,而且还能锻炼人们的意志品质,是为广大青少年所热爱的运动项目.近几年来武术教学因受“四人帮”干扰破坏,失去了武术的独特民族风格.教育部为了统一全国大专院校武术教学的标准和要求,于七九年八月份,在大连举办全国高校武术教材学习班.统一学习太级拳六段选和青年拳,並确定青年拳为武术教学必上教  相似文献   

13.
武术是中华文明长期氤氲滋养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运动形式,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文章阐述了形神拳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太极图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以及太极图与形神拳的关系,认为学校武术应以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为目的,应不断开发和研究武术教育的文化资源,大力开展学校武术教育。  相似文献   

14.
中国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分析太板拳在学校武术教育中的发展现状和太板拳独有的文化理念对学生的教育作用,确立太板拳作为学校武术教育的组成部分,对新时期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温水小手拳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凭借峨眉派系的嫡传血统、贴身短打的强悍拳风、海纳百川的开放态势而声震海内外。研究温水小手拳传承和发展的路径,可以为高校武术教学提供成功的经验。研究表明,武术教学内容技击性的强调、本土经典拳术的学校引入、门派之间的互相学习交流是温水小手拳成功致胜的法宝,高校武术教学可以从中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6.
我老爸喜爱武术,一度对南方武学中的南枝拳、地术犬法、白鹤拳、虎鹤双形拳特别醉心。今年去广东旅游时,舅舅陪我们到中山市欣赏武术表演,其中中山隆都的“出师场”给我们印象最深。  相似文献   

17.
论黄氏父子对武当武术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宗羲为明代大思想家、哲史学家,又是一位重要的武术家;其季子黄百家也是著名的史学家,武术大师。黄宗羲所著《王征南墓志铬》;黄百家所著《王征南先生传》、《内家拳法》是中华武术史上的重要文献,也是研究武当武术的重要历史文献。对武当武术特别是对内家拳的研究提供了最早的历史史料和详实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论证了黄氏父子对武当武术的历史贡献:为武当内家拳之源流勾画出了历史脉络;证明了张三丰是内家拳与太极拳的创始人;记载了内家拳的沿革与五字诀;说明了内家拳的特点:论述了内家拳的内容与要领。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武术界,与女性有关的且为稀有拳种的拳派主要有4个,"五枚拳"作为其中发展势头较好的一类深受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客家地区女性的欢迎,从创始之初就深深地扎根在了闽西客家一帯,目前已经被列为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主要从"五枚拳"的历史渊源方面入手,深入分析其现状,并根据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合"五枚拳"发展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9.
莫家拳诞生于岭南民间武术运动鼎盛的时期。它能够在众多武术门派中脱颖而出,成为广东五大名拳之一,一是与创拳伊始莫氏家族辉煌长兴有关,文兼武备是家族实力的体现,"莫家拳"藉此开宗创派;二是莫家拳扬名海内外,广州林荫堂、林仲伟父子贡献不可磨灭。林荫堂先生是第一个将莫家拳传进广州的高手,林仲伟教授在此基础上将莫家拳进一步发扬光大。莫家拳传承人纵向传播的同时,继承者们利用所学的拳术同时糅合其他拳派在横向上进行了改造、创新,从这种层面讲,也是一种贡献。  相似文献   

20.
沧州武术谚语是沧州武术文化遗产中最具魅力的一部分,它用简练生动的语言形式阐述深奥的武术思想,描述复杂的武术动作,归纳精辟的武术要领,是习武者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从语义内容看,主要分为武德、苦恒、器械、拳理、技法、战略、养生等七种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