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大学生们如何认识"传播学"、如何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本文通过对话,探讨了传播学就在我们身边,教育传播的意义;大学生提高传媒接受能力与传播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传播失效如何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因为媒介类型的多样化及传播目标的不同,对传播效果的衡量不应设定统一的标尺。本文尝试从传播效果层级性、传播效果分类出发,对传播失效如何界定进行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眼于思考现今广播如何将自身作为“信息”,通过形成自己的品牌,而借助其他大众媒介以及人际传播来传播自己。同时结合几家广播媒介的实践探求广播媒介将其“自身”作为“信息”来传播的可行性与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石静 《编辑学刊》2021,(3):46-52
面对"移动+"的传播生态、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编辑作为专业体现媒介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职业人,如何在话语权转移中合理体现把关人的控制引导?如何在继续扩大的智能化、交互化、市场化、线上化的工作情状里保持媒体的专业性与职业素养?如何通过媒介表征改造单向度用户,在实现引导的同时培养理性、思辨的用户?这是编辑身处技术制造的喧嚣的媒介景观中为保障传播力品格需要思考的立身问题,也是为拓宽传播力路径需要思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更是编辑个体在传播引发的消费社会的关系变动中,嵌入、脱嵌、再度嵌入的如何自洽的自我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5.
从网络"媒介"与影视剧相互交融的网络影视剧到移动直播与社交平台联姻的"直播间"、"弹幕"再到移动视频与社交平台持续发力的短视频,媒体技术不断迭代演进的过程中,影视传播产业呈现出了一副崭新的传播图景。传统电影人才入场新兴影视传播行业会带来什么?网络影视剧的市场空间有多大?如何做好产业升级和规范化运作?在经历了移动直播和持续发力的短视频业态后,影视传播的下一站会是什么等等问题成为影视传播产业在新媒体技术演化视域下的重难点。本文通过梳理新兴影视传播行业的纵向发展历程,并横向对比发现内在逻辑:每一种新兴影视传播方式的产生都体现出了人们渴望自我实现和平等互动传播的心理需求。技术和人文的交汇,或许能够让影视传播产业在新的媒介技术视野下成为更具生命力的产业。  相似文献   

6.
赵莉 《新闻前哨》2008,(6):26-28
本文以“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西方媒介对中国的议程设置为例,重点考察中国媒体在全球化时代国际传播效果和国际影响力现状,就中国如何有效参与全球传播竞争,在全球化语境中从边缘走向中心,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宏观层面的问题。本文从传播过程的几个环节入手,分析当前我国三农报道的现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探讨如何让媒介的三农传播效果在当前中国的国情下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当前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作为传统媒体的“霸主”地位失去往日强劲增长的趋势,随着第四媒体的网络和第五媒体的手机的快速发展,电视媒介曾经的霸主地位受到巨大的挑战.特别是电视作为传播人生观、价值观和执政理念的重要媒介,正受到冲击,其原有的巨大影响力正在逐渐减弱.如何加强和改进电视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电视媒介和相关宣传管理部门所应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加强和改进电视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新闻领域中,如何最大程度地提高新闻传播能力,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广泛热议的主题之一。本文结合提高新闻传播能力的实践情况,对新闻传播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实现媒介社会中介力的大小进行了简要阐述和分析,证实了新闻传播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提出了内容生产是提高新闻传播能力的路径,希望能够对内容生产是提高新闻传播能力的路径提供十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孙悦  郭聪 《东南传播》2018,(4):121-123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成为人们广泛运用的健康传播教育平台.媒介场景理论认为,媒介技术是通过构建新的媒介场景来促使社会行为的变化,这一理论同样可以用来论证新媒体如何替代传统媒体成为人们使用最广泛的健康传播教育平台.基于场景理论的视角,本文以微信公众号"浙江名医馆"为例,分析新媒体如何构建满足受众需求的新场景来参与健康传播,并对新媒体参与健康传播的现状进行总结与思考,为相关组织和机构进行有效健康传播和推进新型医疗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探析微博对传统新闻传播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作为web2.0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兴起开启了互联网媒介新时代,它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和特点,为新闻传播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形成了新闻传播的新格局。本文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对国内两家主要微博主体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进行分析(其中对新浪微博采取抽样调查,对其一个月内的主要新闻事件进行追踪关注;对腾讯微博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微博在不同新闻事件中的传播角色),试图通过对两者的新闻传播模式的比对,分析不同微博主体在进行新闻传播时的异同之处,并引发对微博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前景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自媒体的媒介属性促使媒介环境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出版业市场竞争的加剧又增强了出版品牌传播的重要性,自媒体的特性对出版品牌传播有哪些影响,自媒体时代的出版品牌传播活动应该如何开展,又需要遵循哪些原则,在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时期,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刘琴 《当代传播》2008,(1):96-98
Web3.0的核心是广域与广博,作为一种传播技术的拓展,它激发了广告传播的观念升级.与之相适应,建立在非常规传播形态上的关系建构是广告传播3.0时代的重要表征.本文以媒介形态的变化为脉络,对广告传播三个历史分期及理念核心进行简单的分析,着重探讨广告传播3.0时代的传播特征,并对广告传播战略如何应对变化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4.
数字时代如何更好地推进传播研究,从而不断加强学科自主性,建构中国自主的传播学知识体系,是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进入“万物皆媒”的数字时代,詹姆斯·凯瑞关于传播研究转型的思路和方向仍具有普遍性的方法论意义。具体言之,只有将“人”作为价值标尺,才能深刻把握媒介和传播技术的本质,从而为传播研究注入思想和理论的“活的灵魂”;超越狭隘的媒介观,紧紧抓住媒介尤其是数字媒介这个关键变量,重点思考如何将其从“背景地位”提升至“前景位置”,这不仅是夯实传播学学科基石的必由之路,而且是提升传播学学科地位的重要之举;数字传播形态相较传统媒体时代发生了质的变化,传播如何以促进公共生活福祉为核心旨归,通过共享的符号体系建构“一个有秩序、有意义的文化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传播研究的格局和高度。  相似文献   

15.
李曦珍  楚雪  胡辰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1):23-33,108,109
随媒介技术的进化演进而来的传播信道,始终处于人类传播活动的核心地位。从不断演进的传播信道角度可将人类社会先后出现的传播形式大体归纳为道路传播、纸路传播和电路传播,与此相对应的媒介形态就有实物媒介、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同时,在媒介技术进化的过程中既暗含着不断演变的媒介时空辩证关系,又意味着传播和媒介的含义逐渐被狭义化的必然之势。因此,本文将以传播信道演进的历史轨迹为主线,并批判地运用麦克卢汉主义的唯技术史观分析人类传播活动的时空辩证关系、梳理三种传播形式和媒介形态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6.
思涵 《今传媒》2014,(7):1-3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是我国一流大学中在媒介与公共事务领域建立最早的创新型研究机构。院长董关鹏曾从事媒体工作多年,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在媒介素养、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理论与实务、危机传播管理等领域造诣颇深。董院长经常应邀到各地做演讲,毫无保留地传播和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与理念心得。同时,他还担任有关媒介素养、新闻发言人等高级培训班的主讲人,他的演讲常常受到称赞:"非常有风范"、"语言风趣易懂、诙谐幽默"。在当今新的传播生态环境下,提高媒介素养、培养媒介智慧是提升媒体的认知力和判断力的至关因素,那么,如何提高,如何培养,则是要研究的重要课题。近日,本刊记者有幸采访了董关鹏院长,请他为读者解读其中!  相似文献   

17.
正对外传播概念由我国提出,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一直以来,对外传播和国际传播之间的从属关系一直众说纷纭,难以定义。对外传播的对象是电视、广播、报纸或网站等媒介的受众,受众对传播者的接纳程度又决定了传播效果,在这一点上,二者又十分相似。基于此,笔者关于对外传播做以下思考。一、对外传播的目的对外传播概念由"对外宣传"转变而来。相对于国际传播学,对外传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我国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8.
法国媒介理论学者米歇尔·塞尔所建构的传播哲学,诠释了媒介中介性、噪音与混沌等信息传播与媒介研究的核心问题,进而打破了传统传播与媒介研究的界限,成为德法媒介理论研究的重要思想来源。本文以塞尔思想中的“信使”形象为主轴,通过描绘其所创建的“信使研究计划”来透视其传播哲学思想,并以作为本体论和作为方法论的赫尔墨斯为思考维度来勾勒其建立的“关系哲学”。在此基础上,将塞尔的传播思想与德布雷和克莱默尔等其他欧陆媒介学者的思想进行关联和对话,并思考在信使自身形式越发多元、媒介社会环境越发混乱的当下,塞尔的信使传播哲学具有什么样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瑜 《新闻界》2013,(10):67-71,76
本文系统研究了我国体育赛事在各种不同的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历程及演变,发现在我国体育赛事近150年的传播历程中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传播技术直接影响体育赛事的传播效果;体育赛事传播的内涵和外延越来越多元化;赛事实况转播是最受欢迎的传播形式;互联网出现后体育赛事传播呈现融合趋势。无论从传播内容,还是从传播形式和手段上,体育赛事都获得了不断的提升,传播空间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将变得更加广阔。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虚拟现实的技术发展与实际应用领域的拓展,沉浸式传播在国内新闻传播研究领域内的热度呈现上升趋势。从理论到实践,学者们涉足的领域不断扩展和深化。本文梳理了沉浸式传播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分媒介转型与传播图景、游戏与新闻游戏中的沉浸式传播、文化传播中的沉浸式传播三个主要板块对沉浸式传播的应用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综述,并为其意义、未来发展方向、可能具有的问题和应用前景等做出了前瞻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