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明中叶后,广东、福建、江浙等地的中日走私贸易逐步发展起来。到明末清初这一时期,福建地区的对日贸易特别活跃,超过了广东和江浙。这是由多种原因共同促成的:明末隆庆开禁的地点就在福建漳州月港,虽然“严禁贩倭奴”,但海商还是想尽办法通过月港赴日贸易;在明末清初特殊的政治环境下,郑氏海商集团以福建为基地,垄断了东南沿海的对日贸易。这些因素都为福建对日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2.
近代福建与江浙钱庄发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东 《闽江学院学报》2003,24(6):59-61,67
江浙钱庄在近代中国金融业发展中始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福建钱庄在近代社会发展较快,对推动福建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江浙钱庄和福建钱庄的兴起发展情况和发展的共同点以及两地钱庄在近代社会后期分化的不同原因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福建在宋代已成为全国经济先进区域,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突出。农业之精耕细作与多种经营、手工业之发展与商品化经营、民众观念习俗之转变与海外贸易兴起,均反映了宋代福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商品化趋向。这一趋向又极大地促进了福建社会经济、尤其是海外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虚拟水贸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贸易调水量是指潜含在实物贸易中的水资源量的调入与调出.文章根据投入产出法,分析了福建省经济贸易中的水调配量,结果表明福建省以虚拟水的形式直接或间接的输出了大量水资源给其他地区或国家.福建输出的大量水密集型产品,有效地支援了缺水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然而盲目的水资源输出极可能影响到福建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维护资源优化配置大局的前提下,不可忽视福建地区发展的局部利益.  相似文献   

5.
宋代江浙诗人用韵四声分押格局占绝对优势,这说明中古四声格局在宋代江浙基本未变。不过上声与去声之间有较多通押。宋代江浙地区全浊上声字正处在向去声演变的过程中。宋代江浙昊语中全浊上声调类可能存在,大概读成阳上。  相似文献   

6.
随着南海丝绸之路的延伸,宋代中国与非洲建立起了贸易关系.中国向非洲输出的主要是丝绸、瓷器和钱币,从非洲输入的主要是香料和象牙.中、非之间的贸易,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的.  相似文献   

7.
宋代江浙诗人用韵四声分押格局占绝对优势,这说明中古四声格局在宋代江浙基本未变.不过上声与去声之间有较多通押.宋代江浙地区全浊上声字正处在向去声演变的过程中.宋代江浙吴语中全浊上声调类可能存在,大概读成阳上.  相似文献   

8.
互补性指数测算表明,闽台农产品贸易关联一直比较紧密,福建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明显高于台湾,两岸资源禀赋差异较大,互补性较强.据此,发展闽台农产品贸易应着力发挥产业间贸易方式.竞争力指数测算表明,福建农产品生产技术进步业已对两岸农产品贸易格局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发展产业内贸易是福建对台农产品贸易的战略重点,应加强学习台湾农业生产技术与管理营销技术,提高福建对外农产品的附加值.产业内贸易指数测算表明,闽台农产品贸易中第二类农产品贸易方式是由资源禀赋差异决定,第一类、第三类、第四类农产品贸易方式皆主要由技术因素决定,对于发展闽台农产品贸易应做到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9.
宋代福建海外贸易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福建海外贸易蓬勃兴起,已成为支撑福建经济的重要产业。宋代统治者是如何对福建的海外贸易进行管理的,福建海外贸易的管理机构——泉州市舶司为何直至北宋中期才成立,这种管理与海外贸易的发展关系如何,都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上海的初期,移民以福建、广东人为主,但不久被江浙等地的移民所取代,这一变化的出现与小刀会起义有紧密关联。小刀会起义使闽粤人在上海的发展受到致命打击,他们被迫转移移民路线,下南洋成为一个较好的选择;而江浙人凭借其地理优势、生活习惯优势及经营优势成为了移民的主体。同时,小刀会起义使上海租界的格局发生变化,由“华洋分居”转向“华洋杂处”,租界逐渐成为移民的主要集聚地,并加快了向上海移民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江南与福建广东的经济联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清时期,江南与广东福建两大经济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强的互补性.江南需要广东或福建的木材、纸张、染料、烟叶、食糖、花果、铁货、洋货、南货等商品,广东或福建需要江南的棉花、棉布、生丝、丝绸等大宗工业原料和产品.通过经由浙东或江西或安徽的三条内地商道和沿海的一条商道,江南与广东福建之间保持着极为密切的经济联系,而且华南与华北之间的商品流通,通常经由江南转输,从广州出口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的丝绸、棉布等大宗商品,也主要来自江南地区.而沟通两大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主体,来自广东福建各地的地域商帮有着压倒其它地域商帮的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2.
国家在下拨知青安置经费上既要考虑到知青的动员规模,也要关照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从同一省份各个时期的安置经费来看,华东地区除福建省、安徽省在1969至1970年间有过一定的增长外,浙江、山东两省在1974年之前国家对知青下拨的安置经费标准均普遍偏低;从不同省份各个时期的安置经费来看,1968-1979年间安徽省与山东省的预决算数要明显高于同期的浙江、福建两省,安徽在动员人数上达到68万人左右。在人均经费上,浙江省与安徽省的人均经费要低于福建、山东两省,但其动员人数上却明显高于福建、山东两省。这都体现出国家在落实知青安置经费问题上,需要根据各省的具体省情制定相应的政策。  相似文献   

13.
闽浙边界文化的构成与开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提出“边界文化”的概念,阐述了闽浙边界文化的形成、构成和开发及其积极效果。承认省际边界文化的存在,是一种观念上的转变与更新。闽浙边界文化的历史发展说明边界文化这种类区文化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
朝鲜开港后至20世纪初,中朝之间的海上贸易日渐发达起来,在两国的主要贸易商品中,棉布和人参各有其鲜明的特征。棉布贸易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即通过日本展开的中介贸易、中朝直接开展贸易以及贸易的衰落三个阶段;此外,人参是中朝贸易中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商品,朝鲜开港后始少量通过海路输送到中国,甲午战后大量出口至烟台,并由烟台至上海转口到海内外需要的地区,同时也因其丰厚的利润而导致走私问题日益严重。  相似文献   

15.
清代前中期东北的沿海贸易与营口的兴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东北的沿海贸易始于康熙中叶,乾、嘉年间得到长足的发展.东北向南方输出的主要是大豆、杂粮等农副产品,从南方输入则以棉布等手工业品为主.营口是随着东北沿海贸易的发展而兴起的港口城镇,清代中叶逐渐取代锦州成为东北沿海税收额最高的海口.鸦片战争后营口成为东北第一个通商口岸,完全是由于它当时在东北沿海贸易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清代女性诗人呈密集型人才结构,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福建、湖南等地,她们获得了一定的教育地位,也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其主要因素来自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出嫁前父母重视她们的早期教育,出嫁后与夫君的吟咏酬唱以及对后代的倾心教育,使女性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当今社会应为女性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使"母亲"从繁重的劳动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好地教育子女。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与管理现状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江苏、浙江、福建三省的调查表明: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与管理,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国家应对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政策和模式做出必要的、及时的调整和改革。  相似文献   

18.
晚清民国词社的地理分布、成因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民国是词学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时期,此时词人结社此起彼伏。词人结社地理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一带,其他省份如福建、广东、安徽、湖南虽不多,但皆有词社诞生。其主要原因是政治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地域文化传统的深厚以及词人领袖的群体效应等。地理分布不平衡的词人结社推动并影响着晚清民国词风的演变,造成以江浙、上海以及北京为首的词学中心区与以闽中、岭南、湖湘、贵州、云南、陕西、湖北等词学边缘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抗战爆发后,面临日军对中国东南沿海的军事封锁,严重依赖海口贸易的福建被迫转以省际贸易为主。为此,福建省政府积极改善交通条件以促进省际联运,并设立省际贸易统制机构,成立金融合作机制,采取优惠政策等,以促进与相邻的广东、江西、浙江等省的省际贸易,不仅打破了日军的经济封锁,保证了本省物产的外销,使政府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坚持抗战,而且刺激了民众生产的积极性,调剂了省内的物资供应,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物价上涨,同时还促进了各省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