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匆匆地但却很专注地读完了张广志君的新作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3年 1 1月出版的《中国古史分期讨论的回顾与反思》。掩卷回味 ,感慨系之。记忆中那些虽未存档但已搁置甚久的想法和话语 ,忽又风起云涌般飘动起来。说读得“匆匆” ,是因为笔者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史学工作的列兵 ,对中国古史分期这个学术领域曾倾心关注过 ,对讨论中牵扯到的诸多环节并不陌生 ,对广志君在这个领域内的见解和建树更是谙熟于心 ;加以此书思路清晰 ,语言畅朗 ,故读来如轻车熟路 ,毫无滞涩之处。说读后“感慨系之” ,是因为中国古史分期这个课题的份量实在太过…  相似文献   

2.
黎虎发表于《文史哲》2020年第1期的《中国古史分期暨社会性质论纲——兼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一文(以下简称《论纲》),以本土化语汇概念,对中国古史分期暨社会性质这一重大史学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而深刻的阐释,为探索和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以下简称“三个中国”)古史话语体系、掌握古史研究话语权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论纲》主张厘清“舶来”话语的是非正误,乃是建立“三个中国”的史学话语体系和掌握古史话语权的前提;《论纲》主张准确揭示中国古史的矛盾特殊性——“权力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者”及其主要矛盾关系,乃是建构“三个中国”的史学话语体系和掌握古史话语权的根本;《论纲》主张运用本土固有词语概念进行表述,乃是建构中国史学话语体系和掌握史学话语权的重要载体和必要组成部分,并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论纲》及其学术贡献表明:运用本土固有词汇概念,不仅能够建构“三个中国”的古史体系,而且能够真正有助于掌握史学话语权。  相似文献   

3.
杨宽的古史分期观经历了两次变化,从20世纪50年代的西周领主封建说变为60年代的战国封建说,80年代后开始反思古史分期。1998年《战国史》彻底抛弃古史分期,提出中国历史有其特殊的历史发展规律,这是其对历史发展的最终认识。就演变过程来看,是从历史的致用转变到求真。无疑,求真才是史学研究的本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史分期間題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內部進行歷史分期的問題,就这一点而言,我們应該首先把它与目前正在热烈爭論的古史分期問題区別开来。但是,分期问题的讨论,对于中國近代史的研究、編纂和教学工作也能起極大的推动作用,就这一点而言,我們又应該给以与古史分期问题同等的重視。  相似文献   

5.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学所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吴泽教授,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培养中国古代史和中国史学史两个专业方向的博士生。从1981年至今,已招收培养博士生20人,其中13人已获得了博士学位。吴泽教授荷笔学林,躬耕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尤其在培养博士研究生方面。一、创学派,培养一流的高级科研人才吴泽教授是我国老一辈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东方学的开创者之一。他在马克思主义五种社会形态发展学说、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东方社会形态学研究方面,有很多的成果,自成一家。如在古史分期问题  相似文献   

6.
顾颉刚是“中国史现代化的第一个奠基人”。1926年,顾颉刚出版其史学巨著《古史辨》,轰动史林,胡适称之为“中国史学界的一部革命的书,又是一部讨论史学方法的书”。《古史辨》的出版,标志着一个新的史学学派古史辨派的诞生,顾颉刚也当然地成了这一学派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7.
顾颉刚是"中国史现代化的第一个奠基人"。1926年,顾颉刚出版其史学巨著《古史辨》,轰动史林,胡适称之为"中国史学界的一部革命的书,又是一部讨论史学方法的书"。《古史辨》的出版,标志着一个新的史学学派古史辨派的诞生,顾颉刚也当然地成了这一学派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8.
1835年由上海不二书店出版的《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是中国当代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家吕振羽的重要史学著作之一。他在书中详细阐述了殷商奴隶说和西周封建论的观点,是对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争论有重大影响的史学代表作。在此之前,吕振羽在1933年6月编定、由中国大学发行的《中国上古及中世纪经济史讲义》的第三编“殷代的奴隶制度经济”和第四编“西周=初期封建制度”的提纲中就已大体形成了关于殷商奴隶社会和西周封建说的观点,表明他在这一领域的探讨拥有领先优势。本文即对《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的学术贡献作一重点分析。一、首创殷商奴隶社会论及其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利 《许昌学院学报》2003,22(1):118-121
20世纪初,西方的史学思想,尤其是进化论、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史学传入中国,更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掀起了追求科学的浪潮,促进了中西学术的交流,也形成了我国现代史学史上震动一时的“古史辨派”。  相似文献   

10.
孔子思想是周初政治即西周初年新兴的领主封建制的反映,而在殷周之际,这种制度无疑是革命和先进的,其仁者爱人的思想亦为奴隶制所不容。然由于他生不逢时,尤其古史分期的不当,长期以来孔子曾被当作奴隶主阶段的反动的思想家和政治代表人物。可以说,这是战国封建说以及由此造成的历史错位的必然逻辑。有鉴于此,应重新进行古史分期,以理顺中国史学研究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从而走出欧洲中心论的误区。  相似文献   

11.
一 阶级与阶级斗争理论是指导数千年阶级社会史研究的基本工具。笔者认为仍应以此为据,着手解决中国古史分期问题。 古史分期问题是史学领域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经过几十年的讨论,学术界形成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这就是:(一)西周封建说;(二)春秋封建说;(三)战国封建说;(四)秦统一封建说;(五)西汉封建说;(六)东汉封建说;(七)魏晋封建说;(八)东晋封建说等等。众说纷纭,分歧很大。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即各种观点均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社会的转折时期,社会各项制度都发生了重大的变  相似文献   

12.
史学批评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下进行的,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史学批评会与意识形态的分歧、政治观点的分歧混淆在一起,形成非学术的史学批评。学术性的史学批评,就是史学领域中重要的内容史学评论,它是史学成果的一部分,可以代代相传,成为史学史中的重要内容;而非学术的批评,如媒体的评论、群众性的讨论可以形成大批判运动,可以在某一时期形成潮流,但是随着时代的转换,也就烟消云散了。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10):F0002-F0002
顾颉刚(1893-1980),江苏苏州人。原名诵坤,字锦坚,笔名有余毅、铭峰等。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是国内外字有盛誉的史学大师。主要论著有《古史辨》《崔东壁遗书》《当代中国史学》《汉代学术史略》等。  相似文献   

14.
所谓“古史辨”学派,是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派别。长期以来,人们都把顾颉刚作为这一史学派别的创立者,这自然是不错的。但应该指出:胡适是“古史辨”学派的启示者和支持者,没有胡适,就不会形成“古史辨”学派。 “古史辨”学派的学术成果,体现在朴社出版的七期《古史辨》中。该书开首一篇文章,便是胡适1920年11月上旬写给顾颉刚的一封信,题为《询姚际恒著述书》。从此以后,顾颉刚在胡适的引导下,开始辨伪书;由辨  相似文献   

15.
周游  杨鹏 《绥化学院学报》2010,30(4):115-117
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提出了震撼史学界的"层累构造的中国古史"学说,一时间,疑古成为风气。疑古思潮的兴起,不但涤荡着封建残余思想,而且对于中国史学的近代化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顾颉刚为旗帜的"古史辨派",他们在继承中国传统学术"存疑辨伪"思想之时,也对胡适等人所提倡的西方科学方法作了吸收并予以本土化。但因时代所限,学术积累之故,"古史辨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但他们疑古辨伪存真的精神,对打破"六经"所建立的古史系统,推动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宗侗,中国现代史学家,早年留学法国,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中法大学及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学界对李宗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学术背景,中国古史研究,清史、史学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和广育后学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占代史分期问题,是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而又远没有解决的问题。早在二十年代就展开了讨论,当时主要是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在史学上的论战。解放以后,关于古代史分期问题的学术讨论才深入地开展起来。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50年至1960年。第二个阶段始于1972年郭沫若发表的《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然而真  相似文献   

18.
一古史分期讨论中存在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在当前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讨论中,不时涉及如下一系列的基本理论问题,例如:形成封建制的生产力水平,是否是铁器出现和广泛使用?封建制历史的出发点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商品生产是形成封建制的历史前提吗?封建制的形成,是否要以农村公社的解体和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以及农业与手工业的小生产制的破灭为前提条件?奴隶制社会必须发展到发达奴隶制阶段后,才能走向封建制社会吗?……诸如此类等等问题.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具体的发展道路,但,从基本原理上来说,仍然具有共同的普遍规律.理论不是教条,确可以作为行动的指南,如果能从西欧和东方各国奴隶制到封建制的发展过程的具体事实和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作一理论的探究,对具体问  相似文献   

19.
在学衡派对西方现代史学理论的观察和评论中,唯物史观史学占有相当的比例。他们部分肯定了唯物史观史学本身的价值,但基本态度仍以否定为主。对于中国唯物史观史学的开山之作——郭沫若所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既赞赏其在中国新史学之路上的开拓之功,也从自己信奉的古史观念出发,对其进行了批驳。其实,学衡派与唯物史观史学虽别为二派,其实在史学思想上倒还有许多相通之处。审视学衡派视野中的唯物史观史学,可从一个侧面看到唯物史观渐人中国时所面对的复杂学术面相和所遭际遇。  相似文献   

20.
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的"古史辨"运动,通常被视为运用西方传来的科学方法研治中国古史的一种崭新示范。然从其主将顾颉刚的辨伪实践看,则不妨说它是近代科学观念和本土治学方法结合的产物更为妥当。就狭义方法论而言,其中运用较多的乃是传统史学的文献溯源法和民俗现象观察法。"古史辨"的兴起,以大刀阔斧的手法,揭示了传统古史记载的种种瑕疵,扫除了陈旧观念的重重疑虑,激起了整个学术界考辨和重建科学古史的热情。至其方法论,尽管仍存在种种粗疏和不足,对它的反思同样可以给人以不断精进的启示。据此,说"古史辨"是中国现代科学古史体系建构的必经前奏和序幕,实毫不为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