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爱玲早期的人生经验和文学创作,都明显地呈现出精神分析学说的基调。其主要人物的一切思想和行动,处处都为情欲所主宰,似乎他们的生存是专为着情欲的。这种自觉的文学创作源于张爱玲独特的家庭环境、人文素养、人生感悟和创作氛围,同时也与弗洛伊德的文学创作“利比多说”不谋而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映射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利比多的诠释、潜意识的剖析、变态心理的刻画、白日梦的叙写、“恋父”“恋母”情结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浅谈张爱玲前期小说中参差对照的艺术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初期小说创作中,存在着“参差的对照”,实际上就是并不尖锐的矛盾。它构成作观察社会、人生、历史及现实的独特视角,对立而和谐的情绪体验,也形成张爱玲作品的独特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创作的小说中人物的幻觉,描写小说人物视觉上产生的虚幻表象,反映出小说人物对人生的幻灭感,同时反映出创作主体对旧时代的幻灭和否定,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创作的小说中人物的幻觉,描写小说人物视觉上产生的虚幻表象,反映出小说人物对人生的幻灭感,同时反映出创作主体对旧时代的幻灭和否定,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的小说在对人性的探索中,饱含着深深的悲凉情感,它通过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演绎人生,用“审丑”的眼光,审视人生的虚伪,通过对“无爱”婚姻的描写,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张爱玲小说中揭示出的20世纪40年代中国都市社会中被黄金光圈严重扭曲的,虚伪的人性,给人们以独特的心理感悟。  相似文献   

6.
单立勋 《现代语文》2009,(11):68-70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深受《红楼梦》的影响,她对《红楼梦》的热爱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这成为她小说创作的一块重要基石,也在内心纠结成一种复杂而深厚的情感——红楼梦情结,这种情结影响张爱玲的生活、创作和研究。本文通过解析张爱玲红楼梦情结产生的原因和在其小说创作中的具体表现,更进一步挖掘张爱玲小说创作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苍凉美,是张爱玲在现代文学审美经验中独特的贡献之一,也是张爱玲小说吸引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审美追求读者群的主要原因。从主观上说,苍凉美是张爱玲在其小说创作上的自觉审美追求,从客观上说,苍凉美其实是张爱玲人生感受与经验的自然呈现;从外部看,苍凉美存在于张爱玲的小说文本中,而内在地看,苍凉美其实更深地隐含在张爱玲的生命文本中,正是因为生命在生活体验里内蕴了这种苍凉,才形成审美感知和表达冲动,并凝聚为小说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个另类的女作家,她凭借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及不羁的个性,创作出了独树一帜的文学作品,尤其以小说为最。追溯她传奇的人生经历,剖析她奇特的个性;从小说中的人物感情生活入手,浅析张爱玲独特的生平、奇特的思想个性和她的小说之间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试论张爱玲小说语言创作的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家。其小说语言创作成就突出 ,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高超艺术水准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小说情感表现的美学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尚未注意到张爱玲小说情感表现的美学特质。本文认为,在情感──小说艺术的中心要素──的表现方式上,张爱玲突破了一般女作家最擅长的直叙法的创作模式,而采用了隐叙法,即通过独特的叙述角度、情节、意象等技巧,隐现作者和作品人物的情感,小说中呈现出悲观虚无与达观执着相结的人生观和苍凉哀婉的复调情绪,从而突破了女性创作的屏障,构成文学史上的“传奇”,并给读者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