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4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我国德育模式的新趋势,指出我国德育模式呈现如下走向:在价值取向上。极力强调学生主体性;在德育模式形态上,呈现多元化;在理论——操作纬度上,操作性强;在构建德育模式理论基础时,注重多学科支撑。  相似文献   

2.
张霞 《成才之路》2023,(18):101-104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体育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体育技能的提高,还要注重德育的渗透,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体育教学蕴含十分丰富的德育素材,教师要进行深入挖掘和梳理,不断改进和优化德育渗透模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体而言,可采取以下策略:教师要融入学生当中,实施即时性德育渗透;利用体育学科的特点,提高学生思想认识;运用多元教学方式,提高德育效果;完善体育评价机制,提升学生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3.
我国职校德育工作在新形势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自我教育德育模式,促使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主动化;以学校德育为中心,优化校内外德育环境,促使德育体系网络化;以实践为栽体,开展颇具特色的德育活动,促使德育内容生活化;以科研为突破口,针对实际问题选择研究重点,促使德育工作纵深化,从而形成全时空的立体化德育工作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论校企合作办学中的德育背景和特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校企合作中的德育研究,是在传统德育理念、模式、方式和途径已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需要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其德育特点表现为:德育理念和工作体系的开放性,学生作为德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得以提升;德育在特定的实践情境中进行;渗透法成为德育的主要途径;德育内容更倾向于职业、企业文化、法制、纪律方面;德育评价主体拓展到有关部门和企业人员,评价手段更加多元化。  相似文献   

5.
中学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德育的整合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辉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23(11):129-134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和入世后我国进一步与国际社会的接轨,加强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青少年的道德面貌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而我国现行的德育模式在内容上过于政治化、功利化;在方法上重认知、轻实践;在主体上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在途径上单一、缺乏配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新的德育模式的产生。中学德育的整合模式以其开放性、系统性、动态性和双向性突破传统的德育模式,在扬弃以往德育模式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系统论为理论依据,建立三级整合体系,从而丰富德育理论,为中学的德育工作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校德育模式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我国高校现行德育模式以政治教育为核心、以思想教育为基础,这种模式首先满足的是国家的政治需求;而大学生需求的德育模式则以道德教育为核心、以公民教育为基础,这种模式首先满足的是大学生学习做人的基本需求。本文将现行模式下,因忽视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的需求,而出现的使德育内容构成比例向国家的政治需求走偏的态势,称为高校德育模式的结构失衡。这是高校德育低效的根本原因。为此,本文分析了高校现行模式的构成和特点,并对提高德育效果的新模式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7.
在学习型社会形成过程中,如何以浓郁的人文气息、鲜明的价值关怀真正引导学生自主步入实践殿堂,培养其学习追求的道德责任,是高校的历史使命,亦是高校德育人性化实践的发展趋势。然而高校内部德育整体融合观念的缺乏,德育目标指向与价值功能的偏离,对学生主体性的忽略等严重制约了人性化德育的实施。为此,本文提出:一是要拓展德育视野,将德育与整体教育融合,全面确立教师教育者主体地位;二是要转变德育观念,将德育目标指向教育对象的道德智慧的培植与开发,努力提升学生的主体性;三是改革德育模式,“德育过程生活化,生活过程德育化”。在独立性向整体融合性、说教感化型向实践互动型转化过程中走出一条高校德育人性化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8.
学校德育过程是由师、生、德育内容、途径和方法等基本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平衡将会直接影响着德育的最终效果。因此,德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成为现代德育理论研究和德育实践探索所共同关心的重要课题之一。对话型师生关系模式是建立在平等、民主基础上的新型师生关系模式,它的提出适应了现代德育发展的要求,也将是今后教育法律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向21世纪构建对话型师生关系模式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德育工作者要树立现代人文观和正确的学生观;改革现行德育体制中的不利师生“对话”的因素;把握好师生之间的距离;要在交往、合作中实现师生问“对话”。  相似文献   

9.
网络时代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对高校德育的内容、德育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对德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了巨大冲击。高校德育应积极探索,应对挑战,改进工作,增强实效。为此,必须主动出击,占领网上阵地;突破传统德育框架,构建新的德育模式;制订网络行为规范,加强网德教育;适应网络社会,建设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齐抓共管,加强对网络传播的监控和管理。  相似文献   

10.
从马加爵案件给高校德育工作的反思,在于丰富内容更新德育观念,切合社会现象,加强针对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学生“心理危机”;改革德育工作模式,转换思想教育思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增加学生法制观念。  相似文献   

11.
价值澄清理论对高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的急剧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价值观念的裂变,往往导致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混乱,而我国高校德育忽视学生主体性、脱离生活、缺少互动等缺陷而不能正确引导学生获得清晰的价值观、道德观。美国的价值澄清理论对深化我国高校德育改革有三点启示:高校德育要“教会选择”;德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2.
科学的教育主体观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相信学生、尊重学生,重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在大力推行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的今天,树立科学的教育主体观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要努力通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求异质疑 ;重视学法指导 ,培养创新思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当代大学生道德主体性缺失主要表现在道德需求意识淡薄、自我道德尊严感淡薄、自觉的社会道德责任感淡化、道德价值取向自主性差、道德行为功利化倾向严重等方面。而原因又主要在道德教育中的一些“左”的意识观念和做法、现行道德教育模式的种种弊端、社会转型期间各种因素的负面影响以及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成长阶段的身心特点等方面。因此.进行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培育其道德主体性,对于实现高校道德教育模式的转变、促进大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发展以及推动社会道德进步等方面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道德信仰的历史逻辑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困境,并不是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真理性价值的丧失,也不是大学生主体性价值需求的不足,而是作为真知的社会理想信念与大学生个体价值认同的矛盾分裂。在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法权地位的基础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实现社会理想信念与大学生个体价值认同的统一。在由特殊向一般、个体向社会转化的过程中道德信仰起着价值中介、基础的作用,具体表现为道德信仰的社会历史功能和理论逻辑功能及其统一。而这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又具有普遍性,并具有示范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本原理是现代组织管理遵循的基本理论之一。新时期高校的德育工作也应该遵循“以人为本”这一现代德育观的基本原则,充分肯定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使德育目标与学生全面发展相结合,运用“适应性育人”思路,研究学生的实际需求、动机和行为,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的日常管理等方面构建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的高校德育工作新机制。  相似文献   

17.
思想品德课的真正落脚点在于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教师要通过创设教育情景,拨动情感之弦,在模拟生活场景中纠正学生错误认识,组织参与社会实践,来促进学生道德践行。  相似文献   

18.
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在于解决道德教育本身的道德问题,道德的道德教育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1,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为道德教育的目标;2.以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目的性为道德教育的内容;3.以加强与学生生活伯联系为道德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归根地底,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为学生的道德发展提供一种和谐的教育氛围和环境。  相似文献   

19.
要把素质教育落在实处必须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将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20.
加强高校大学生道德建设,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必须努力促进大学生道德的内化,这时提高太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交通过对影响大学生道德内化效果的因素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认为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实现大学生道德的内化,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道德行为,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