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不同社会阶层具有不同的社会资本,表现为个人通过社会网络所能摄取和运用社会资源的能力。由于个人的社会结构不同,在社会关系变量(家庭结构、社会位置和学校背景等)资本化的过程中,个人行动目的的差异导致了社会资本的再次不对等,因此,个人借助于社会资本所获得的回报也不尽相同。社会资本的不平等对于学生受教育机会产生了显著影响。而学生的家庭背景(家庭资本)则又是考生社会资本在各层次高等教育机会的获得发挥作用的一个方面。文章运用实际调研数据,对考生的文化资本(高考成绩)、关系资本(主要是家庭关系资本)和家庭经济资本进行分析后发现,高考成绩和家庭经济资本在考生选择高等教育层次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即考生的成绩和家庭经济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其追求高层次教育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频繁曝出的高考滥加分事件偏离了高考加分政策所追求的公平正义理念,使高考加分政策异化为加分教育和腐败通道,不仅侵占了弱势(特殊)群体高等教育入学的机会,也增添了公众对高考加分政策的信任危机。为了保障高考加分政策回归公平正义,必须对现行政策进行完善。具体而言,可通过改善决策参与形式、采用加分项目听证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制以及加强信息公开公示等措施,来消解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对高考加分政策的侵蚀,去除权贵势力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频繁曝出的高考滥加分事件偏离了高考加分政策所追求的公平正义理念,使高考加分政策异化为加分教育和腐败通道,不仅侵占了弱势(特殊)群体高等教育入学的机会,也增添了公众对高考加分政策的信任危机。为了保障高考加分政策回归公平正义,必须对现行政策进行完善。具体而言,可通过改善决策参与形式、采用加分项目听证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制以及加强信息公开公示等措施,来消解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对高考加分政策的侵蚀,去除权贵势力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现代中国高考制度是国家筛选人才的权威性制度安排,具有特定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利益的分配功能,因此高考公正是社会公正的底线。由于一些高考政策存在程序不足、选拔过程不透明、招生主体范围不合理等因素,出现社会优势群体利用社会资本的运作占有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该过程同时是对社会弱势群体实施了教育排斥,阻碍了高考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国家应该正确处理高考中公平与效率的冲突,将公正置于高考政策改革的中心。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与教育机会的扩大,家庭资本对个体高等职业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已不可忽视。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描述统计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家庭文化资本、家庭经济资本、家庭社会资本三个维度分析了1996年以来家庭资本对高等职业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文化资本与家庭社会资本对个体获得高等职业教育机会产生显著影响,而家庭经济资本的影响不显著;在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家庭资本对个体高等职业教育获得的影响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6.
为分析家庭资本、父母教育期望对学前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探索家庭经济资本、家庭社会资本与家庭文化资本三个资本纬度在学前教育机会获得中的作用机制,采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学年的基线数据,根据以往学前教育机会获得的研究成果,引入父母教育期望作为家庭资本影响其子女学前教育机会获得的中间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家庭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对子女学前教育机会的获得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家庭社会资本对子女学前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较小;父母教育期望在家庭资本与子女学前教育机会获得的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为限制家庭资本对学前教育机会的影响,政府应加快学前教育立法,保障弱势群体学前教育机会获得的权利;家庭应结合子女的能力形成恰当的远期与近期教育期望,并为教育期望的实现提供支持与保障.  相似文献   

7.
家庭资本是影响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家庭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三个维度考查了家庭资本对个体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文化资本、家庭社会资本对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获得有显著影响;家庭经济资本对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获得没有显著影响。我国当前社会条件是造成当前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的主要原因,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家庭资本较少的弱势群体进行教育机会补偿,是当前条件下我国教育机会均等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研究基于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年、2012年、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五个抽样年的追踪数据,使用倾向值得分匹配法(PSM)并建立结构方程中介模型,围绕初中阶段的课外补习参与对高中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及其在家庭资本影响高中教育机会获得过程中的中介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初中阶段的课外补习参与在家庭资本与是否升入高中以及是否升入普通高中之间存在中介效应,在家庭资本与是否升入重点普通高中之间不存在中介效应。以上结论说明,由于课外补习的强势介入,教育发挥社会再生产功能的作用机制已发生转变,课外补习和学校教育在教育发挥社会再生产功能过程中的联合作用机制得以验证。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高考加分丑闻暴露出高考加分政策背离了教育公平理念,异化为加分教育和腐败通道,既侵占了弱势群体和特殊人才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也增添了公众对该政策的信任危机。为治理加分政策异化现象,要控制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本的不利影响,可采取扩大决策主体范围、施行加分项目听证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制以及加强信息公开公示制度等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论高考的功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社会、个人和教育内部三个角度来审视,高考呈现出不同的功能形态。从社会层面看,高考具有分配高等教育机会,预演分配社会机会,促进合理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充当社会稳定器和减压阀等功能;从个体层面看,高考具有分配个体生存资源,提高个体享用能力和促进个体发展等功能;从教育层面看,高考还具有牵制教育目标和左右人才规格,充当教育指挥棒和评价教育质量等功能。  相似文献   

11.
大多数学者认为异地高考政策更加有利于家庭条件较好的随迁子女,少数学者则认为该政策能有效保障农村随迁子女的教育权益,但已有文献仍缺乏关于异地高考政策对两类流动人口高等教育机会影响差异的比较研究。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本文探讨了异地高考政策对城乡随迁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并探究了该政策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异地高考政策对农村随迁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城镇随迁子女,且这种效应仅在高政策门槛地区存在,低门槛地区不存在。从政策的调节作用来看,异地高考政策有助于提高农村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意愿,且对农村随迁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的促进作用要显著高于农村留守子女。同时,异地高考政策可显著降低农村随迁子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其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为此,各地方政府应坚持并完善异地高考政策,充分发挥该政策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杠杆作用;流入地政府要进一步提高本地高中教育服务能力;中央政府要进一步推进、完善高考录取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考察了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优质高等教育机会的分配仍然向国家干部、企业经理等优势社会阶层的子女倾斜,社会分层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起点不公平;优势社会阶层子女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处于有利地位,社会分层扩大了高等教育过程不公平,在重点本科院校中,过程不公平程度较大,而在一般本科和专科院校中,过程不公平程度较小;优势社会阶层子女更容易获得就业机会,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的结果公平有着不利影响,在重点本科院校中,这种影响较小,而在一般本科和专科院校中,这种影响较大.文章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考移民”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的产物,并折射出一系列的社会。本文主要从教育平等权、教育机会平等权、教育权的司法保护三个角度来思考“高考移民”现象,认为应从教育平等权的角度制定相关的《考试法》、《高考法》等,切实维护广大考生的切身利益,尤其是“高考移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区学院的社会角色之争,一直是美国高等教育界辩论的一大议题,并引发了高等教育界对社区学院社会角色的深刻反思.本文从结构功能主义、冲突主义、人力资本三大理论派别对社区学院社会角色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15.
能力主义、社会资本和差异补偿是西方社会学的重要概念,以此三重价值取向来分析我国教育演进过程中的若干重大问题,有利于深入理解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促进我国教育发展的科学决策。优先工农的教育政策中体现着差异补偿,但基本是在能力主义的前提下实施的。干部子弟学校的取消,目的在于限制特权势力,重点学校虽以能力主义为基础,差异补偿和社会资本均参与其中。取消学校考试制度导致能力主义的缺失,而特权势力的介入,必然导致大学生推荐制度瓦解。我国的高考制度是一种根据学习成绩优先录取高分考生的选拔考试,基本排除了家庭出身等遗传因素,因此可以保证社会的基本公正。本来具有促进教育平等意义的高校扩招,由于经济取向的过度干扰,必要的补偿机制又未能及时跟上,其促进平等的目标还任重道远。虽然一些教育优惠措施体现了补偿原则,但却是起点差异极大现实上的补偿,还不足以保证平等。择校的潜规则就是权力、人情加金钱,这是导致择校热的根本原因,也是造成社会不满的本质原因。建立以能力主义和差异补偿为基础,限制社会资本滋生的教育政策系统当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愿景。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轮子,两者应当并行不悖。以能力主义为基础,兼施差异补偿的高考模式,可能是促进高考制度更加公平的一种改革思路。一种教育制度与人事制度相互衔接的新制度体系,立足于能力主义,学而优者通过严格考试可直接录用为领导干部或高层管理人员。我们应当将效率限定在经济范畴之内。而在判断平等与公正时,可以采用能力主义和差异补偿的价值工具:只有在能力主义的基础之上,教育平等才可能实现;只有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采取差异补偿的措施,教育公正才可能存在。  相似文献   

16.
高明  姜超 《煤炭高等教育》2010,28(6):60-61,85
本文选取安徽省一所典型的高职院校,以家庭社会资本为理论工具,考察其对高职院校大学毕业生期望月薪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农村大学生比例过高;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扩大阶层分化的倾向;家庭社会资本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期望月薪具有显著正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分析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社会系统中教育的功能,然后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当前社会中高等教育存在的机会不平等的现状,最后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对当前社会中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高等教育产业化下的教育规模不断扩张,教育过度现象愈加明显,对社会各界产生深远影响,社会对文凭的要求也水涨船高。高校毕业生为谋求好职业、高收入和晋升机会等,对高文凭的追求日益火热,引发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业问题。从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视角对文凭热与过度教育进行反思,政府要正确引导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高校则依据科技产业发展培养所需人才,高校毕业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样才能避免因追求学历而产生的过度教育,让高等教育更好地与社会经济发展协同共进。  相似文献   

19.
“职教高考”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为了通过实现教育机会公平,保障职业院校学生平等享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通过实现社会身份公平,确立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人才类型的成长路径和独立地位;通过实现符号权力公平,提升工作本位知识及其语言表征系统在权力场域中的地位。但是,在试点过程中,“职教高考”出现了一些激化不公的隐忧,体现在考试内容设计、过程实施和录取方式三个方面,即如何选择和设计公平有效的考试内容、如何确保考试实施的严肃性与公平性、如何制订和平衡不同类型的录取方式。弥合这一分歧的关键在于以考试研究为抓手,强化“职教高考”内容的科学性;以技能评价为突破,推动“职教高考”评价的标准化;以制度创新为重点,彰显“职教高考”实施的公平性;以强势监管为保障,突出“职教高考”管理的严肃性。  相似文献   

20.
Globalis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have caused dramatic worldwide changes in the character and functions of education, particularly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search for global competitiveness, many emerging economies have begun to expand their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 which h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graduate employment. Recently,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increasing enrol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does not always promote upward social mobility, and can intensify inequality in education. This article critically examines the impact of the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East Asia on graduate employment and social mobility in the context of an increasingly globalising economy and changing labour market needs. The article discusses emerging trends in the Greater China region,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Hong Kong, Guangzhou and Taipei, and argues that the mas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not necessarily led to more occupational opportunities for youth or opportunities for upward social movement, particularly since th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global labour market after the 2008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On the contrary, the intensification of ‘positional competition’ among college graduates seems to reflect growing social inequ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