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职业倦怠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制约并影响辅导员的工作效能和队伍稳定。从职业倦怠的视角观察发现,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不足之处:辅导员队伍建设理念有待转变、内容有待完善、措施有待改进。从消除职业倦怠出发,辅导员队伍建设应在选拔、管理、培养、发展等环节进行系统优化。  相似文献   

2.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在辅导员中较为普遍存在,已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正视这一问题。本文分析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危害及成因,提出了消除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职业倦怠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和产生原因,并提出了预防和消除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4.
辅导员职业倦怠是影响辅导员队伍稳定的重要因素,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解决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关键。加大解决辅导员职业倦怠与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之间的互动,既能有效提高辅导员的身心健康水平,又能积极促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发展,达到双赢效果。  相似文献   

5.
高校辅导员作为教师中一支特殊的队伍,因其特殊的职业要求、巨大的社会责任以及较高的公众期盼,辅导员队伍职业倦怠的现象凸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从辅导员工作特性出发,初步分析了辅导员职业工作特性导致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并对如何干预、缓解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进行了讨论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辅导员是高校中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长期奋战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在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承担着多重角色,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辅导员队伍的身心素质和工作状况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近年来,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高校辅导员队伍普遍存在着的职业倦怠现象,已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主要论述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以及消除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我国职业倦怠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由于辅导员处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都汇聚在辅导员身上,造成辅导员身心俱疲从而引发职业倦怠,这将直接影响到辅导员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自身队伍建设,本文通过对高校专职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分析并提出相应措施,以达到预防和解决辅导员职业倦怠这一问题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辅导员队伍的心理素质及状况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倦怠状况的了解及干预,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的一部分.文章采用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对广东省8所高职院校的辅导员进行调查,了解高职院校辅导员群体的职业倦怠现状及原因,并提出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9.
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影响高校辅导员身心健康、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着手,分析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形成原因,阐述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干预措施,以期为建立职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陈雁 《文教资料》2013,(4):131-132
高校辅导员处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产生将直接影响高校学生工作的有序开展和辅导员队伍的自身建设。本文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缓解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相关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11.
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已经受到广泛关注。目前,职业倦怠的现象已经在高校辅导员中出现并有蔓延的趋势。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概念、表现、危害、成因进行了探讨,并就防止辅导员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和消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高校办公室人员的职业倦怠现象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办公室人员的职业倦怠具有枯竭性、失衡性、低效性、扩张性等方面的特征,其产生受环境因素、组织因素、个体因素三个方面的影响。要通过加强团队建设、科学管理、职业培训、自我调适等途径,努力消除职业倦怠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职业倦怠已成为高职院校教师主要心理问题之一,有关该领域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既有社会因素、组织因素,又有个人因素,因而应对策略也是一个需要社会、学校、教师个人共同努力的复杂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4.
文章把教师的职业倦怠分为情绪耗竭、人格解体、缺乏成就感三个方面,通过探索性因素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中学教师职业倦怠量表》是一个比较可靠、有效、理想的量表。同时,本研究进一步提出新手-熟手-专家教师具有不同的职业倦怠表现形式及发展模式。结果表明,从总的来看,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在职业倦怠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专家型教师在人格解体、缺乏成就感和总倦怠水平上比新手型与熟手型两类教师都来得低。  相似文献   

15.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蓉 《怀化学院学报》2008,27(5):125-126
目前,社会对职业倦怠这一心理现象的关注程度越来越多。而在高校辅导员这一群体中也开始逐渐出现这个现象并呈现蔓延的趋势。从职业倦怠的涵义、表现及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出发,深入探讨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出现的原因,以便进一步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6.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校辅导员是当前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与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工作情况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采用Maslach的职业倦怠问卷(MBI)对88名福建省高校的辅导员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情况并不严重,去个性化水平较低,但个人成就感偏低。  相似文献   

17.
地方高师院校音乐教师职业倦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倦怠是影响地方高师音乐教师职业素质、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其身体的衰竭、认知的扭曲和行为的异常,影响着地方高师院校音乐教师素质的全面发挥。文章主要从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工作因素以及个人因素四个角度具体分析地方高师院校音乐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8.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举措。为科学有效地推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首先要明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不足。并在此基础上,从多层面、多角度去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施路径。本文基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分析与现状分析,从外部环境的营造、合作对象的选择、各相关主体的利益平衡、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路径分析与探索。  相似文献   

19.
论教师参与课改的内驱力激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一轮课程改革仅仅依靠行政指令和专家学者的鼓动来推进是不够的,百万中小学教师是新课改的实践者和主力军,只有激发他们参与的内驱力,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热情,改革才有望成功。当前教师由于认识上的偏离、习惯的惰性、能力与信心的不足、职业倦怠、外在诱因不明、相关条件欠缺等原因,参与新课改的内驱力普遍不足。要通过激活教师使命感、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外部诱因并营造适宜课改的学校环境等策略来激发他们参与课改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20.
Becoming more scholarly can be challenging for many in the academy, including for those transitioning from professional role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initial findings of an ongoing action research project that set out to explore and develop aspects of identity among a group of Australian occupational therapy academics. Thirteen participants committed to collaboratively address a personal desire to become more scholarly and an institutional demand to be more productive in relation to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 Through this first phase of an action research process, participants explored and qualitatively defined issues impacting on their occupation. Emergent themes that were explored using an occupational lens incorporating: doing, being, becoming and belonging, highlight identity confusion and regression, mixed perceptions about the comfort and camouflage of teaching and participants' desires to become and be more scholarly. Taking an occupational lens adds to the identity conversation, illuminating how doing within a supportive group nurtures belonging, being and becoming. Our findings, of relevance to academics following non-traditional pathways into the academy, suggest optimism around using action research for the active cultivation of scholarship and occupational theory to understand how academic identity may be developed within a supportive grou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