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模态话语分析开阔了翻译研究的视野。视听翻译是多模态翻译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涉及影视作品的字幕、配音、解说等。对于电影字幕翻译,多模态分析有助于译者整合各种媒介符号进行意义建构。本文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从文化、语境、内容、表达四个方面,对《姜子牙》的字幕译文展开分析,以期为国产动漫英译提供经验和借鉴,让国产动漫更好地走出国门。  相似文献   

2.
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SFL)这一理论背景,本文以Kress和Van Leeuwen视觉语法(Visual Grammar,VG)为基础,以O’Halloran电影语篇多模态话语分析系统为工具,对电影《黑天鹅》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从语言学角度深入理解电影语篇意义建构过程,旨在验证多模态话语分析电影语篇的可操作性,同时提升电影欣赏水平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3.
摘要:电影语篇分析主要涉及到语言、图像、声音等多模态的探讨。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指导的多豫乌话语分析为理论基础,从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电影中非语言符号的模态分析,三个层次对电影《泰坦尼克号》经典片段:主人公在船头比翼双飞,体验飞翔的感觉,进行分析,探讨该片段是如何通过不同模态之间的配合和协同来体现了影片主题:自由伟大的爱情;旨在揭示各模态是如何在电影语篇中发挥意义共建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佳欣 《英语广场》2020,(22):45-48
影视作品是多模态的典型代表。本文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进行分析,通过对该剧话语技巧的研究,加深读者对影视作品中多模态的理解。多模态话语分析提供了观影的新视角,有效促进了广大学者对语言技巧的应用,并在建国70周年之际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5.
多模态话语是当今多媒体时代话语分析的主要手段。电影、电视剧、广告等拍摄都通过图像、色彩、文字、声音的多模态结合,传递给观众叠加的认知感受。本文基于电影海报《何以为家》,以视觉语法分析和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层面,探讨影片是如何从电影主题类型、人物场景和海报设计等角度实现视觉模态和文字模态的互动,旨在丰富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实际应用,帮助读者深入解读电影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6.
电影是科技的产物,电影与科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天然亲缘关系。《流浪地球》在科幻故事情节营造的虚拟语境下,大量运用多模态隐喻,使这部科幻电影充满了哲学色彩。文章在分析多模态隐喻的四个基本层次结构及哲学内涵基础上,分别从隐喻叙事、多元符号、意象世界、意境超验四个层次来分析影片如何通过多模态隐喻科幻电影的哲学思维,探讨人类归宿及反思科学,旨在对后续多模态隐喻的哲学研究提供参考,为多模态隐喻诠释科幻电影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电影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途径,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电影是集合了语言、图像、声音等多种符号的多模态话语形式,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包括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及表达层面。本文从这四个方面分析《返老还童》电影字幕的翻译表明电影在多种模态协调配合下,为使目的语观众更清楚的理解电影,字幕翻译应该主要采用意译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电影的赏析一直是艺术批评关注的重点。本文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三个维度对影片《喜福会》中三次出现的天鹅羽毛场景进行阐释。研究发现,电影中多种模态的互动能有效提升电影叙事效果,对影视作品的多模态话语分析能赋予作品更深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多模态话语分析方面研究起步时间比较晚,甚至目前依然处于起始阶段,相关的论文一般都集中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阐述和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方面。通过研究电影语篇,文章对多模态话语分析在电影语篇中的关键作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批评话语分析,作为一种话语分析方法,已经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的青睐。近年来,批评话语分析在新闻报道语篇、政治语篇、各类小说语篇中得到了重视和发展。但是这些语篇都属于文本语篇,而对于多模态语篇研究甚少。本文试图对多模态语篇进行批评话语分析,以现在非常火热的综艺类电影《奔跑吧兄弟》为例。  相似文献   

11.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和重要的平面媒体,报纸集文字、图片、颜色、各种图形、版面布局等各种多模态手段的运用于一身。例如,《人民日报》就在焦点热点事件报道中融合各种多模态元素。本文以Lim的整合的多模态模型框架为基础,聚焦于《人民日报》世界杯报道的一个版面,通过对多模态的诠释以及对各个模态的话语意义和语法关系的分析,对该版面进行了多模态话语分析。本文深入挖掘了的语境意义,并剖析了各个不同模态如何相互协调,从而将信息传递给读者并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2.
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性艺术作品,更是各国间进行文化交流的载体,做好电影字幕翻译也是跨文化交际的关键。本文以张德禄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为支撑,以《暮光之城:暮色》的中英字幕翻译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进行实证研究,注重字幕翻译的多模态属性,兼顾图片、声音、文字等模态的结合,以期为字幕翻译提供更多的视角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指导,以1940年改编电影《傲慢与偏见》(Robert Z·Leonard导演)中的三个场景为研究对象,探讨电影利用他的多模态特征——语言、图像、声音、视频和非语言符号,对简·奥斯丁名著《傲慢与偏见》浓重喜剧元素的再现与构建。  相似文献   

14.
正确的影片字幕翻译确保了文化产品中信息的准确传递,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而电影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字幕等多种手段让观众的多个感官参与到交际活动中,是有利于字幕翻译研究的典型多模态语篇。本文立足于张德禄学者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从文化、语境、内容、表达四个维度解读迪士尼真人版影片《花木兰》的字幕,旨在分析译者是如何应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将语言与视觉、听觉等模态相结合,减少观影者语言理解障碍的,以期为影片字幕翻译研究提供些许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一书从理论和实践出发,把代表国内学者不同时期在不同题目下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研究成果的优秀作品,经过优化整合成书,为后来学者研究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或与其相关的专题提供了理论及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6.
John A.Bateman和Karl-Heinrich Schmidt提出了多模态电影分析模型,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应用于电影文本的分析之中。该模型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语言学和电影符号学等理论,对电影文本进行标注、描写和分析,为分析复杂模态构成的语篇提供了实践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和Kress&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框架为理论基础,对2013年2月6日央视《新闻联播》节目播出的"光屁股小男孩抢镜李克强"的新闻进行了多模态语篇分析。分析重点包括:语料的文化语境;情景语境;语料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其目的是揭示电视新闻是如何通过镜头画面在动态多模态语篇中构建意义以及多模态解读对理解新闻事件不可忽视的作用。研究也证明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是系统的、全面的、可行的解读动态多模态语篇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话语分析是Harris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来的,这一理论得到了语言学家的普遍关注,但是大部分都只是研究语言,只注意言语系统和语义结构本身对社会和认知的影响,但是这些实际上忽略了图片,声音等对意义的构建。该文将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给以比较明确的阐释以及通过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海报以及典型场景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来阐释多模态话语分析的重要性以及多话语分析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话语分析是Harris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来的,这一理论得到了语言学家的普遍关注,但是大部分都只是研究语言,只注意言语系统和语义结构本身对社会和认知的影响,但是这些实际上忽略了图片,声音等对意义的构建。该文将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给以比较明确的阐释以及通过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海报以及典型场景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来阐释多模态话语分析的重要性以及多话语分析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电影海报作为电影宣传的重要手段,体现着电影的精神和内涵。本文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以及Kress&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框架为理论基础,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方面对《为奴十二年》的宣传海报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图像作为社会符号如何与语言共同作用,以期提高读者的多模态识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