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淝水之战性质如何?目前在史学界有所争论。本文企图从战前北方形势的分析入手,说明这是苻坚发动的一场民族征服战争。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教正。 一、问题的关键 黄烈同志在《关于前秦政权的民族性质及其对东晋战争的性质问题》一文(以下简称黄  相似文献   

2.
公元383年,暂时统一了中国北方和四川地区的氐族人苻坚统治的前秦政权,出动号称的百万大军,进攻偏居江南的东晋。东晋朝野团结一致,以八万精兵在淮南的淝水击溃了前秦的军队,前秦政权不久也就败亡了。这就是历史上闻名中外的淝水之战。如何评价淝水之战的性质,当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新的意见:其一,认为“前秦对东晋的战争,不是以氐族对汉族进行‘种族奴役’为目的的民族侵略战争。……乃是南北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一场兼并统一的战争。”①其二,认为“前秦方面是统一中国的正义的战争,而东晋方面是保卫土族地主腐朽统治的不义战争”,因为“前秦的统治到苻坚时,已经完全封建化,完全是一个封建政权。”而东晋的“士族制度已发展到了糜烂的程度,”统治者“关心的不是如何治理国家,发展生产,而是如何抢掠、瓜分这一角落里的土地和财富。”②笔者认为这两种意见都值得商榷,现论述如次。  相似文献   

3.
公元三八三年的秦晋淝水之战,是一次国内少数民族贵族政权进攻汉族地主政权的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发生过巨大的影响。关于这次战争的性质和前秦失败的原因,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我想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肤浅的意见。前秦于公元三五一年建国后,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于公元三七○年灭掉前燕、三七六年灭掉代和前凉,从而统一了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地兼今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四川、云贵以及东北之一部,建立了一个北方统一的大帝国。此时在中国的版图内,唯一与前秦对抗的,只有偏处东南一隅的汉族地主政权东晋了。公元三八三年,前秦皇帝苻坚亲率百万大军大举攻晋,东晋仅以八万军队来抵抗。前秦在兵力、资仗等方面都处于绝对优势,本来是比较容易取胜的。苻坚也很自负的说。“今有众百万,资  相似文献   

4.
对淝水之战性质的认定,不能以前秦与东晋两个政权的社会生产力 发展水平来确定,不能说相对落后的前秦发动的是一场民族侵略战争。从当时各少数民族 来看,他们都以“中华一体”出发,否认了“内中华外夷狄”的大汉族主义观点,认为自己 也有权力统治中原,这正表现出他们的民族自觉意识已经大大提高,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 历史的退步。从当时的统一来分析,东晋并没有能力统一全国,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则力图 统一中华。因此,从民族自觉意识着眼分析,前秦发动的淝水之战是一场统一全国的战争。  相似文献   

5.
《河西学院学报》2016,(4):40-43
公元383年爆发的淝水之战是前秦发动的旨在灭亡东晋的一场南北间战争,结果前秦大败,北部中国重新陷入混乱状态。在这一形势下,被前秦统一的凉州地区内部诸族势力得以发展,导致诸凉政权的并立局面,并深刻影响了凉州政局的变动。  相似文献   

6.
甲教学目的讲述淝水之战,使学生知道,东晋以少胜多,打垮了前秦。人心的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乙教学要点一、前秦和东晋①、前秦的崛起。2、东晋偏安江南。二、淝水之战①、苻坚发兵南下。2、东晋坚决迎敌。3、洛涧大捷。4、淝水决战。5、大破秦军。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战争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高考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一、民族间战争形态的分类民族掠夺战争:这是掠夺其他民族的财富的重要手段。主要表现为游牧民族对中原农业民族的掠夺。匈奴与秦汉之间,突厥与唐之间,契门丹、女真、党项与宋之间,蒙古与宋、明之间都发生过这样的战争。民族征服战争:这是一个民族政权为征服其他民族政权而进行的战争。如金灭辽、金灭北宋、元灭南宋等。其结果是被征服民族政权的丧失,而不是民族的灭亡。平定民族叛乱的战…  相似文献   

8.
《家教世界》2012,(9):13
距今1600多年的晋朝时代,爆发了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淝水之战。东晋以八万人马,打败了前秦八十万大军。公元383年的冬天,寒风呼啸,大地呜咽,东晋京城一片惊慌。前秦的首领符坚统一了北方的广袤天地,力量空前强大,此时的前秦雄兵百万,战将千员,于是发兵百万攻打东晋,要扫平江南。  相似文献   

9.
魏艳霞 《成才之路》2009,(13):I0016-I0016
一、运用成语典故,激发学习兴趣 中国古代史教材中的成语典故很多,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充分运用并作适当补充,对帮助学生记忆知识、讲解生动活泼形象、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都很奏效。如讲“淝水之战”。在分析双方力量对比及前秦失败的原因时,单按课文陈述前秦以87万对东晋8万军队和双方队伍的组成,就不如补充一下“投鞭断流”的成语典故(前秦苻坚自以为天下无敌,向东晋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遭到大臣权翼的反对,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且东晋有宽阔浩瀚的长江作为天然屏障。苻坚一听,不由得火冒三丈。他怒气冲;中地说:“长江有什么了不起!我的军队这么多,只要我一声令下,每个兵士把马鞭扔进长江里。就能使江水断流。”)显得形象具体。而在讲战争经过时照本宣科就更呆板单调。如能补充一个“草木皆兵”的成语就更显示出这次战争以少胜多的特色(成语故事略)。补充了这两个成语就把淝水之战的情节讲活了,使学生记忆深刻。又如讲东汉班超出使西域时,充分抓住“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两个成语讲深讲透,就能使课上得生动形象。前一个成语写他放弃文书工作。毅然从军,为国建功。  相似文献   

10.
淝水战争     
公元383年,前秦符坚倾全力进攻东晋。由于东晋统治阶级比较能够密切地合作,并得到南方人民的热烈支持;秦军中被迫应征的各族兵士也无心作战;在安徽北部淝水地方,东晋仅以八万兵力击溃了声势浩大的八十七万秦军。这是决定南北对立局面的一次重要战役。  相似文献   

11.
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前秦国王苻坚率兵百万,大举攻晋,孝武帝加封谢安为征讨大都督,谢安领命后率谢玄、谢石,共拨8万人马前去抵抗。秦强晋弱,双方实力悬殊,战场形势于东晋明显不利,晋朝许多官员对此非常害怕。战争一开始,谢玄抓住前秦军心离散、战斗力减弱的特点,先以5000精兵袭击洛涧地区,并且渡过涧水,攻破弋阳,还分兵  相似文献   

12.
说话要讲究立足点。所谓立足点,就是说话人所处的地位或地点。说话的立足点不能搞错,否则会产生歧义。现例说如下:(1)公元四世纪后期,前秦苻坚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势力日渐强盛,并要进一步扩大疆土,征服偏安一隅的东晋。他不顾群臣劝阻,调兵遣将,并亲自督战,对东晋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公元383年11月,秦兵逼近淝水布阵。当时的双方兵力悬殊,秦兵总数近百  相似文献   

13.
《商洛学院学报》2019,(5):51-56
西晋灭吴之战与东晋淝水之战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发生的两次著名的"南北战争"。虽然后者以前者为蓝本,但两次战争所产生的结果却是一成一败。从军事角度比较两次战争战略缓冲地带之争夺,体现江淮地区这一特殊的地理形势对东吴政权的重要性;基于两次战争双方人口因素、军队数量和军队战斗力的分析,发现军事力量的强弱对战争主动权的控制;对比对交战双方战略战术与战略方针,凸显出军事决策对战争胜败的重要影响;比较研究这两次战争成败之因素,能够为我国古代军事史研究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李德瑜 《高中生》2009,(22):8-9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中的"战"与"和"1.战争。①民族掠夺战争。如匈奴对秦汉,突厥对唐,契丹、女真、党项对宋,蒙古对宋、明等。②民族征服战争。如金灭辽、金灭北宋、蒙古灭西夏、元灭南宋等。其结果是被征服民族政权的丧失,而不是民族的灭亡。  相似文献   

15.
"河南之战"是十六国后期在河陇地区发生的一次重要战役。随着后凉、西秦政权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促使两国内外政策转变,在双方军事对抗不断升级演变的背景下,"河南之战"爆发。战争使后凉分裂,西秦灭亡,从而改变了河陇地区的政治格局,形成近半个世纪诸多政权割据纷争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河南之战"是十六国后期在河陇地区发生的一次重要战役。随着后凉、西秦政权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促使两国内外政策转变,在双方军事对抗不断升级演变的背景下,"河南之战"爆发。战争使后凉分裂,西秦灭亡,从而改变了河陇地区的政治格局,形成近半个世纪诸多政权割据纷争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淝水之战前,谢安顾全大局,正确处理了桓冲与东晋政权之间的矛盾,使太和年间荆、扬两大势力集团得以妥协和合作,有限度地抑制了部分土族地主的经济利益,缓和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同时,谢安还加强了长江下游的防卫,组建了战斗力极强的“北府兵”,这一切,确保了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前秦。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化的战争中,交战双方的任何一方,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除了客观上的战争性质,双方实力对比这些决定性的条件以外,还有主观上的因素,在这种主观因素中,其重要的一环,就是指挥员的指挥艺术问题。红军四渡赤水之战,是军事史上的奇观,是红军长征以来所打的第一个别开生面的漂亮仗。通过这次战役,红军甩掉了敌  相似文献   

19.
学过中国古代史的人都知道东晋十六国时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知道在这场大战中一败涂地的前秦皇帝苻坚.其实,苻坚是一个风流儒雅的人,论起治国安邦之道,我看他也许可以和唐宗汉武相比.苻坚是氐族人,他357年即位后,招贤纳士,整顿纲纪,把前秦治理成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渐强盛、文化比较昌盛的政权.任人唯贤.他改变了非氐族人不用的旧观念,大胆任用出身寒微但有才能的王猛参掌机要.王猛崇尚法制,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限制打击氐族贵族及汉族不法势力.把京城一霸、皇太后之弟强德处死,还镇压权贵、豪强二十多人,“于是百僚震肃,豪右屏气,路不拾遗,风化大行”.  相似文献   

20.
淝水之战以后随着苻坚的失败,前秦政权就土崩瓦解了,苻坚也于公元385年7月被姚苌缢死于新平佛寺。苻坚在十六国统治者中是比较好的,他实行了比较平等的民族政策及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他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以提高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那么为什么一次战役的失败就会导致整个政权的崩溃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