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树发 《班主任》2001,(2):11-11
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友谊”需求。然而,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交友方式,构成了班级中不同的“交际群体”,它不仅在学生的心理发育中产生着不同影响,而且在学生的品德、学习等方面也产生着积极或消极作用。因此,指导中学生正确择友,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消除中学生在交友中的不良倾向等问题,便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下面试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张良 《教书育人》2007,(11):56-58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整个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教育教学各项目标的顺利实施和实现,也关乎到学生思想道德、生活习惯等各种素质的提高和良好品质与健全人格的养成。班级作为一个群体,具有群体的一般特征,即遵守共同的法律法规、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思想上互相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中存在着一种由学生自发组织、自由结合的小群体,即中学生小群体,又称非正式群体,国外称“隐形组织”。这些小群体没有定员编制,其成员性格的爱好基本一致,各成员没有明确规定的权利、义务和分工,其活动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成员的某种需要。这种群体广泛地存在于中小学校学生中,据调查有80%以上的学生都参加了各种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具有积极与消极的两面性。它可以成为班集体上进的阶梯,也可能是班集体涣散的腐蚀剂。由此,班主任既要重视该群体的培养和教育,又要善于引导和利用该群体,抑制或消除其消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品德教育中的心理因素调查研究,对培养青少年的良好道德品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昆明市中学生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揭示了当前中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倾向的特点与规律,并提出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提高道德判断能力、激发道德情感,采用模仿学习,利用同龄群体影响等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5.
作为教育集体的学校,存在着各种类型和形式的正式非正式群体。但是,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学生的偶集群体也会应运而生。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对中学生进行教育(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只重视正式群体如班集体、团支部、学生会等的建设,忽视非正式群体进而否定偶集群体的存在和作用,结果导致教育及管理上的失误。中学生偶集群体以及有关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友谊"需求.然而,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交友方式,构成了班级中不同的"交际群体",它不仅在学生的心理发育中产生着不同影响,而且在学生的品德、学习等方面也产生着积极或消极作用.因此,指导中学生正确择友,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消除中学生在交友中的不良倾向等问题,便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下面试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焦虑情绪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中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所感受到的焦虑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考试焦虑,它给中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坏的影响。对此,研究如何预防和减轻学生的考试焦虑是学校教育的迫切要求,更是每一位班主任无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当前,对非正式群体的研究多集中在中学生,对小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的研究却还不多。其实,小学生非正式群体比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更需要高度重视。小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学校里普遍存在着,而小学生无论从心理认知方面还是从逻辑判断力方面都极不成熟,管理稍有不慎,小学生非正式群体很可能走入误区,不但对于群体成员自身的成长不利,也会给班级管理带来不好的影响。如何有效地加强对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教育,实践中尚无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本文试图在柔性管理如何应用于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管理方面作以探索。  相似文献   

9.
特殊群体学生主要是指自身状况或家庭环境方面具有特殊性的学生,是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关注能够体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文章通过分析探讨中学生特殊群体心理危机的现状、特点、成因,以及评定和判别指标,提出了针对中学生特殊群体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自我概念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影响自我概念的因素有学生的性格、家庭、学校教育和同辈群体等。教师应帮助中学生积极悦纳自我、指导中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利用心理暗示和创造良好的氛围促进中学生自我概念的正强化,从而保证自我概念健康、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