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应立足于三个方面:寻求与土木工程专业基本理论的有机结合和融会贯通;培养建筑行业工程师应具备的基本工程素养与专业工程素质;融合职业导向教育.  相似文献   

2.
国际化视域下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国际视野,基于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结合土木工程日益国际化的大环境,研究探索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创新,围绕“教师队伍一教材案例一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一考核方式”展开,充分考虑到了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教师)、主体(学生)、客体(教材)、载体(教学手段),对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的重要性、特点、教学现状及其教学模式创新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合理化创新教学模式,对改善专业英语教学、培养国际化土木工程人才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构建"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培养软件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是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实践。对现有的教学模式、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进行改进,以期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为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积累经验,为今后本科专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4.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个关键环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目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也是国内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初步探讨了如何通过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践教学等几个关键环节,培养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余忠 《大学教育》2013,(12):7-8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确定要以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定位为指导,与本学科、本专业的当前发展水平相适应。本文针对人才市场需求,结合湖南工学院现有条件,探讨应用型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能够为本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指明目标和方向,同时可以为其他同类院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建立科学的基于校企合作的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在分析天津市高校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实习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普遍存在的问题,研究并建立了基于校企合作的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包括实行"校企互动式"实践教学方式、联合建立以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和"产学研"结合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并且制定了基于校企合作的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实习方案,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采用SWOT分析法对天津市高校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实习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立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包括采用"校企互动式"实践教学方式、联合建立以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和通过产学研结合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3个方面,并制定了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校企合作实习方案。通过校企合作,学院提高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企业降低了培养成本,学生增强了工程实践能力、提高了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三者实现了共赢。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多沿袭传统的研究型教育模式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不能适应当前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通过分析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教学改革的目标,提出借鉴德国模块化教学的土木工程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土木工程专业模块化课程是以培养专业能力为目标,把知识模块作为基本的教学构成单元,围绕土木工程专业能力的培养,把"模块"贯穿于相关教学活动,实践结果表明,土木工程专业模块化教学是培养工程师型人才的有效模式,值得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9.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沿用专科时期的教学模式,很难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深刻剖析我院机械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当前亟待改革的实践教学环节,为建立完善的适应我院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作出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笔者尝试对高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探讨,分析其存在的客观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思考和讨论,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岩土测试技术是土木工程类专业本科生教育重要的专业课程,课程内容涵盖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基础工程等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建筑、道桥、水利、市政等工程行业越来越趋向综合化,不同行业间的合作也日益密切,行业壁垒破除的趋势明显。岩土测试技术作为跨行业、跨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其传统教学存在教程、课程、实践、学时、考核等方面的问题,结合新兴教育模式对岩土测试技术课程进行改革是课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刻影响着高等工程教育的未来走向。针对面向工程应用的普通本科高校存在学生学习能力较差、缺少应用实践,同时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等问题,对新工科背景下软件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研究与实践,提出“厚基础、窄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产业与技术的最新发展、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落实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加强大学生科技园建设。通过南阳理工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的教学实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软件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工程教育开放融合的新生态,从而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办学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通过软件工程专业特点分析,讨论目前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所处的困境,介绍了新工科背景下三阶段迭代式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在教学安排上分3阶段实施:在教学目标上迭代式推进,在实践教学上以项目为核心,在教学组织上以课程群模式展开。该模式践行了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思想,在模式拓展上支持“本硕一体”的自然延伸,并在实际人才培养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目前大学四年级学生的特点,依据我国隧道工程发展背景和地下工程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实际情况,适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分析研究提高本科土木工程专业"隧道工程"课程教学质量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5.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代表科技前沿的高校,引入高效、高精度的无人机技术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成为高校本科教学的重要部分。对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专业课程,应用无人机技术进行灾害体的三维建模、信息提取及灾害评价成为本科教育人才模式的改革创新的重点,更是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桂林理工大学地质灾害评价专业新技术、新方法的课程建设与推广实例,总结分析无人机技术在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的优势,突显无人机技术在本科教学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为地质灾害评价专业教学与实践教育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和新的教育模式,根据武夷学院“应用性、地方性、复合性”办学定位要求,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的任务进行了阐述,通过分析土建行业发展状况,进行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构建“611”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以保证人才的培养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推动工程教育国际化,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目前已成为很多高等院校本科教学的重点工作。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相应地对于交通工程专业课程的建设也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通过分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内涵和核心任务,基于“城市公共交通”课程的特点,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课程的教学工作进行分析研究,改革现有教学模式,构建以产出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实现课程建设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8.
新建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教学改革项目,在首批和第二批进入该计划的高校中有新建本科院校17所。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基本切入点是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特色,存在着不少薄弱点以及与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为此,需要积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明确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面向工程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是前提、依照"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面向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工程型师资队伍、面向工程人才培养改革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加强与国外同类院校合作与交流等,从而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9.
总结了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制订的评估标准与指标体系的特点,结合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木工程专业的现状,提出了适应土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满足新工科背景下一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对比传统工科与新工科人才培养不同模式的基础上,介绍学程的起源,以及国外高校,尤其是新加坡大学的相关实践,从学程与专业招生、学程与第二学历学位、学程与学分银行、学程与“合格+”多元人才培养、学程与企业专班5个方面进行初步探索,提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跨界交叉多学科人才培养、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以及打通专业辅修通道、建立微学位学程体系等构想,以实现个性化、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多元化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