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2006-2015年中国31个省份的基础教育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Arcgis和GeoDa软件中ESDA(空间探索技术)分析基础教育空间关联度和空间布局。结果表明: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基础教育的空间相关性较高,但是仍然存在城乡、区域、校际不均衡等诸多问题,尤其是在空间布局上分异严重,具体表现为高水平集聚区(东部)和低水平集聚区(中西部)。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政府应加强对基础教育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区域互动联通,打破区际界限,充分发挥基础教育的空间溢出和扩散效应,带动基础教育落后省份的发展,实现中国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为“区域差异”“城乡差异”“校际差异”,由于我国教育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义务教育的城乡差异尤为突出,如何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摆在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道路上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3.
《滁州学院学报》2018,(3):98-101
大学生因社会分层、成长背景等因素不同,对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体认出现主体分异,互联网的出现又使意识形态出现空间分异。意识形态内涵丰富,大学生在意识形态形成过程中,历经着总体-群体-个体(个体)-群体-总体及现实-虚拟-现实的衍变理路。在分异视角下,各要素之间互动、互塑和互嵌机制的有效发挥,对于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高校的主导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学科教育》2014,(5):53-53
2014年9月22至23日,第二届全国网络校际协作发展论坛在北京市少年宫召开,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综合处副处长周一,课题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李玉顺博士以及来自全国13个省份的近200位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论坛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网络条件下区域间校际协作与互动的策略研究”课题组承办。论坛以“生态化视角下的教育信息化融合实践创新”为主题,旨在探索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的模式和策略,倡导网络校际协作学习,加强区域间校际协作与互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逐步普及专家引领的网络教研,提高教师网络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深入挖掘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典型案例,总结交流“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网络条件下区域间校际协作与互动策略的研究”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5.
目前,如何解决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已成为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所在,而区域差距、城乡差距的本质是校际差距.通过分析与比较已有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校校建库”、“农远工程”和“中心建库”模式,尝试构建基于现实需求、校校共建、高度共享、深度应用的“校际共享”模式成为当务之急,而云计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校际共享”模式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持.基于云计算的“校际共享”模式,其教育云中心服务架构由基础服务架构、资源库服务架构和软件服务架构组成,其参与模式包含参与主体、资源共享、软件使用、参与机制四个方面,从而形成了物理结构上区域中心布局、网络分发服务,资源建设上校校皆为主体、建设与使用相结合,资源共享上个性化使用、双向深度共享的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八十年代。面对区域面积扩容四倍所带来的南北教育巨大落差,徐汇区以“长桥教育工程”为标志,成功突破了城乡二元结构瓶颈,实现了区域教育的初步均衡。上世纪末至“十一五”期末,在先后推出以缩小硬件差距为重点的“教育达标工程”、以缩小软件差距为重点的“加强初中建设工程”、以缩小校际差距为重点的“布局调整工程”之后,徐汇区实现了区域教育的基本均衡。  相似文献   

7.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而从县域内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到市域层面是大势所趋.成都市结合三圈层空间结构特点,提出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实践模式.该模式将成都三个圈层20个区(市)县组成10对“一对一”的互动发展联盟体,通过跨区域学校结对,以多样化推进方式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域成都”的统筹配置,有效促进了成都教育圈层融合和高位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根植于破解自身发展难题,成都市从2004年以来开启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实践与探索,从发展战略的角度分析,已经经历了“发展农村”阶段、“以城带乡”阶段并开始步入“城乡互动”阶段.在实践层面为全国探索出了一条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分析这些阶段,可以理清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实践脉络,有助于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更加理性、科学和完善,从实践层面丰富城乡教育一体化阶段理论,为有关理论研究提供典型案例,有助于学界更加关注和助推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廖明江 《广西教育》2014,(20):13-14
近年来,南宁市通过开展城乡校际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和城乡学校共同体远程协作教学研究,探索以信息化助推区域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迪。一、南宁市结合教育信息化研究开展城乡初中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探索2008年以来,南宁市以参与实施中外合作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和开展城乡初中共同体建设为契机,组织开展区域城乡学校校际远程协作教研及教学实践,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0.
在新农村建设框架下,农村和谐社区教育发展是一条应然之路。乐山市罗汉镇和谐社区教育发展构想正是在当前“三农问题”、“农村教育问题”和其自身面临的教育现状基础之上提出的,其基本思路是:以提升教育服务农民生活质量的功能为目标,建立“乡镇教育共同体”为发展平台,在内容上变革现行乡村教育投入与管理体制及在基础教育阶段渗透创业教育和生计教育,以及以推进城乡校际联动、开发“校际课程”为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1.
城镇挤乡村弱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最为显著的结构性问题。学校布局作为肇始之基,为更好补齐学校短板提升教育质量,现阶段的工作重点已聚焦至农村两类学校,重心也逐渐转向优化。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为实现“就近入学”与“上好学”的优化目标,农村两类学校布局优化工作在农村教育为农与离农的冲突中,应服膺人本理念进行消解;在教育公平优先与教育效率先行的矛盾中,应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进行平衡;在“由‘小’到‘寄’”与“由‘寄’到‘小’”的纠葛中,应明确两类学校定位进行调适,以助力农村学校布局工作。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实施以后,南充市顺庆区相关部门按照做好改革"后半篇"文章的要求,结合全区实际情况,开始启动新一轮的教育调整和改革,打造了四川丘陵地区教育改革的成功样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顺庆区采取一系列举措,即"撤、改、建"并行,调整校点布局;"疏、送、引"同步,分流适龄学生;"选、留、转"并用,调整师资队伍;"移、存、废"并举,处理闲置资源。顺庆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调整与改革顺应城镇化发展的自然趋势,有效调节了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现状,尽可能地满足了本地群众的文化教育需求,但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学生往返交通不便、寄宿生管理有待规范、基础教育与地方文化资料遗失等等。可以采取开通特定时段公交路线、建立规范的寄宿生管理制度和建立乡村教育文化档案馆等办法,解决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调整与改革的后续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以龙岩市教育与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用地布局为实证,基于市域和城市两个层面,通过新型网络联通体系在交通网络体系作用下的空间结构分析,指出新型网络联通体系将教育公共服务空间扩展为“集聚与扩散”新模式,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空间扩展为“点状与网状”新形态,提出以“智慧城”为载体的“教育城”与”健康城”等城市公共服务用地空间扩展模式新理念,为城乡建设管理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2010—2016年我国大陆28个省份城乡养老机构为研究对象,利用三阶段DEA模型,采用多种空间权重矩阵和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我国城乡养老机构运营效率的影响因素和空间交互效应。研究显示,农村养老机构运营的综合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都远低于城市,地区差异较显著,各省份城乡养老机构运营效率均存在显著的收敛性,农村纯技术效率的收敛速度明显低于城市;职工职业资格水平、职工年龄分布、资金投入的偏向性、入住老人类型是影响当地和临近省份城乡养老机构运营效率的关键因素,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城乡养老机构运营效率空间交互效应的发挥,存在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是以社会和谐、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为特征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村学前教育提出了"教育质量"的挑战。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面临政府投入不足、办园条件差、"小学化"倾向严重以及师资队伍素质偏低等问题。妥善解决农村学前教育的问题,必须探索适合新型城镇化的教育管理模式,明确政府职责,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支持力度,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努力提高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建立农村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才能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留守儿童问题备受各界的广泛关注.农村寄宿制学校作为中国教育系统的神经末梢,如何更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问题,是乡村振兴阶段面临的新挑战.对当下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一心双环"的新模式,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工作,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激活乡村教育奉...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在农村学校教育场域的广泛与深入应用,增加了农村教育资本,拓展了农村教育教学资源,重构了农村儿童学习空间,从而使信息时代的农村课堂教学变革得以可能。在信息时代,农村课堂教学变革需要相应的动力机制,并着力践行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构建互联互通的农村教学资源开发管理机制,构建多方合力共办的技术支持体系等三大实践路向。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e rapid expansion of primary education in Ethiopia has enabled most children to attend primary education—or at least to start schooling. This expansion, however, is largely “symbolic” rather than “substantive” where “substantive” refers to access that generates meaningful learning. The article explores spatial inequality in access to meaningful learning in secondary education in Ethiopia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Amhara region, and addresses the question: Is substantive learning equitably distributed? To operationalise this question, “access-to-learning” is conceptualised using a new method of constructing a learning-oriented measure of educational quality that combines grade survival (access) and test score (quality). Moreover, the “zones of exclusion” framework has been used to see the systematic loss of students from the education system at different points in time. Using GIS tools, the extent of spatial inequality in access-to-learning was determined by mapping the proportion of students who achieved the required level of performance, and geographical variation in the distribution of inequality factors.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policy and planning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neo-liberal education policy change and urban renewal in inner Sydney and London has interacted with “raced” and classed educational identities. I draw on two examples of policy change, the Building the Future policy development in the inner city area of Sydney and the “Excellence in Cities” partnership programme in East London. The paper outlines, and applies, a spatial education policy sociology framework to explore the interplay of space, place, “race” and education policy.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in inner Sydney and London “whiteness” as a racial construct is present but noticeably absent and that this absent presence creates a “white veneer” around educational policy change and urban renewal.  相似文献   

20.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在教育公平的核心价值取向下,打破城乡二元僵局,建设城乡教育共同体,在保持与发挥城乡教育区域性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促进城乡教育互动联结、相互帮扶、相互作用、消解差距,逐步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共生共荣、协调发展的动态进程。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为教育公平理论、系统论与控制论、共同体理论、城市发展理论与和谐社会理论等。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内涵具有区别于城乡教育均衡和统筹城乡教育的独特性与阶段性。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特征为城乡教育目标共识、城乡教育观念互通、城乡教育地位互认、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城乡教育责任共担、城乡教育优势互补、城乡教育困难互助和城乡教育活动共同参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进展可划分为自发型阶段、政府干预型阶段、高度自主型阶段。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指标体系是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层构成的,可用以量化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内涵,监测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进程,并评价其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