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亚洲内陆是北半球最大、最广阔的中纬度干旱区,且不同于世界上分布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干旱区。现今的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深居内陆,远离各大洋的水汽来源。亚洲中纬度干旱区究竟如何形成?历经了怎样的干旱化过程?其形成演化的动力机制是什么?这些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事实上,亚洲中纬度干旱区发展成今天所见的干旱荒漠,并不是短时间内实现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阶段性演化进程,是在新生代以来印度、阿拉伯、非洲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青藏高原的隆升,新特提斯海的退却以及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冷与海平面下降等区域和全球要素共同作用下,从半湿润—半干旱—干旱—极端干旱渐进演化而来。历经了始新世的半湿润气候,渐新世的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和中新世末期以来的干旱-极端干旱气候。  相似文献   

2.
水,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也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因子之一,它对气候变化的反映最为敏感.对我国内陆干旱区来说,水更是制约生产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近年来国际上认为,今后五十年内大气平均温度上升,中纬度大陆夏季干旱的频率可能增大.那末,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的水资源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不能不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3.
羌塘高原的河流、湖泊及水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传友 《资源科学》1983,5(2):38-44
羌塘高原海拔平均在5000米左右,境内缺氧,严寒、干燥,生态环境比较严酷。至今人迹罕至,人们很不了解它。有人曾经认为,那里是亚洲的“干旱核心”、“死亡之地”。然而近年来考察表明,情况并非如此。 一、概况 藏语“羌塘”即北方荒原无人之意。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北起昆仑山、南抵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东自怒江分水岭、西到帕米尔高原,是我国最完整的一块内陆大山地,总面积58.6万平方公里(图1)。这块高地形成的时间晚,大约在晚三叠纪以后,才逐渐脱离海  相似文献   

4.
由于人们与生俱来的亲水性,使得水景营造在城市园林景观中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水景已经成为园林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北方地区干旱少雨,夏季炎热,缺少江河湖泊,人们对于水景的需求显得更加迫切而重要.随着经济发展及规模的不断扩大,北方内陆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已受到来自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巨大压力,工农业及生活污染,水质不断退化以及超量引水等已严重损害了河流健康,恢复城市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已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北方内陆城市滨河景观带的现状,提出了自己对于滨河景观带营造方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人们进行过许多研究。我国西南干旱河谷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当地及有关部门还研究不多。本文在概述干旱河谷气候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农业气候资源的分类与合理利用。 一、西南干旱河谷气候特征 我国西北深居内陆,海洋季风难以到达,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广大地区均属干旱区域,河谷也不例外。我国东南面向海洋,山脉、河流大致呈东西走向,有利于东南季风的深入,河谷不0仅是汇水的地方,而且热量条件也特别优越。我国西南的干旱河谷则不同,名山大川形成高山  相似文献   

6.
气候环境     
<正>多尺度气候变化"西风模态"形成的物理机制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陈发虎院士主导的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团队系统总结了近20年在亚洲中纬度地区所获成果,论证了亚洲中部干旱区在现代间冰期千年—百年—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皆存在显著不同于季风区的气候变化"西风模  相似文献   

7.
1 概况锡林浩特市牧区节水增效灌溉示范区 ,位于锡林浩特市达布希勒特苏木和城关苏木处 ,距锡林浩特市区 7公里。该区地处中纬度气候带内 ,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 ,夏季酷热干旱 ,降水少 ,风力大 ,昼夜温差大 ,是一个十年九旱、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近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自治区位处温带内陆,夏季东南季风影响不强,是东北、华北湿润、半湿润的森林,森林草原向亚洲腹地的干旱荒漠过渡的半干旱地区。这种地理位置形成了以草原为主体的生物—气候条件。因此草原植被广泛发育,不仅类型多样,而且面积也大,约占全区总面积的80%左右,是我国草原区的主要部分,所以内蒙古就成为我国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随着畜牧业的日益发展,研究各类草场资源的特性和改良草原就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冷蒿草原便是内蒙古的一类重要天然草场。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世界上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亚洲湿地类型最齐全、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国家.中国内陆高原湿地也是我国重要的湿地分布区,本文从学科类角度分析了我国内陆高原湿地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未来重点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0.
一、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的转化 河西地区由于地质构造、自然条件垂直分带规律、干旱沙漠气候、土壤条件等的影响,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转化,不但数量大,而且具有单纯而明晰的特点。 河西地区可分为石羊河、黑河及疏勒河三大内陆水系,其由源头到尾闾要流经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径流区——径流形成区和径流散失区;要流经几个不同的、有规律的地貌岩相带——  相似文献   

11.
《科技风》2016,(18)
湖南省牛马司矿区处于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的加里东拼合带内,属湘中坳陷区内的湘桂盆地,分别受特底斯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多期次运动的叠加与改造。中新生代大地构造演化持续受到古亚洲大陆和库拉-太平洋板块的共同作用及古陆壳板块的拼贴作用的联合影响,区内形成各种成煤期后的定向性构造并对区内原有构造体系进行改造,其中新生代以来,由于地台的强烈上升,导致研究区沉积方式由海相沉积转为内陆盆地沉积[1]。  相似文献   

12.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1951年—2013年黄河流域逐月降水、气温资料以及美国海洋大气局的500 hPa高度场、850 hPa风场、海平面气压场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黄河流域1951年—2013年发生干旱的时空特征以及黄河流域干旱的夏季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951年—2013年黄河流域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且有明显减少的趋势;冬季月尺度SPEI指数表征旱涝效果不佳,黄河流域春秋易发生干旱,夏季干旱时间变化明显,黄河流域发生极端干旱以及中等以上干旱的频次分布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黄河流域少雨年500 hPa高度场上,我国北部中纬度长波脊偏强,东亚大槽较深,乌拉尔山脊西移,西太平洋副高偏弱;850 hPa风场上,东亚夏季风风速显著减小,在中高纬度,纬向环流明显,经向环流较弱;在海平面气压场上,蒙古低压的强度减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弱,印度低压偏弱。  相似文献   

13.
全球变暖导致的气候恶化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近日,英国气象局"哈德利气候预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气候变迁的著名气象专家戴维·格瑞格斯表示,亚洲即将面临气候恶化的严峻挑战。他说,亚洲到本世纪末将在降雨方式、热浪和热带风暴等方面面临巨大变化,亚洲地区将变得更加炎热,内陆区域更易发生夏季干  相似文献   

14.
中国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天曾 《资源科学》1981,3(1):62-70
世界上有1/3的面积干旱缺水,其遍布于亚非、拉美及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地区。中国干旱区属于亚非干旱带的一部分,总面积在300万平方公里以上,约占我国总土地面积的1/3,遍及蒙、宁、青、甘、新、藏等六个省区。 世界上许多干旱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自古以来,人们利用那里特有的自然资源为生存  相似文献   

15.
1、灌区概况 三屯河灌区属国家大型灌区.由于地处典型的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三屯河流域气候干燥,降雨稀少,蒸发强烈,总体上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要依靠人工灌溉,形成了独特的“荒漠绿洲、灌溉农业”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沿海与内陆之间的发展差距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李若建同志的文l章《建国后沿海与内陆发展差距回顾与展望》对建国后几十年间沿海与内陆在发展差距上的变迁及造成这些变迁的部分原因进行了分析,对今后沿海与内陆发展差距的趋势及如何缩小差距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7.
灵武市地处中部干旱带,农村人畜饮水问题严重,饮水不安全人口达3万多人。采取蓄、引、提多法并举,解决水源不足问题,建设跨村集中供水工程,彻底解决干旱带地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一带一路"是深化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为外向型性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作为内陆大省的安徽,对外贸易的发展也迎来了重大利好。所以,应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战略中对合肥"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目标定位实现全省外贸的跨越性发展。但安徽省外贸的发展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全文采用数据分析法分析安徽省外贸发展的优势,指出存在进出口商品相似度高、外贸增速下滑、主要交易市场集中、加工贸易发展水平落  相似文献   

19.
人类起源于非洲是公认的事实,本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搜集资料及查阅文献并结合不同区域语言文字等信息,探究亚洲人迁徙路线与语言演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亚洲人是起源非洲经过缅甸等南亚地区进入中国云贵地区,之后蔓延至东部沿海地区进入内陆,之后扩散到朝鲜半岛及日本地区;而亚洲各地区语言文字及声音显示并支持了亚洲地区人类的迁徙路线,进而本研究通过研究非洲、越南、中国、韩国及日本语言文字发音及表达方式认为亚洲人迁徙与地区语言演化之间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土地面积广阔,自然条件复杂,是一个高原多山的国家。高原、山地、丘陵共占全国面积的2/3以上。地势起伏,海拔高程在1000米以上的地区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向东倾斜,有利于海洋暖湿气流向内陆伸入,也利于河川迳流由西向东倾泻入海洋,使湿润的海洋气流与干燥的内陆互相联系,促进地貌的变化与地面覆被物的发育和改造。 在地貌形成和地面覆被物的变化过程中,气候条件是自然生境中的主导因素:不仅现代气候因素对地貌、土壤、植被和物质的风化搬运产生综合的影响,而古代气候条件对地面物质的变化也留下明显的痕迹。内蒙古和西北干旱地区保留的许多水网和湖泊遗迹,说明这些地区过去降水量的丰富和地表迳流的发育。在地形隆起,内陆地区变干旱之后,干旱荒漠植被都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