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于10月14日至21日晚间黄金时间推出以"关注水环境、关注水污染"为主题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水问》。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真实反映国内水资源整体状况的电视纪录片。该片全长360分钟,分《危机》、《饮水》、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知识分子似乎都有追问的传统,自屈原的<天问>开始,问历史、问社会、问现实.作为我国第一部全面真实反映国内水资源整体状况的电视纪录片,<水问>问的不是水,而是问我们这群有智慧生灵的人:危机何时到来?饮水能否安全?生灵是否安宁?江河如何安澜?水究竟属于谁?大国水网有多远?节水难在何处?水的答案在哪里?……在这一系列的追问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人对于人类未来、民族前途的隐忧.而电视纪录片<水问>以"反求诸己"的理念追问现实,其本身也是对纪录片创作范式的一次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3.
在这样一个充满浮躁与喧哗的世界,纪录片<水问>以冷静的剖析与探询,生动的影像纪实语言,关注中国当前不可回避且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八问中国之水,表现出鲜明的公益性、强烈的忧患意识、深厚的人文精神,在近年来纪录片行列中独树一帜,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相似文献   

4.
古道静好     
田壮壮的数字纪录片《茶马古道·德拉姆》5月20日起在全国院线上映,这部记录从云南丙中洛沿着怒江到西藏察瓦龙这段路马帮和原住民生活的影片,首映当日票房就近万元,给制片方和发行方一个不小的惊喜。 影片占了好几个第一:大型纪录片“茶马古道”系列的序幕曲;田壮壮执导的第一部纪录片;中国首部高清晰数字  相似文献   

5.
王培 《传媒观察》2006,(6):47-48
由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等联合摄制的五集大型电视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荣获2005年度中国纪录片学术奖“十佳”长片奖,今年五月又送评中国“金鹰奖”。南京电视台等联合摄制的八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郑和下西洋》获得2006年度江苏省“金凤凰奖”一等奖。这两部反映同一题材的纪录  相似文献   

6.
孙平 《青年记者》2013,(6):69-70
回顾我国大型的纪录片,以水为题材的作品令人记忆深刻。从万人空巷收看的央视纪录片《话说长江》《、话说运河》,到20年后的荧屏巨献《再说长江》;从雄伟壮烈的《点击黄河》到温婉多情的《西湖》;从历史人文气息浓厚的《江南》到直击当下现实的《大三峡》、《水问》,从异域纪录片《海洋》在中国热映到我国第一部梳理海洋文化的《走向海洋》诞生,以水为主题的纪录片不胜枚举。纪录片似乎与水有着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7.
画面可谓是纪录片的灵魂,一幅幅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瑰丽图景,才是纪录片最终的追求,十二集高清电视纪录片《故宫》,是第一部全部采用高清特色电视技术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纪录片《故宫》播出以后,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与高度评价,《故宫》的特色是以全新的电视创作理念、上乘的电视画质和声音效果等,为广大观众讲述了故宫的历史故事,充分显示了当今中国高清电视的制作水平,被称为中国电视技术发展的里程碑之  相似文献   

8.
2001年10月2日《光明日报》上公布了我国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理论、文献电视专题片人选作品,共22部,其中《新中国重大决策纪实》、《使命》、《春秋五十度》、《半个世纪的回响》、《红旗飘飘》、《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共和国摇篮》、《毛泽东与湖南》、《瞿秋白》、《中国特区》等是自1993年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毛泽东》以来的又一批影视文献纪录片的精典之作。这些高品位的文献纪录片作为20世纪的文献笔记和历史备忘录,向我们展示了恢宏的历史,真实、全面、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新中国的缔造者和建设者们走过的艰难历程和创造的辉煌业绩,弘扬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时代主旋律,受到了亿万中国人民的欢迎和厚爱。作为一名普通公民,面对电视屏幕上一部又一部感人、奋进的文献纪录片,不禁为我们的时  相似文献   

9.
记录电影《四个春天》是一部备受关注的纪录片,它从人文纪录片的视角记录了两位老人四年间平凡的生活,记录了普通百姓的真实情感,引发了观众广泛的情感共鸣。本文试图从形式与内容、影片承载的社会意义及非虚构叙事的表现手法等几方面,分析《四个春天》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10.
2008年12月24日下午,大型纪录片<水问>研讨会在中央电视台梅地亚中心召开,会议由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胡智锋教授主持,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梁建增和<水问>主创人员王猛等人就<水问>的现实意义、艺术成就等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11.
程文英 《青年记者》2012,(23):40-41
《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也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自2012年5月14日开播以来,即引发收视狂潮,平均收视率达到0.5%,超过了所有同时段的电视剧收视率.影片解说优雅、画面优美、剪辑流畅、配乐用心,充分调动了视觉、听觉等元素,展现了中国精致的美食和广阔疆域的美好风光,并且恰当地融入了人文元素,带给观众一场视觉盛宴.  相似文献   

12.
大型文化纪录片《园林-长城之内是花园》是国内第一部从几千年历史的跨度解读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纪录片。该片准确阐释了中国园林师法自然,饱含文人意趣的精神,采用贯穿古今的叙事角度,呈现出厚重的历史感并直面现实生活。纪录片饱含浓厚的人文情怀关注人的现实生活,营造了一个人与历史文化、与天地自然相融合的唯美意境。  相似文献   

13.
顾翔 《视听界》2008,(3):58-59
八集历史文化纪录片《昆曲六百年》(苏州市委宣传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是一部凸显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的佳作。从主题与架构的角度看,这是一部全景式地展现昆曲发源、兴衰和复兴之路的大型纪录片;在节目形态上,它汇集了动画、访谈、空镜、再现、纪实、影像、资料、戏剧和图片等多种创作手段,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部针对中国最具野心的大型工程项目的纪录片。但无论是解说词还是镜头运用都客观而中立。它努力打破"宣传伟大经济建设"的框架,尽可能客观地记录中国的进程"我们一定不能做成宣传片,这个路我们当时就把它堵死了,"回忆起制作纪录片《超级工程》的初衷,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想了想,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道。去年4月,《超级工程》正式立项。历时一年多的拍摄和剪辑,这部针对中国各类超级工程的纪录片最近出炉。拍摄对象包括  相似文献   

15.
庞博 《新闻传播》2012,(6):13-14
本文主要从表现主题、拍摄手法、拍摄结构、受众心理等方面,对大型纪录片《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进行了比较。通过这两部大型纪录片的异同说明了纪录片拍摄在思想上、技术上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并且在进步的过程中有很多借鉴的方面是值得思考的。  相似文献   

16.
2008年中国媒体上演了一部宏大而豪华的百老汇连续剧:南方雪灾、拉萨动乱、汶川地震、圣火传递、奥运盛会、金融危机……而在焦点不断转移、热点精彩纷呈的媒体狂舞中,一部平实内敛的纪录片<水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这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件奇迹,尤其在文明怪圈日益扩展的今日世界.  相似文献   

17.
牟欣 《山东档案》2012,(2):39-39
目前,由五莲县档案馆、五莲县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纪录片栏目《影像五莲》在五莲新闻综合频道、影视频道频道滚动连续播出,受到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该栏目是五莲县第一档有关人文历史、自然地理类的大型纪录片栏目,从五莲历史沿革、抗战解放、建县发展等历史事件入手,在馆藏珍贵档案中追踪真实记录,  相似文献   

18.
黄永胜  万远迪 《视听》2024,(4):108-111
《我的温暖人间》是一次充满爱与希望的记录,也是一部聚焦于普通平民生活故事的人文纪录片。它以分集、分段的形式讲述了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人物故事,展现了不同人物每一阶段、每种情感之间存在的期冀与理想、责任与担当。作为一部影像书写的人文题材纪录片,《我的温暖人间》以生活的影像书写了观众与纪录片之间的共情与共鸣,以历史的影像书写了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以记录影像的书写唤醒了观众的时代记忆。该片通过影像书写、社会变迁、时代记忆三者之间的联系,达成观众与纪录片之间的情感共识。  相似文献   

19.
过去的两年,我们创作了两部纪录片,一部是文献纪录片《俞秀松》,另一部是文化纪录片《周家三兄弟》。《俞秀松》获得了浙江省优秀电视作品一等奖、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周家三兄弟》浙江省优秀电视一等奖、中国优秀对外电视节目“彩桥奖”一等奖。作为作者,在这两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积累了一点粗略的感性认识,那便是电视纪录片务必求实、求真。一、求实纪录片的本质功能是真实地纪录客观的人和事,它主要反映人类学、社会学以及历史学的主流。可以说,一部纪录片就是一个时期一个地区某个阶层人们生活的缩影。它的这种厚重的历史感,…  相似文献   

20.
大型纪录片《中华文明》是一部史诗性的、能让人触摸到中华民族灵魂的系列电影纪录片巨作。本文对已经公映的四部片子———《英雄时代》、《青铜的光辉》、《礼乐与争霸》、《铁血帝国》 ,从内容选择、真实再现、细节运用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周密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