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南北朝的梁乐府中有一首《捉搦歌》,其中有这样两句:“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这是实话,没错,但这绝不是好诗,其原因就在于太实了,作者没有张开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空间飞翔,没有把我们带到一个美妙的境界,让我们饱览一番奇景,或是体悟人生的真理。区别诗与非诗,诗人与非诗人可以有若干标准。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以想象为尺度的。别林斯基  相似文献   

2.
罗小容 《大观周刊》2011,(15):186-186
“诗是中国文学美学特质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吴功正《中国文学美学》)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作者的情感体验,渗透着诗人崇高的审美理想和新颖的审美情趣。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培养提高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3.
赵执信是清代优秀现实主义诗人。他在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赵执信的诗歌,内容丰富,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人民性。他的诗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七类:  相似文献   

4.
意大利大诗人但丁,在论著《飨宴》里,曾就诗歌发表这样的见解:“诗不是别的,只是按照音乐的道理去安排的词章虚构。”因此,但丁以为,诗歌是不能翻译的。文艺理论批评大家克罗齐,也持类似的观点。而美国现代诗人弗罗斯特则发表了这样精彩而绝妙的见解,他说:“什么是诗?诗就是翻译中失去的。”这么说来,我们不能不承认,诗是最难获得广泛传播的文学品种。同时,我们又不由得想起清朝诗人袁枚,他曾说过这样一句流传后世的名言:“诗如鼓琴,声声见心。”(《续诗品·斋心》)而英国诗人拜伦则说道:“诗是感情激动的表现”,“诗本身就是热情”。  相似文献   

5.
《全国新书目》2013,(7):48-49
20世纪最重要的德语诗人保罗·策兰与恋人英格褒·巴赫曼书信首次出版,既是两位诗人富有戏剧性的爱情/朋友关系和人生、创作历程的记载,也是战后德国文学的见证,两个伟大诗人,一段心的岁月。袒露诗的秘密,讲述诗人的爱与痛。  相似文献   

6.
细细品读毛泽东的诗词,我们感觉到作者的诗风与“建安风骨”似有较为密切的姻缘关系,尤其对魏武帝曹操,作者更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作为诗人和政治家,作者十分推崇曹操的四言乐府诗《短歌行》,尤其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四句,作者对其更是感慨万千。作者对《短歌行》的偏爱不是没有道理的。诗中那一无掩饰和恶死贪生的表白,那开诚布公的及时行乐的宣扬,潜藏着诗人何等的悲伤和苦痛啊!内容上“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生活倒影和思想上追恋生命的哲理探求,使那看似消沉的“人生朝露曲”呈现一种悲怆与沉郁的美学品格。曹操的《短歌行》因人生短促而导出的创建功业之冲动,时不我待之焦灼的情感,在悲怆、沉郁的基调上拓展了建安诗歌的音域。对照《步出夏门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方面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一方面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方面是对人生的  相似文献   

7.
李商隐是编织和记录人生梦幻的高手,《听雨后梦作》是一首与梦有关的诗作,然前人对这首诗的解读或与实际情形有所出入,与诗人那些凭借超凡的想象抒写梦幻人生的作品有所不同,这是一次有关梦境的实录。  相似文献   

8.
刘小兵 《兰台世界》2013,(10):49-50
李商隐是编织和记录人生梦幻的高手,《听雨后梦作》是一首与梦有关的诗作,然前人对这首诗的解读或与实际情形有所出入,与诗人那些凭借超凡的想象抒写梦幻人生的作品有所不同,这是一次有关梦境的实录.  相似文献   

9.
平舟 《现代出版》2001,(1):45-46
一首诗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在诗人心灵的熔炉中要经过哪些玄妙的工序 ?这些问题可以从很多角度给予回答,如诗人的创造谈、作家的随笔、日记、心得乃至传记,如文艺心理学和美学等。由于角度和讨论幅度的限制,这些回答的系统化和针对性各有不一。在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诗人审美心理论稿》一书中,作者徐润润则试图集中解决这一问题。   诗人常常被称为天才,具有令人敬服的“神力”。其原因就在于除了诗人在个人的先天素质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外,人们还对诗人创作时的复杂心理状态缺乏系统的认识。尽管在创作学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  相似文献   

10.
作为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诗人,弗罗斯特以其质朴的语言,简单的文字,真切而生动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的日常生活,揭示人生的奥秘,沉思人生的真谛.他的诗朴实无华,寓意深刻,富有哲理.  相似文献   

11.
91岁高龄美国诗人史坦利·库尼兹最近获得美国“全国图书奖”诗歌类奖。已经勤奋写作近70年的老诗人仍然文思泉涌,创作丰沛。他和出版社至少还订有三本书的合同,今年1月又出版了一本散文集。这次诗人因第9本诗集《走过人生:晚期新诗精选》而获奖,虽然是迟来的荣誉,但却是实至名归。库尼兹早年在哈佛大学念书时就崭露头角,被奉为形而上学派诗人的佼佼者。他的第一本诗集曾在1959年为他贏得普利策诗奖。后来还得过“惠特曼诗奖”和“全国艺术  相似文献   

12.
写评论首先要寻找论题。怎样寻找论题,获得评论的机缘?不同的评论作者有不同的方法。清代有位诗人在谈到寻诗的问题时作过这样的概括:“我要寻诗定是痴,诗来寻我却难辞,今朝又被诗寻着,满眼溪山独去时。”这位诗人将诗的寻找概括为两种方法:其一,“诗来寻我”,其二,“我要寻诗”。并描述了各自的情形:“诗来寻我”,是诗人在生活中遇到某一题材,在瞬间的咀嚼与思考中,形成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这一形象便呼唤着、吵着要诗人去表现它;“我要寻诗”,则是诗人脱离现实生活,缺乏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思想储存,冥思苦想,无病呻吟。…  相似文献   

13.
宋代大诗人陆游为他学习做诗的幼子写过一首诗,结尾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句蕴涵至理的名言,对我们新闻工作者也很有启发:要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首先得在“文章”之“外”下功夫。在这方面,荣获1990年度全国优秀广播新闻一等奖的江苏台录音报道《是祖传名医还是江湖庸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篇录音报道所以获得“轰动效应”,追源溯始,是由于江苏台新闻部领导上和记者本人在选择和确  相似文献   

14.
周宜一 《视听界》2006,(3):68-69
一、“诗”与“视”的审美互动1.诗歌与电视的审美交汇诗歌(poem)与电视文献片(documentary film)的审美与解读在艺术鉴赏方面有着同形同构的关系。在电视文献片的艺术鉴赏中,“诗”与“视”的结合若不能激起审美接受主体的强烈美感,那么“诗”这种文学形式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而“视”的意境之美也无从谈起。因此,关注意蕴的具体内涵,唤醒鉴赏主体的审美情趣,使主体在鉴赏过程中达到审美思维的全方位运转,是电视文献片创作的关键所在。2.视觉语言的提炼《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这部二十集大型电视文献艺术片,运用反常规的拍摄思路,以…  相似文献   

15.
谈谈电视的“意境”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是我国文学乃至艺术传统中锤炼出来的独特的审美范畴。诗词曲赋以及绘画雕塑,无不蕴含美的意境。意境作为艺术表现的中心课题和最高境界,其目的是真实地表现主观审美情趣,重点在创造诗一般的境界,引发接受对象的思索和想象。  相似文献   

16.
彭俐 《全国新书目》2010,(11):76-76
诗人很多,但专为农村孩子写的诗却很少。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我们和我们的诗人都是农民的孩子,至少我们的爷爷或爷爷的爷爷是在乡村里长大。不能说我们忘记了自己的根,可我们这些所谓的城里人,的确大多不大愿意提起在乡下所过的日子。古稀之年的诗人尹世霖却不是这样,  相似文献   

17.
刘洋  张炜  徐水 《新闻爱好者》2010,(5):172-173
从审美的角度来说,文学是一种认识,是社会人生的一门艺术。大学生在选择与确立人生目标的过程中,需要一个广阔的参照系,文学审美就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好的文学作品是可以供大学生欣赏和审美的,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人生和社会,由此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感情认识,接受文学艺术带来的美的陶冶。  相似文献   

18.
有诗歌写作原则的时期是我以虚无为宗教的时期。我现在没有了,我自由了。自由是我的宗教。我想写作靠的不是信心吧。我写诗多年,不是好事。路长易生厌倦,蛇长让人害怕,诗龄长了,也就缺乏新鲜感。诗毕竟是新鲜感的产物。诗当然要有思想,但诗人也不是问题专家。至于成名不成名,不是我不好名,好名好利好货好色都是第一推动力,但有的事业就不需要成名,而有的事业却必须成名,比如央视主持人、好莱坞演员、总统竞选者、明清妓女就必须成名;间谍就不需要成名,成名的间谍就很难说他还是间谍,基本上是畅销书作家了。诗人是语言的间谍,怀着太多的秘密,或者不太多的秘密,或者没有秘密。  相似文献   

19.
新书介绍     
一部关乎生活·信仰·灵魂的秘密之作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黄灿然的第一交响曲奇迹集《奇迹集》对我而言是奇迹。毫无准备,毫无来由,毫无预兆。如果说,早期诗是"看山是山",中期诗是"看山不是山",那么  相似文献   

20.
唐代诗人李白与高适的自我人生设计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都心高志大,自负自信,寄希望于君臣遇合,一飞冲天,而不愿走一般人走的科举入仕的常道。从他们的身上,可以看到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的若干突出特征。李、高的人生设计都表现出积极入世和进取的精神,这对于他们的创作是一种推动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