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德意志民族争取国家统一的斗争 ,延续了 30 0多年 ,到 1871年俾斯麦领导的德意志帝国成立 ,才算告一段落。德国从一个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国家成为统一的帝国 ,从一个备受强邻欺压的对象突然间上升为欧洲强国 ,俾斯麦对德意志民族说来代表着一种成功的道路。但是 ,俾斯麦的成功是否像一些历史学家所渲染的 ,是“以黑格尔的意义上自身完成了历史的法则” ?或者一些苏联史学家所斥责的 ,是“狂热的反动容克”“为加强反对势力统治”所作的努力 ?很显然 ,这是两种完全对立的观念。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中国史学界已经抛弃了这种绝对化的观点 ,…  相似文献   

2.
奥托·冯·俾斯麦(1815-1898)出生于普鲁士王国一个中上等容克家庭。1862-1890年间出任普鲁士王国宰相及外交大臣,并于1871-1890年兼任德意志帝国宰相和外交大臣。俾斯麦执政期间,推行“铁血政策”,自上而下地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并使统一后的德国逐步确立起在欧陆的霸权,从而使他成为容克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因此,本文就从俾斯麦“铁血政策”的形成、实践、结果及其评价诸方面作一初步的探索,以求正于同行们。  相似文献   

3.
19世纪60-80年代末,是普鲁士统一德国和俾斯麦帝国走上世界强权之路的时代。普鲁士和德意志的政治领域、社会经济、化生活都处在“统一”这一时代的历史任务之下。统一为德国近代城市化的初步实现莫定了基础。统一推进了德国近代城市化的进程。统一和近代德国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作用和互相促进的,而统一恰恰是一种决定性的助力。  相似文献   

4.
在俾斯麦的领导下,近代德国通过王朝战争实现了统一。这种统一不是普鲁士单纯的领土扩张,而是德意志民族的统一,更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俾斯麦在统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德意志统一大潮中,出身于资产阶级的拉萨尔,却担任了“全德工人联合会”主席,而后违背马克思、恩格斯的意愿。选择了与俾斯麦的合作,客观上推动、加速了德意志的统一。拉萨尔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其对德意志民族统一任务的认识、民族主义的影响及其贵族式的英雄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6.
德意志统一的历史前提是什么?为什么德意志封建大邦普鲁士能够统一德国?为什么贵族出身的俾斯麦会成为德意志统一运动的代表人物?俾斯麦统一德国为德意志民族的发展留下了什么后果?本文就这些问题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客观阐述了德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历史选择了普鲁士,普鲁士选择了俾斯麦,俾斯麦缔造了近代德国。并由此得出“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国家统一的前提是民族统一”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1834年建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在经济领域迈出了德国国家统一的第一步。普鲁士是关税同盟的盟主,它利用该同盟控制了中小邦国,排挤、打败了奥地利的势力,以“小德意志道路”实现了德国的第一次民族统一。  相似文献   

9.
俾斯麦利用德国的内战的成果,在北德意志联邦作好战争准备之后,就挑动对法战争而后发制人,俾斯麦达到了目的,打败了法国,统一了德意志,建立了德意志帝国,“这是一个特种的革命”。德意志帝国就是这一革命的产物,俾斯麦功不可没,但他对法国攻城略地,勒索空前的巨量赔款,结下民族仇恨,播下新战争种子的罪过,应该受到严厉批判。  相似文献   

10.
俾斯麦认为德意志的统一必须在普鲁士的领导下进行。他了解到德意志的强邻俄国和法国都不希望德国统一,而在德意志内部,奥地利一定会同普鲁士拚死争夺统一的领导权,因此,普鲁士要完成德意志的统一大业,非以武力和战争为后盾不可。1862年他在议会上说“德国未来不在于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于强权”,“当前重大问题的解决不是用空话和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要解决它只有铁和血”。他撇开资产阶级和议会的反对,擅自支付经费,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改革,加紧扩军备战。他认为只要实现了统一,资产阶级就会拜倒在他的脚下。俾斯麦扫荡了阻碍德国统一的内外敌对势力,迅速走上了以王朝战争统一德意志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在结束了浪漫迷人的法国之旅后,将到位于欧洲中部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游历一番。与意大利的古朴典雅和法兰西的富丽堂皇相比,德意志的“遗产”中更多了几分凝重久远。从公元9年的第一位德意志英雄阿米纽斯战胜罗马军团,到中世纪鼎盛时期的神圣罗马帝国,从14世纪中叶开始的诸侯割据,再到俾斯麦帝国的兴起,从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直至战后50年的重新崛起,德意志的土地上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与和平。然而,所幸的是,历史留给德国的不仅是累累的伤痕,还有灿烂的文化;更所幸的是,德意志民族的聚散离台最终有了“大团圆”的结局。对于广大读者来说,能在德国统一并逐渐走向繁荣富强之时,品尝一下这片土地上近2000年来积累的文化硕果,当是一大乐事了。让我们还是闲话少叙,快快进入“德国之旅”的第一站,去拜访一下——  相似文献   

12.
本文总结了 1 9世纪 50~ 60年代德国经济发展的概况 ,说明了德国统一的客观条件以及“铁血宰相”俾斯麦对德国统一所做的贡献。德国的统一 ,为其日后走上世界强权之路奠定了基础 ,并开始进入世界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1989年东欧巨变背景下的德国统一,不仅给德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带来了重大变化,而且对德国的思想领域、文化生活、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不仅出现了直接以德国统一为题材的“转折小说”,对刚刚过去的德国统一进行讨论、思考甚至质疑;而且,由统一引发的对德国历史、特别是对纳粹德国历史的反思,催生了“反思小说”.与此同时,从80年代就已经在小说创作中逐渐凸显的对身体、感官和性的描写,在90年代与上述历史记忆联系在一起,成为不可忽视的文学主题和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4.
威廉二世时期,德国抛弃俾斯麦的“大陆政策”,推行旨在夺取全球霸权的“世界政策”。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它利用各种手段在拉美推行经济扩张和军事渗透,为国内垄断资产阶级谋取暴利。而这时的美国已发展为“北方巨人”,对德国在自己“后院”的所作所为不可能视而不见,于是挥舞着门罗主义这面大旗,俨然以美洲主人身份,登上了与德国争夺的擂台。  相似文献   

15.
俾斯麦是德国乃至世界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能对德意志帝国的统一,建立和崛起产生重大的影响,与其性格因素是分不开的,尤其在德意志统一进程中,俾斯麦的性格特点几乎影响着全部过程的方向和进展,本通过剖析俾斯麦的性格特点对德意志统一进程的影响,揭示了历史人物的个性因素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论俾斯麦统一德国过程中的外交策略邢来顺关键词德国,俾斯麦,外交30年战争后,德国的统一已“不光是德国的问题”①,而是一个牵涉到欧洲政治格局变化的国际性问题。换言之,德国要统一,不仅要具备必要的内部条件,而且必须在国际上得到其它欧洲列强的首肯或排除它们...  相似文献   

17.
马克斯·伦茨是德意志帝国兰克学派代表,他运用兰克史观对俾斯麦与德意志帝国创建史进行了研究。在伦茨的解读下,俾斯麦控制了民族运动而将德意志民族国家置于欧洲国家体系之中。伦茨论断19世纪德意志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以制宪的方式而是参照列强政治角逐。在既有的德意志邦联的框架中,普奥之间的竞逐是无法避免的。在19世纪50到60年代发生的邦联改革争议是普奥战争缘由,争议的责任在于奥地利的政策。俾斯麦制定北德意志邦联宪法依据其处理德意志邦联改革争议考虑。他以联邦制民族国家的形式构建帝国符合兰克学派对德意志问题的解读。总体而言,俾斯麦转化政治革命中的民族主权原则以服膺于普鲁士的欧洲列强政策,在这一意义上,他实施了一系列政治外交行动而建立起德意志帝国。  相似文献   

18.
德国自十九世纪下半叶实现了国家统一,并进行了大规模的统一法制建设,到二十世纪初已建立了近代法的完整体系,成为大陆法系的典型国家.德意志民族作为世界民族中最为独特的一支,近代以来与世界格局的变化息息相关,而德意志的民族精神则对德国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勃兰特提出的“新东方政策”,其核心是在苏美放弃德国的统一主张后,联邦德国怎样去寻求德国重新统一的现实道路。50年代中期后,苏美从其全球战略利益出发,分别调整对德政策,1955年苏联先后和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率先承认两个德国并存的事实,美国也开始奉行维持现状的政策,为此勃兰特“以接近求统一”的新东方政策出台。“新东方政策”的确立与推行对的重新统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实现了与苏东国家关系的正常化,密切了两个德国之间的关系,使民族不可分割的情感日益融合,并形成德意志民族必将统一的信念;第二、对美苏关系的“缓和”与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形成间接或直接地产生了推动作用,从东西方两方面为德国的重新统一创造了外部条件,第三,对1989年东欧剧变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使民主德国有剧变中风云突起,最终导致柏林培坍塌,两个德国的统一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邦议会中出现了“宪法纠纷”。本文论述了俾斯麦通过暴力手段,推行“铁血政策” 结束了这场“宪法纠纷”完成了德意志统一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