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宋明两代,理学为盛。理学以一种知识信仰的辐射,渗入诗中,遂有了儒者的理学诗。理学与诗歌成为宋、明士人典范的身份标志,但复古宗唐诗风弥漫下的明代理学诗自不能完全循着宋代理学诗的路数演进,其间的变化正可折射出宋明理学在不同文化生态下的诗歌体现。  相似文献   

2.
宋初三先生——孙复、胡瑗、石介被学界公认为是宋代理学的开山人物。在理学的初创期,他们以复兴儒学、兴盛道统为己任。在文道关系上,他们非文而强调道统;他们身体力行,以诗歌实践着自己的文道观,为宋代重要的诗派——理学诗派的发生、建立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也深刻地影响到宋诗及后世诗歌,使其带上"尚理"的色彩。  相似文献   

3.
南宋理学家陈淳的诗歌在理学诗派中是较有特色的,值得总结、研究。陈淳的诗歌以"切于日用"为主要原则,艺术性虽然不高,但却丰富了理学诗歌的吟咏主题。陈淳将诗歌视为说"理"、反省与施教的一种特殊工具,他的诗歌不可避免地具有充实的性理内涵、深刻的自省精神以及饱满的教育热情。因而,陈淳的诗歌反应了理学诗的某些共性,又有一定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理学诗是在一定的社会世情及学术思潮中涌现出的诗歌样式,它破解了传统诗歌的规范,以理入诗。若"理辞相当"且融合自然就成为诗中精品的"理趣诗";若"理过其辞",甚至"唯理无辞"则成为人们诟病的"押韵语录"。失范的文学作品或非文学化的文学形式违背了文学创作本身,从而也将自己排出了文学领域。  相似文献   

5.
朱子理学诗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不仅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而且也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文学家和诗人。本文将朱熹的一些诗歌和诗论放在宋代诗史发展的大背景里,并结合朱熹理学思想的一些特点,进行简要评述.以阐明朱熹诗歌无论是在构思技巧上、表达手法上、内容意境上,都是成就非凡的,而且是集宋代理学诗之大成。作为理学诗派的代表呈现在宋诗发展史上,为宋诗发展开辟了一块新天地,也为理学家阐发义理道德开拓了一块新阵地。  相似文献   

6.
宋人哲理诗的巧妙和方法是大大有别于西方哲理诗的“中国式哲理诗”的新样式,它以“哲理之理”和“事理之理”入诗,使得诗歌突破了“以情动人”的唯一表达模式,实现了“以理服人”的含蓄化,这是宋代诗人才气的表现,也是他们在唐代诗歌艺术巅峰面前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宋代理学家们所倡导的理想人格不仅仅是社会伦理的内涵,它包含着宋人对人生形而上的思考。虽然山水画学中的“理”和理学的“理”含义不完全相同,但它无疑是理学这个时代强音中的一个音符。画家笔下的层峦叠嶂、烟柳渔浦、寒林远水表达的是创作主体对世界与人生的思考,以有形之象呈现内在之理,画家在“理趣”的玩味中得到性情的陶染和灵魂的提升。宋代山水精、妙、神、逸诸品众多当与其兼备理、气、趣有着直接关系。而理、气、趣又来自创作主体所受到的理学人格的薰陶。宋代山水画取得的辉煌成就,不能无视宋代理学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宋代省试、解试多数时间考诗,这类诗内容多以歌功颂德、讽谏献忠、希冀功名为主,有质朴尚理、讲求贴题、音韵、格律等艺术特色,其发展趋向是逐渐经义化,在科举考试中有较高地位。宋代省试、发解试诗及拟作对研究宋代科举考试内容、宋代诗歌及文学风尚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宋代严羽对“以议论为诗”提出质疑、批评以来,应和者不乏其人。诗歌中的情与理是否截然对立?在诗歌鉴赏如何看待情与理,创作中又该如何使“议”与“理”运用得当,这些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唐诗人卢仝所作的茶诗是后世熟知的千古佳作,其对宋代诗人的影响包括显性和隐性两大方面。显性影响主要由宋代诗人对卢仝茶诗的再创造情况体现出来,宋代茶诗大多出现了卢仝茶诗中经典诗句的回音。隐性影响则是表现在宋代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自觉地向卢仝茶诗新颖的题材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两方面靠拢。在题材上以俗为雅,将诗人的情感注入生活琐事,做到生活日常情感化;内容上以故为新,讲究诗歌情趣与心灵隐逸,追求宋代诗人的一片新天地;在艺术风格上,卢仝茶诗中的以文为诗、以奇为诗、以思为诗的艺术特色对宋代诗人的创作风格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东晋哲理化诗歌可分为三个不同层次:一是以诗演理的理语诗,二是缘理赋诗的理境诗,三是引思入诗的理趣诗。哲理化在诗歌中表现的层次不同,其艺术价值和对诗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因此,在研究中对它们应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12.
王夫之诗学的诗歌本体论既吸收了前人的诗学思想也有所创新,是一种总结性的诗学理论。诗歌本体论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一方面将诗歌与其他文体和学科界分开来。另一方面,对诗以言理为主的宋代诗学观念予以纠偏。王夫之提出的"以显而函微"与"以事而函理"是诗达情的主要艺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诗学理论中的"性情"说,发展到宋代,受到理学的深刻影响.北宋的中后期开始,理学思想及方法对于诗歌理论和诗学方法的渗透,儒家传统诗教中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内涵,因理学的观念和概念的提出而扩充了.其中首先是对"发乎情志"的界定.此时的"情志",已经不是原先单纯的出于自然的诗人个人情感,而是所谓合乎"天理"的"自然",这样,诗人的自然之情便要受到某种制约,而不是像先前那样,是随意的流泻.这里藏伏下来的因素,日后便成为后代诗学方法中,强调"性情"与"法度"统一的先兆.诗学理论与实践中,所谓的"自然"与"法度",或者"性情"与"法度"的统一,在"理"和"道"的层面上,根本无法实施,而只能落实到具体的诗歌技巧如"平仄"的运用中去.理学范畴中的矛盾最后导致诗歌创作实践中摹拟措施的产生.严羽及<沧浪诗话>中的许多观点的形成,都与宋代理学观念与方法有联系,而并非仅仅是"以禅喻诗".甚至可以说,严羽只是对前期深受理学方法影响的唐诗观的一次专业性总结.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诗论在宋代之前强调的是“诗言志”或者“诗缘情”,而反对诗中说理。但在宋诗的创作实践中,却出现了大量优美的富有理趣的哲理诗,成为宋诗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宋代的理趣诗,关在情景交融,理在境中;美在“触景生理”,景理浑成;美在造境说理,而又含蓄自然;美在议论说理,而又形象生动,韵味深长;可以说宋代蔚成风气的理趣诗,进一步扩大了诗歌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5.
理学在宋代兴起繁盛,成为这一时代的主流思潮,它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宋代社会的各个方面,诗歌领域自不例外,其独特的精神内质使得宋代诗歌理论逐渐丰富,并形成了不同以往的创作理论。  相似文献   

16.
明代性理诗人有其遵循的较为稳定的诗歌传统,大致可分为《诗经》风雅传统、效陶传统、崇杜传统以及理学家诗歌内部承续传统。他们认为《诗经》义理完备,存乎天道,是诗歌创作的经典范式和最高标准;陶渊明的性情和诗风高度契合性理诗人的理学思想,故有道者之诗多效陶;杜诗拘于声律对偶,工夫义理不及《诗经》,但其诗风雅健,且有道学气象,而致性理诗人疑杜与崇杜并存;以邵雍、陈献章为代表的理学名家的诗歌乃合乎天道者之言,明代性理诗人热衷对此鼓吹宗尚,由此形成了因承有序且相对封闭的诗歌审美传统。这四种传统对应了理学与诗歌深度融合的四重理路。以理学为核心,以与理学的关联程度为半径,可以将明代性理诗人的诗歌传统划分为四个圈层,依次是理学家诗歌内部承续传统、风雅传统、效陶传统、崇杜传统,最终聚合为一个兼备诗法、诗评与诗作的“同心圆”。  相似文献   

17.
朱熹以诗明心见理,从天、地、人、事、物等多方面泛化观照生活,触发诗思,形象地再现了理学家的文化心态和理想人格,为理学思想的传播与光大和宋代文学思辨强音的形成作出了独特贡献,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色彩。朱熹把哲学诗化、把诗哲学化的方式也为当今哲学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程朱理学作为官方学术思想的时代,袁枚却沿着清初至乾隆以来性情论重"情"反"理"的倾向树立了"诗本性情"的诗学观念,并以此对孔子《诗》说进行了批评与改造,表现出一定的反理学色彩。袁枚摒弃了孔子诗学强调的教化作用,以"诗言情"而反"思无邪",唯性情"真"而反"郑声淫",抑《雅》《颂》而扬《国风》,重情诗而立艳体。他将"兴观群怨"解释为以感发真性情为首要目的的审美功能,把"温柔敦厚"阐释成以表现真性情为前提的含蓄诗风,以《诗经》为典范倡导诗歌的唯情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儒家诗学的政教精神和伦理主义,促使诗歌从言志载道走向世俗人生。  相似文献   

19.
“鸢飞鱼跃”的其理学意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朱熹在彻底完成了逃禅归儒的转变,实现了一种质的飞跃后的表露;二是随着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系的架构的完成,他以此来解说他的理学思想的核心——本体论。其中蕴含着朱熹丰富的理学思想,是其理学本体论的高度概括和浓缩;为了使他的深奥的理学思想更易于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朱熹在此采用了借“诗”(《诗经》)说“理”的方法,体现了朱熹以“理”解“诗”、以“诗”释“理”,即以哲学解说文学、以文学象征哲学的倾向。  相似文献   

20.
宋代绘画有着鲜明的写实性特征,其原因是多样的."人之舍于画,造乎理者,能尽物之妙,昧乎理则失物之真",宋代绘画求"真"的风格显然与宋代理学"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有莫大的关系.本文从宏现角度概述了宋代理学"格物致知"思想对宋代绘画"写实性"的影响,及熙宁后新儒学的发展与其对宋代绘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