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教精神是戏剧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元素,神仙道化剧体现了浓郁的宗教因素。马致远现存神仙道化剧四种,主要以道教中神仙人物的宗教行迹与仙道传说为题材,体现出道教长生乐道的宗教精神,反映出元代道教宣传全真教教义观念的独有特征。作为元代社会现实的产物,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从不同视角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 人们一般认为,戏剧的兴盛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社会形态方面,需要有高度发达的城市商品经济和较为完备的市井社会;从文学艺术形态看,则须经过各种说唱,表演艺术的长期酝酿综合。只有在这两方面条件都具备而社会上各种矛盾、斗争又为戏剧准备了丰富素材之后,戏剧才可能进入自己的全盛期。据此,评论界以为元代正是这样一个各方面条件均已具备的时期,故元杂剧才能够登上中国戏剧史的第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3.
神仙道化剧为元杂剧的大宗。这类戏剧的兴盛,主要应归因于全真教在元代的广泛流行。全真教的“自食其力”、与人为善教义和中国民族风格,使它易于为战乱中的下层群众所接受。文人们也从全真教思想中体会到先秦老庄的道统文化。这两方面因大使神仙道化剧在元代蔚为大观。  相似文献   

4.
元杂剧历史题材剧的繁荣兴盛令人瞩目.这其中既有元代统治者对杂剧的干预、观众对历史题材剧的欣赏偏爱、元代社会娱乐好尚、杂剧演出商业化等外部原因,也有中国戏剧的艺术特色、历史题材本身的特点、历史与戏剧内在的相似性等文学内部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元杂剧历史题材剧的繁荣兴盛令人瞩目。这其中既有元代统治者对杂剧的干预、观众对历史题材剧的欣赏偏爱、元代社会娱乐好尚、杂剧演出商业化等外部原因,也有中国戏剧的艺术特色、历史题材本身的特点、历史与戏剧内在的相似性等文学内部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最后阶段,元明清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总结性,体裁的纷繁,流派的众多,作品的丰富,都超过了以往各个时期。通常认为,元明清文学的突出特点是所谓“俗文学”样式创作的繁盛,小说、戏剧取代正统诗文而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流。杂剧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在文学史上取得了和唐诗、宋词并称的崇高的地位。南戏的创作也比较兴盛,出现了一些影响深远的作品。如果说元代戏剧创作繁荣而小说还显得较为薄弱,从元末明开始,特别是明中叶以后,小说和戏剧就都有  相似文献   

7.
辽代文献大量散佚,从今存作品看,辽文的基本体貌与五代文、宋文相同,辽诗却显得粗粝。金代文学作品以诗文为主,早期作家大都由宋入金,到全世宗大定以后,文学大盛,出现了著名作家赵秉文、元好问和王若虚。与作为区域性王国的辽、金不同,元朝是北方蒙古族统治者建立的统一王朝,文学繁荣,诸体兼备,尤以元杂剧最为重要,它为古典戏曲的表演艺术奠定了基础,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关汉卿、王实甫和马致远等都是闻名的戏剧大家。宋代出现的南戏在元代继续流行,艺术上还有发展,元末产生的《琵琶记》成为其杰出代表。元代散曲的兴盛是继宋词以后又一次杂言体诗歌大繁荣的重要标志。上继金末和宋末的宗唐诗风,元代诗坛宗唐成风,对明清诗歌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神仙剧兴盛于元代,但明代的神仙剧却有着迥异于元代的创作旨趣。通过对明代主要神仙剧作家生平及作品的分析,认为明代的神仙道化剧只是把宗教故事作为宣扬作者主体意识的载体,在浓郁的宗教色彩背后隐含着作者个人对生死忧患的思考,对人生不幸的解脱,对长生不老和世俗享乐的追求等世俗情结。  相似文献   

9.
从元代大诗人杨维桢所写的相关序文之中,可以认识到他的戏剧观;作为元代文人的代表,对于杨维桢戏剧观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又反映了整个元代文人的戏剧观。杨维桢的几篇序文,反映了杨氏对于戏剧功能的理解,主张戏剧的社会功用,带有传统文人"文以载道"的意味,而对于戏剧本体,杨氏主张"文采"与"节音"双重统一。其戏剧观念成因复杂,这些都将有利于加强对元杂剧的认识,从而见证中国戏曲历史的演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学本学期讲授元明清文学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最后阶段 ,元明清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总结性 ,体裁的纷繁 ,流派的众多 ,作品的丰富 ,都超过了以往各个时期。通常认为 ,元明清文学的突出特点是所谓“俗文学”样式创作的繁盛 ,小说、戏剧取代正统诗文而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流。杂剧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 ,在文学史上取得了和唐诗、宋词并称的崇高地位。南戏的创作也比较兴盛 ,出现了一些影响深远的作品。如果说元代戏剧创作繁荣而小说还显得较为薄弱 ,从元末明初开始 ,特别是明中叶以后 ,小说和…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最后阶段,元明清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总结性,体裁的纷繁,流派的众多,作品的丰富,都超过了以往各个时期。通常认为,元明清文学的突出特点是所谓“俗文学”样式创作的繁盛,小说、戏剧取代正统诗文而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流。杂剧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在文学史上取得了和唐诗、宋词并称的崇高的地位。南戏的创作也比较兴盛,出现了一些影响深远的作品。如果说元代戏剧创作繁荣而小说还显得较为薄弱,从元末明初开始,特别是明中叶以后,小说和戏剧就都有了长足发展,无论就其成就或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来看,都是同期的诗文难以比肩的。元明清诗文涌现出许多比较重要的流派和作家,  相似文献   

12.
历代论大都从学、作、时代等角度来阐述元代杂剧繁荣的原因,而较为忽剧杂剧的戏剧“本位”特征。以杂剧的表演艺术的视角,从接受、创作与导演、表演三个方面来阐释元代杂剧繁荣的原因,便能更为关注杂剧的戏剧“本位”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学本学期讲授元明清文学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最后阶段 ,元明清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总结性 ,体裁的纷繁 ,流派的众多 ,作品的丰富 ,都超过了以往各个时期。通常认为 ,元明清文学的突出特点是所谓“俗文学”样式创作的繁盛 ,小说、戏剧取代正统诗文而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流。杂剧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 ,在文学史上取得了和唐诗、宋词并称的崇高地位。南戏的创作也比较兴盛 ,出现了一些影响深远的作品。如果说元代戏剧创作繁荣而小说还显得较为薄弱 ,从元末明初开始 ,特别是明中叶以后 ,小说和…  相似文献   

14.
戏剧是综合艺术,但又是文学中的一大类。中国文学源远流长,以诗歌、散文为早、为盛。戏剧则发展较慢,到十三世纪的元代才兴盛起来。有了大量的杂剧创作,也有了一些零星的评论文字。后来更有了明清传奇等,及有关戏剧评论的专著。比起西方戏剧著作及戏剧理论方面来说,起步较迟,资料较少,稍有逊色。因为希腊在公元前六世纪就有戏剧的演出,并有多种戏剧著作出现。亚里士多德更有较完整的论述,具有权威性并影响后代。中国近代有关论述戏剧的某些著作,显示受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荒诞派戏剧在兴盛了短短十年后,在六十年代就走向沉寂,直到品特获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引起我们对荒诞戏剧的反思。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1)荒诞派戏剧的思想基础。(2)荒诞派戏剧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元上都扈从诗是研究上都及元代蒙古民族宗教文化的珍贵史料。游牧经济、万物有灵为核心信仰的萨满教信仰,决定了元代多元宗教文化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加上元代统治者为拉拢各地宗教势力而采取的多元宗教文化并重的宗教政策,使得儒、释、道三教在上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并与蒙古民族宗教文化相融合,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元杂剧中,关汉卿针对元代社会的黑暗现实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批判,对被压迫者寄予深切的同情,歌颂他们的善良品德和反抗精神.作者以新颖别致的构思,朴实鲜活的语言,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精巧谨严的结构,波澜起伏的情节,变化翻新的戏剧手法,创作出多种极富生活气息和艺术韵味的戏剧作品,为元杂剧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元杂剧的繁荣.  相似文献   

18.
十三世纪中叶,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出现了戏剧创作繁荣的局面,元代杂剧的兴盛,标志着我国戏剧艺术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优秀作家关汉卿、王实甫等人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愿望和斗争,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典型,其中封建叛逆形象的塑造,对当时社会和后世文学都有过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探索元剧封建叛逆形象塑造的特点和意义,以期有助于这一时期文学史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胡祗辶以理学家的身份评论元代戏剧,他不仅以传统《乐记》的美学思想为基础对新兴文艺样式进行理论指导,还从宋儒“以笃学为宗而务求明体达用”的理学观念出发,成功地总结了元杂剧内容的充实性和反映的广泛性等艺术特点;同时,他的阐述抓住了元剧的叙事性、表演性和人物塑造性,由此而提出戏剧美学思想和原则,丰富了中国古典戏剧学的理论建树。胡氏以其对元代戏剧学的贡献而占元初戏剧学第一人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0.
从道教文化角度入手,对明清传奇中以道教故事或道教意象为外壳,意在表现世俗情感的道教神仙故事传奇进行考察可以看出,道教对生命的热恋、对阴阳交合和男女两性关系的肯定和主“情”的时代文艺之风助长了世俗情欲在宗教戏剧作品中的蔓延,同时也可以发现中国戏剧中宗教意识的浅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