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扬弃异化劳动,追求劳动正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劳动正义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的生成。劳动正义是劳动者的“应得”善和非劳动者的“应得”善的获得的统一,是劳动者的“配得”善和非劳动者的“配得”善的获得的统一,是人的自由自主的劳动与人的本质的现实生成的统一,是人的劳动的内在关系的和谐和统一,是个体的人与社会的人的统一,是个人发展与社会共享的统一,是劳动部分正义、充分正义与完全正义的统一.是现实诉求和永恒追求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斯宾诺莎把自由与必然统一起来,区分了“强制的必然”(外在的必然)和“自由的必然”(内在的必然),自由就是一种必然,是“自由的必然”。人具有自我保存的本性,每个人都应该保持自己的存在,这是人的自然权利,这种自我保存的力量是人获得自由的基础。人们要成为自由人,就必须依据理性的指导而生活。  相似文献   

3.
终极信仰视野下的三种人类文化价值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与世界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决定了人对世界的依赖性,从而使追求人与世界的整体和谐关系成为人类所向往和追求的一种终极价值目标,追求精神自由并使之在现实中得以实现又构成了人类向往和追求的另一种终极价值目标。因此,自由与和谐是人类最根本的、永恒的价值追求。但自由与和谐在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空间背景下并不是完全统一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对立的,从而形成了以片面强调人的部分存在和超越存在、以自由为终极价值关怀的西方文化价值模式,以片面追求整体和谐的纠缠于超越与非超越之间的中国文化价值模式,以及以寻求解脱而彻底否弃现世的自由和谐的印度文化价值模式。这是由人类自身存在的完整性和根本生存处境决定的,这也构成了各种文化价值模式能够从对立走向对话、交流的深层机制。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和合”文化主张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具有丰富的辩证思想,它决定了我国历史上对于国家统一的诉求。西方近代统一民族国家的建立,结束了西方各国内部的长期分裂状态,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对这一历史进程的思辩表达,它与中国文化中的“和合”观念有很多暗合之处。在批判继承黑格尔历史辩证法的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世界历史理论,它与中国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一起构成了我们构建和谐世界的理论渊源。揭示西方文化中的“世界历史”理论与我国文化中的“和合”思想的内在关联,能为我们正确处理各种现实问题提供一个新的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5.
存在主义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就是对人的存在(即“个人存在”)的关心。雅斯贝尔斯说:“一切事物在其中和通过它完全成为真实的那种东西,……排除了人的存在,这对我们就意味着陷入虚无。”(《回忆与展望》)存在主义伦理学社会学说的中心论题是个人自由。“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里所说的“自由”,绝对不是天马行空式、漫无目的的、无任何约束的所谓绝对自由,而是人对“外在场”(周围世界)的觉悟.是“我在”的强化与追寻。说“存在主义是一种人主义”(W·考夫曼《存在主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费尔巴哈认为,以黑格尔思辨哲学为代表的整个近代哲学乃至一切形而上学的全部秘密和根本错误都在于颠倒了思维与存在、自我意识与“现实的人”的真实关系。马克思在哲学上超过费尔巴哈的地方在于:第一,在马克思看来,只要现实世界的“自我矛盾”和“自我分裂”没有得到根除,宗教就不可能消亡,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或形而上学就不会“终结”,因此,与费尔巴哈仅仅满足于对宗教和思辨哲学本身的批判相反,马克思提出了对颠倒的现实世界本身加以革命性的颠覆和改造的任务;第二,马克思用“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代替黑格尔的“绝对观念的精神活动”作为现实世界的基础,从而摆脱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者仅仅从直观的或纯粹客观的意义上来理解现实世界的根本缺陷。  相似文献   

7.
习作的目的是什么?一是表达,二是交流。表达性与交流性决定习作是人生命体验活动的一种方式。“还习作教学以生命本色,将习作过程中的学生置于个体现实的生命世界中寻觅、体悟、创造,追求习作过程与生命活动过程的和谐统一,从而提高教学效益。”已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  相似文献   

8.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实验教科书《历史1(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单元第1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通过对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的描述,介绍了古希腊文明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条件。希腊人极富智慧,是最早探索人类、探求人的思想和灵魂的民族。他们寻求宇宙万物的源头与规律,用理性来描绘、把握自然而美好的物质世界;他们探究社会的正义与公理,诘问人生的目的与价值;他们渴望自由,追求精神与物质的原始统一,这是一种极度完善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9.
自由的实现是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本理论诉求.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首先通过比较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得出,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运动学说确立了自我意识的独立和自由.马克思认为现实的自由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并且看到了哲学与现实世界的相互作用,强调哲学必须干预现实生活,要求实现"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从而实现自由,达到自由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0.
席勒(Schiller,1859——1905),是西方一度盛行的“游戏说”的主要代表之一。其“游戏说”的主要观点是:审美活动是游戏冲动的对象,人类通过审美活动才能促使感性与理性、主观和客观、内容与形式在人身上的和谐统一。从而使人达到自由的境地。同时,他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是人“精力过剩”的产物,当这种游戏和想象力结合在一起,就成为审美的游戏。在审美的游戏中,人完全摆脱了实用的束缚,即社会功利目的束缚,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相似文献   

11.
人文·人文主义·人文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与“天文”相对应,其基本蕴涵是“文明以止”;“人文主义”与“神学”相对应,其基本蕴涵为人取代神居于世界和价值的中心,高扬人的理性、自由、价值和尊严;作为“人文”与“人文主义”之价值依托的“人文精神”,它从人与自身、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追问真善美的高度和谐统一,并因其批判和超越的特质而与日俱进。  相似文献   

12.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自我意识是主体能力的一种表现,它是人以观念的方式反映现实的那种能力作用于自我本身的意识状态。自我意识表现为“我”这个统一体分解为“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主体的我是认识的主体,客体的我是认识的对象,在个体内形成认识主体和对象之间的矛盾运动,通过这个矛盾运动不断修改自己的认识模式和方法,选择自己认为最佳的活动途径或自我归宿。 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工作。本文仅就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其特点,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其特点 “复杂的社会生活进程,要求人们控制自己的行为,对自己负责。因此,人们不仅要认识世界,还要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认识自己在事业中所处的地位、作用,以及评价自己的行为的社会意义。”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和地位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他们更多地把眼光投向自身,探索、认识、评价自己。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主要表现在: 第一、要求深入了解和关心自己的发展。大学生能够对自己在物质的、精神的和社会意义的层次上进行长时间的反思。并同时对自己从现实的  相似文献   

13.
席勒的和谐思想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都是和谐的。“自然”比自由的涵义更广阔。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和自然一样都要求自由和完善。“通过自由给予自由”,人既能处理好与自然的和谐,又能处理好人自身的和谐,那么人和社会的和谐也就自然而然了。席勒的和谐思想对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传统思维方式对真理的探寻囿于狭隘的认识论视界,强调求“是,”忽略了“应该,”因而人的自由只能是驰骋于虚幻的思想世界。而以实践思维方式来研究真理,则克服了传统真理论的缺陷,不是简单地在求“是,”而是在求“应该”基础上地求“是”。这就在对真的探寻中自觉地注入对善的价值寻求,以求真和求善、“是”和“应该”的统一指向着对自由的追寻,从而使人的自由获得现实可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席勒的和谐思想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都是和谐的。“自然”比自由的涵义更广阔。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和自然一样都要求自由和完善。“通过自由给予自由,”人既能处理好与自然的和谐,又能处理好人自身的和谐,那么人和社会的和谐也就自然而然了。席勒的和谐思想对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席勒的和谐思想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都是和谐的。“自然”比自由的涵义更广阔。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和自然一样都要求自由和完善。“通过自由给予自由”,人既能处理好与自然的和谐,又能处理好人自身的和谐,那么人和社会的和谐也就自然而然了。席勒的和谐思想对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以来的西方后工业社会,人们已愈加认识到,自我选择并不仅是无限自由的选择了,人与人之间道德伦理关系的价值与意义日益凸显出来。在这种新的现实语境中重新检视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便会发现英美女性主义和法国女性主义文学两种批评理论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即执着于抽象的理论层面,而忽视了女性在现实世界的生存境遇,尤其是女性的道德伦理境遇。事实上,西方女性文学表现了道德之善与人生“幸福”、道德反思与道德自律、自我存在与道德自由、和谐情愫与反乌托邦等“道德情境”的“内在冲突”性质,以及对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真、善、美的追求。这不仅与西方女性在历史语境中的地位密切相关,也体现了女作家们的宗教道德情结。  相似文献   

18.
自由作为人的本质最高追求的总价值目标,标志着人与宇宙,社会的高度和谐,在对其追求与实现中,中西化形成了两大不同的模式,东方中国传统社会-化模式是“天人合一”的人与天、人与人之间简单的和谐统一,西方社会-化模式是以“主客二分”的方式充分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仙在矛盾,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取中、西优秀明成果,是一条将会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逐步通向自由之域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9.
<正>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有一位被革命导师恩格斯称作“德国共产主义创始者”和“共产主义的理论家”的杰出人物,他就是德国早期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和空想共产主义的理论家——威廉·魏特林(1808——1871年)。这位裁缝工人于1835年走上了工人运动的舞台,1836年他成为在巴黎的德国工人革命组织“正义者同盟”的领导人,从此开始了他的工人活动家和革命理论的生涯。他的革命的理论创造活动主要集中在1838——1843年,在这期间,他写成了《现实的人类与理想的人类》(1838年)、《和谐与自由的保证》(1842年)《一个贫苦罪人的福音》(1843年)三部理论著作。其中他的代表作《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被马克思称为德国工人“史无前例光辉灿烂的处女作”和德国“无产阶级巨大的童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83页)在这部著作中,他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空想共产主义学说。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正义?——多维度的综合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义”乃当今之“显学”,但仍然是一个歧见迭出的艰深问题,这要求更多的学理深究。从词源层面的考辨看,正义标示着一种统一、和谐、理性的社会基本秩序和据之而践行的个人崇高德性。从思想史的角度考察看,正义乃是人们现实社会经济政治利益关系失衡的折射并要求社会利益关系平衡的价值表达。从哲学的视野来看,正义根本的指示把人的尊严、人的自由、人的解放以及人的全面发展视为人之根本的价值捍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