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新闻语篇常含蓄地反映意识形态,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出发,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分析工具,解读分析《纽约时报》、《中国日报》对于鹤岗矿难事件的报道,可以揭示不同新闻语篇背后权力、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批评语言学也叫批评性语篇分析,目的是通过对大众语篇的分析来揭示权力、意识形态与语篇的关系。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为语篇分析提供了新视角和方法。本文运用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中的及物性系统对分别刊登于中西方媒体的两篇关于西藏自焚事件的报道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显示不同立场的新闻媒体对于同一事件报道的不同揭示报道中意识形态以及语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新闻语篇的写作尽管遵循客观公正的宗旨,但其中仍不免潜藏着作者的意识形态。通常的批评话语分析虽然能够有效地揭示语篇、权利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但对于其深层次的解读还有所欠缺,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成果则可以为之服务。文章借助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对报道棱镜门事件揭露者的两篇新闻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出语篇中含而不露的意识形态的微妙不同,以及它们是如何对读者产生影响的。  相似文献   

4.
体裁分析可揭示不同体裁语篇具有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和篇章结构,能够通过语篇建构过程,发现连贯的表现形式。科技英语在文体风格、语言策略和社会功能方面具有特定的体裁特征。用体裁分析的方法,从交际意图和修辞目的角度可阐释科技语篇的连贯性。在对实例剖析的基础上,揭示科技语篇连贯的心理认知因素及其在表现形式上的独特性,挖掘语篇建构规律,以准确解读语篇。  相似文献   

5.
中日钓鱼岛争端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新闻媒体对其进行了大量报道。本文概述了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然后用该理论对《美国之声》(VOA)中关于中国海军在钓鱼岛海域巡航的新闻语篇,从及物性、分类、情态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美国媒体背后的立场和意识形态,旨在揭示媒体操纵语言资源引导人们对于同一事件进行不同解读的方式,从而引导读者树立理性、客观地解读新闻语篇的批评意识,并加强对权势、意识形态的敏感性和对新闻语篇的反控意识。  相似文献   

6.
批评话语分析的任务是运用语言学理论分析大众语篇,以揭示意识形态和语言的关系。随着人们对语言和意识形态关系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批评语篇分析的手法来分析媒体语篇的语言特征。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运用批评语篇分析手法对比分析China Daily和The Economist关于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报道,从词汇分类、转换、情态系统三方面探讨这两家媒体对于该事件报道中的语言运用的差异以及产生原因,可以揭示中西方媒体所蕴含的不同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7.
徐宁宁 《海外英语》2011,(3):246-247,251
语篇是用于表达一定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单位,产生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同时,又是语义选择的的连续过程。语篇分析可帮助揭示语篇的特点和篇章规律,深化人们的理解。系统功能语法因其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强,在语篇分析中独树一帜。该文以纯理功能为框架,分别从及物性,和主位推进,两个角度对BBC的8.24事件报道进行分析,以揭示新闻报道语篇的成文过程的特点及规律。  相似文献   

8.
批评语篇分析,一直在试图从社会和认知两个方面理解和解释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对汶川地震报道同一事件的不同的两篇英文报道,以费尔克拉夫三项度模式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分析框架,通过分析揭示语篇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意识形态,从而熟悉新闻报刊中常用的语言策略,提高批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9.
系统功能语法常常被用来分析各类语篇。本文试图使用该理论对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进行语篇分析,通过分析该语篇中的及物性结构解读语篇的概念功能,揭示它与语篇意义和主题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对该语篇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0.
以《追捕者》为语篇材料进行话语分析,从小说的语境分析、人际意义解读揭示语言如何成功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展示其鲜明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1.
香港回归之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在中学课本中是以一篇新闻报道的方式呈现的.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一堂有实践意义又有理论深度的优秀课例来展现这个事件,给学生以启发和思考:通过情境的创设、文本的研读来深入文章、把握文本,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文本、体味挖掘作品的实践价值,并充分交流与展示,总结规律,提升阅读新闻的理论水平.最终,用另外一则学生感兴趣、和香港相关的新闻报道为依托,检验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和Kress&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框架为理论基础,对2013年2月6日央视《新闻联播》节目播出的"光屁股小男孩抢镜李克强"的新闻进行了多模态语篇分析。分析重点包括:语料的文化语境;情景语境;语料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其目的是揭示电视新闻是如何通过镜头画面在动态多模态语篇中构建意义以及多模态解读对理解新闻事件不可忽视的作用。研究也证明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是系统的、全面的、可行的解读动态多模态语篇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我国媒介事件中的伦理问题表现在传媒改变新闻生产模式,预设新闻价值;传媒报道方式有违新闻专业主义标准;媒介权力越位。解决我国媒介事件中伦理问题的对策是确立伦理原则,完善媒介事件报道手法;构建新闻伦理的实践机制,强化传媒他律形式;实现传媒伦理道德的内化,强化传媒自律形式。  相似文献   

14.
元话语是VOA时事新闻英语语篇的重要构篇机制。基于自建VOA时事新闻语料库,运用语料库分析软件AntConc3.2.1w,能统计出元话语在时事新闻语篇中的分布情况。元话语的广泛分布在构建新闻英语语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时事新闻英语中元话语的三种运用模式能够很好地引导听众理解各类说话者的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运用关联理论主要原则,结合新闻英语教学实践,从认知语用学角度探讨如何解决新闻英语教学中存在的理解障碍问题。初步认为,关联理论指导下的新闻英语教学既可加强学生通过新闻英语语境理解新词和推断作者意图的能力,又可强化学生对异语文化的批判性吸收和理解。  相似文献   

16.
采用FairElough的批评话语分析框架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分析工具,对“9.11”事件后《中国日报》的6篇新闻报道进行了新闻标题的及物性分析、文本小句的主位结构分析和新闻媒体及背景的解读,揭示了如何通过批评阅读把握新闻报道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培养读者的批判眼光。  相似文献   

17.
从新闻传播者和受众两个角度对软性假新闻的成因进行心理学的分析。要防止软新闻造假失实,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是自律的前提,而严厉的事后追惩措施能有效遏制各种造假的心理。同时,媒体要担当起新闻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的责任,使虚假新闻失去市场。  相似文献   

18.
新闻播音与受众心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受众心理角度出发,对受众心理规律、新闻播音规律以及二者的关系做粗浅的分析和探讨,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对新闻播音提出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语言学的视角把话语分析与广播新闻话语结合起来,旨在通过各方面的分析来揭示广播新闻话语的语言学特点,从而丰富语言学的研究,并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广播新闻话语。  相似文献   

20.
从媒介现实到受众现实是传播学的框架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以国内媒体报道非典型肺炎为个案,对疫情发源地——广州三大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探讨其新闻框架;同时,根据每一时期流言传播情况、社会人心安定情况,分析受众接受框架,通过二者比较证实预先理论假设:新闻媒体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会根据一定标准框选、凸显事件的特殊部分;受众在接受媒体报道时,也会表现出一定选择,从而形成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趋同、协商或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