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9 毫秒
1.
一、对语言教学客体的层次分析 英语教学的内容是语言。当代语言学把语言分为三个层次:语符、语义和语用。语符是语言的载体,语义是语言的内容,语用是语言的功能或目的。文章及课文里每一个层次的语言单位都包含着这三个层次的内容,三个层次的表现形式及联系。语符是课文的表皮和骨架,是语句段章的外显结构形式。语义是  相似文献   

2.
数学概念是揭示现实世界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内涵和外延是构成数学概念的两个重要方面。数学概念的内涵反映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外延是一个数学概念所概括或涉及到的具体对象的全体,一个数学概念的内涵越大(即本质属性越多),则它的外延越小(即包含的对象越少);反之,一个数学概念的内涵越小(即本质属性越少),则它的外延越大(即包含的对象越多)。  相似文献   

3.
认知语言学认为认知来自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经验与体验。语言结构反映认知结构。语言形式的复杂性反映这一形式所表达的概念或语义的复杂性。形式越复杂,可预测性或可及性越低,在认知处理上所需的注意和时间越多。数量象似性反映了人们的认知隐喻概念:语言形式是容器,容器越大,内容越多。标记性理论与语言结构的数量象似性理论有直接的联系。标记性特征表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它既能从认知层面,又能从功能层面对语言的形式与语义进行解释。标记性理论对象似性的其他类别如语言结构的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范畴象似性、话题象似性、功能象似性及隐喻象似性等也有很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4.
不同的族群构成不同的语言区域,从而形成带有形式差异的各种语言。并且语言的形式与阶级、宗教、种族、性别和年龄的差异有一定的关系。本文从语场(fl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论述了语言与语境的内部关系。  相似文献   

5.
从认知的角度探究了传统的Ogden和Richards的“语义三角”关系,即“思维”、“语言形式”和“事物”的关系,用Fauconnier的“认知空间域”(Mental Space)和“整合理论”(Blending Theory),拓展了传统“语义三角”的解释力,从而对“语义三角”的三方进行了更为合理的阐释,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思维”、“语言形式”和“事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汤燕 《培训与研究》2009,26(10):21-24
词汇化模式理论揭示的是语言中意义和其表达形式(外在的语言形式)之间系统的对应关系。表达相同语义范畴,不同的语言往往采用不同的词汇化模式,同一语言的不同发展阶段其词汇化模式可能也是有差异的。本文运用词汇化模式理论来对比考察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运动事件的表达的差异性,并分析这种差异对语法结构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词汇化模式理论揭示的是语言中意义和其表达形式(外在的语言形式)之间系统的对应关系。表达相同语义范畴,不同的语言往往采用不同的词汇化模式,同一语言的不同发展阶段其词汇化模式可能也是有差异的。本文运用词汇化模式理论来对比考察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运动事件的表达的差异性,并分析这种差异对语法结构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石玉柱 《海外英语》2022,(16):55-56+61
体认语言学倡导从唯物论和人本观这两个全新角度分析语言成因和用法。现实决定认知,认知决定语言,语言是人类与现实互动体验并进行认知加工后的产物。现实经验经认知加工后由语言间接反映,所以语符象似于人们的认知方式,且在其作用下与现实世界也存在部分象似关系。生活中的时间反映在语言中就产生了语法中的时态。空间是人类形成其他认知域的基础,时间表达是空间表达的延伸,所以空间上的距离常被用来描述时间上的距离。该文基于体认观的距离象似性认知机制为英语过去时态标记提供一种新的解读视角,即过去时态标记表示言语事件与体认参照点之间有距离。  相似文献   

9.
衔接是语言系统中语篇组成成分的一部分。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创始人韩礼德(M.A.K.Halliday)和哈桑(RuqaiyaHasan)在《英语的衔接》(CohesioninE,妒lish)一书中,将衔接界定为语篇中一个成分与另一个成分之间的一种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语言资源中,不仅存在着可以用来表达命题意义的语言成分,也存在着大量具备引导功能的过渡标记语。过渡标记语有内部和外部之分:内部标记语涉及语言间的内部关系,说明话语的步骤;外部标记语与话语情境相关,连接语篇外部世界的活动。以小说语篇为例,在英汉小说中,过渡标记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连接作用,体现的是话语的程序性语义表达,并且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表逻辑语义关系的过渡标记语经历了从实到虚的演变过程,但英汉语过渡标记在数量和体现形式上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通过研究"教"的本义、基本义、使役义与被动义的语法化演变过程,指出"教"进入兼语式由二价动词变为三价动词是其使役义产生的基础,探讨了使役义用法中"教"与"交"、"叫"的关系。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其使役义与被动义转化的三个条件,指出在劝诫句中率先出现了"教"的被动义用法,并分析了其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具有互相联系的意义。传统的语义理论并没有把握多义现象的全部和本质,未能对此现象作出充分的解释。认知理论认为多义现象的形成是人类通过认知手段(如隐喻、换喻)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多义结构的分析和解释对英语词汇教学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由"字句、"被"字句在语义、句法、语用上都有所不同。在语义上,"由"字句指向施事成分,表达过程义、行为义,"被"字句指向受事成分,表达结果义和动作义。在句法上,"由"字句与"被"字句在动词形式、否定形式、主动被动式等方面都有不同之处。在语用方面,"由"字句更倾向表示未然体、主观态度,而"被"字句更倾向表示已然体、客观事实,同时"被"字句更多地表示消极色彩。  相似文献   

14.
基于王寅先生新近构拟的认知语言学翻译框架,即认知语言学的体验-互动翻译思想,以及当代语言学中的科学语义观,本文探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入语意义的多维建构。即翻译时除传达源语之概念意义外,可能条件下还需在目的语中努力实现其内涵意义、联想意义、风格意义和主题意义等维度的动态建构。分析表明,认知语言学的体验-互动翻译观对翻译实践确实具有一定的阐释意义与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分析了中日同形词的形成过程和形式异同,然后找出《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1033个甲级词中658个汉日同形词,从形意、色彩、词性等方面对汉日同形词的差异进行了分析,进而指出以日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习得汉语词汇时,同形同义词习得无难度,同形近义词和同形异义词应作为习得的难点和重点。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人称代词+来+V(P)”句存在两种不同的语义,其一表示连动义,成分间关系松散;其二取整体义,框架中不宜插入其他成分,“来”语义虚化(学界称“来2”),重音在“人称代词”。本文认为,“人称代词+来2+V(P)”具有构式地位,构式义与“责任”义有关。本文以人称代词“我”为例,考察了“我来1V(P)”句大量真实语料,认为“我来2V(P)”的典型构式义为言者主动承担责任,非典型语义表示言者对行为/话语权的宣示。其中,V(P)的语义特征受到构式整体义的制约。在构式整体语义中,“来2”是起关键作用的成分。  相似文献   

17.
构式是形义结合的统一体,是"有理据的约定俗成"。关于构式义,"动词多义论"没能揭示语言生成的认知规律,相反强行地给词汇增添了许多意义,"构式多义观"却是人为地区分出核心义及其延伸义,主观认定这些意义之间的家族相似性。而从"合成观"的角度考察使动构式的意义可以得出更为合理的结果:即使动构式中的动词都有其理论义,它在各语境中的兑现也是语境中的意义,且该意义与动词拥有的框架意义有关,同时也受与其共现的其它(非)语言因素的影响。使动构式还通过由动词和介词结构组合而成的复合谓语,由认知的运作导致使动义的产生。使动构式的语义"合成观"对其它论元构式的语义分析和阐释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赵琼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3):60-63,78
从符号学的意义观着手,探讨了歇后语在言内意义、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三方面与英语的差异,并通过对霍、杨两英译本中有关歇后语翻译实例的对比分析,考察了不同的策略,指出歇后语的语用意义在翻译中应该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随着话语学的兴起,语义研究的范围扩大了,涉猎了话语义或语用义方面的一些问题。但是,话语义同语言义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这方面的讨论好像还不多。修辞活动是从语言系统中选取词语、句子,因此必须首先就语言层面弄清有关词语的词义,有关句子的句义,修辞活动又是在话语中进行的,离开话语就无所谓修辞,而话语显现的是话语义。因此,修辞研究必须要思考话语义和语言义的关系问题。本文就语言义的一般性和话语义的具体性、语言义的稳固(固定)性和话语义的临时性这两个方面,从对比中说明话语义同语言义的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