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浙江海宁市广播电视台的一名新闻工作者,也是《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以下简称《学刊》的铁杆读者。2004年4月,我从当年的第4期《学刊》上读到一条关于举办“顺义广电杯”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有奖征文活动的启事。当时,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与《红楼梦》的比较阅读,一直是文学鉴赏家们感兴趣的。最近读到两本与此话题有关的书:《秋水堂论金瓶梅》(田晓菲)、《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夏志清)。田著是对《金瓶梅词话》与《绣像金瓶梅》的比较阅读。在“前言”  相似文献   

3.
秋禾 《图书馆杂志》2006,25(1):89-92
巴金(1904--2005年)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封建大家庭里,童年时接受的是以“四书五经”为主体知识系统的启蒙教育。同时,他也阅读了《古文观止》、《说岳全传》、《施公案》和《红楼梦》等中国古典作品。“五四”后,他狂热地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鼓吹新观念、新思想的杂志,他常常说自己是“五四”的产儿,因为“五四运动象一声春雷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了。我睁开了眼睛,开始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期间,他还读到了上海出版的《夜未央》和《告少年》,在思想上深受影响。他说:“在五四运动以后的几年间,这两本小书不知感动了多少的中国青年。我和几个朋友当时甚至把它们一字一字地抄录下来”。  相似文献   

4.
8月中旬,在南京大学举办“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读到了才出版不到一个月的《闲堂书简》(程千帆著,陶芸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版),不由得勾起了我的若干旧忆。  相似文献   

5.
近在《中国图书评论》(1988年第3期)上读到胡显中同志的《粗制滥造误人子弟——评<万条成语词典>》(以下简称“胡文”)一文。“胡文”中有些意见我是赞同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的《万条成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确实存在不少质量问题,编者应该认真吸取教训,但对“胡文”中的有些意见,我不敢苟同,特提出商榷,以求正于胡显中同志和其他读者。  相似文献   

6.
我发现,《燕赵都市报》非常热衷于使用“黑名单”这个词。现举一例如下: 2001年7月26日十八版标题:《一批不合格药品上了“黑名单”》。 每读到“黑名单”我就生疑:“黑名单”是什么玩艺儿?是褒义还是贬义的?文中不见解释。但从报道内容不难看出,上  相似文献   

7.
先摘引几例有关报道: (1)《轻重之别》中说,那些生活极有规律、讲究修身养性的人,一生再健康也难免偶尔患感冒,“但是那癌症的得病率却低于不讲生活规律的人几十倍。”(2000.12.29《杂文报》) (2)《另类公道》中说:“……而我呢,你知道,至今还只有我儿子一个在咱们机关工作,比朱副局长(2个)少了一倍,比马副局长(3个)少了两倍”。(2001.8.24《杂文报》)  相似文献   

8.
对《档案管理》的点滴看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燕 《档案管理》2005,(6):12-12
尊敬的蔡总编:您好!我是一个档案工作干部,起初觉得《档案管理》枯燥乏味,很少阅读。(蔡:大实话。)随着业务上的入门,我对《档案管理》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档案管理》成了我的良师益友,每期必读,像改版以前的“卷首语”、“业务研究”“、写作讲座”等栏目都是我喜欢读的,感觉受益匪浅。(蔡:从头读到尾的不多,也没必要。)特别是扩版增容后的《档案管理》无论从栏目设置、文章的组织、版式的设计都比较新颖,内容上更具有了指导性和可读性,我对贵刊也更加喜欢和欣赏了。虽然如此,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1郾没有严把刊物质量关。(蔡:上来…  相似文献   

9.
(一) 最近读到一篇书评,是关于《图书馆工作概要》一书的(见《黑龙江图书馆》1981年6月第1—2期合刊)。我也看过这本书,它确是一本简明的较好的图书馆学基础知识书。读了书评,又有所启发.只是感到书评中的某些说法,正是对此书大加赞赏的地方,而并不符合原书的本意。如书评认为,此书是“比较‘新’的”,“新”的“最明显的一点”,  相似文献   

10.
近期从一家文摘报上读到一则简讯,说某地一位记者被该报社长以“反面报道有点多”而加罪辞退,使我这个毕生致力于新闻批评、舆论监督的地方党报老记者感到十分惊诧和愤慨。我特地找到刊于10月24日《中国青年报》上的《从“反面报道有点多”的记者被辞退看舆论监督的尴尬》一文,  相似文献   

11.
《我的编辑生涯》,林君雄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原中国青年出版社副总编林君雄,在他的著作《我的编辑生涯》(以下简称《生涯》)中总结自己40年编辑生涯时说:“虽然我是一只笨鸟,但是尽力了。”这句话说得很平和,并不崇高,也不会对读者产生很强  相似文献   

12.
艺术欣赏有这样一种境界;“囫囵不解之中实可解,可解之中又说不出理路”.(脂砚斋批《红楼梦》)我的感觉是这样:有时读到一本好书,看到一幅好画,或其它种类的艺术作品往往只觉得它们好,但怎么个好法,一时又说不明白.今年元旦过后,我在《河南日报》上读到现场新闻《记者“考市长”》时,又一次产生了这样一种感觉.  相似文献   

13.
刘建明 《新闻记者》2003,(12):27-28
2002年第2期《新闻记者》发表了笔者的《“传媒入世”的杜撰》一文(以下简称《杜撰》)。接着,《新闻记者》第5期又发表了潘玉鹏先生的商榷文章《“传媒入世”并非杜撰》。《新闻记者》2003年第10期发表的《如何认识“入世”对我国新闻传播业的影响?》一文(以下简称《如何认识“入世”》),也对笔者的文章提出不同看法。但是读过这些商榷文章,发现作者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文章,陷入自我争鸣,使学术讨论打了水漂。  相似文献   

14.
四年前,当我从《我所认识的沈从文》里认识沈从文时,恨不能即刻去饱览400万字的《沈从文文集》。而当我看到《沈从文别集》(以下简称《别集》)的《湘行集》时,情不自禁地产生了“凤凰真的不会死,死了总还会再生”的欢欣。为什么沈从文笔下的一段平常景色,几句哲人都能说出的道理,会使读者产生共鸣?为什么那么多的人着魔般地希望读到这个“乡巴老”的书?在《湘行集》里,我找到  相似文献   

15.
《人民日报》记者杜峻晓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写了一篇“我写宁夏贺兰牛奶时间出错之教训”,标题是《白璧微瑕也是瑕》(见人民日报《编采业务》2005年10月30日537期第三版)。文章说去年他写的连续报道《宁夏贺兰“倒奶期”提前众奶农犯愁》见报后,在社会上反响是大的,宁夏新闻界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硬伤” 人得了病要去医院找大夫诊治,书稿中的毛病,就要靠编辑来诊治。书稿会犯各种毛病,其中有一种病,就是书中有“硬伤”。所谓“硬伤”,是指一些学者、专家写的书稿,观点、材料不乏新意,文章也还顺溜,却时不时犯点儿知识性、常识性错误。如前不久我读到王受之教授的新著《世界平面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书中讲到古代插图艺术,举《本草纲目》为例。但两处(第23、27页)都把《本草纲目》出版时间说成是“1249年”。《本草纲目》为明李时珍著,1596年刻版,1603年印行。王受之先生却把此书的出版时间提早到了二百多年前的南宋,闹出了明人著作南宋出版的笑话。  相似文献   

17.
《张居正大传》的作者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朱东润同志。朱先生硕学高寿,为世所钦。在他数十年辛勤劳动之中,著述宏富,涉及的方面较广,“传记文学”(即传叙文学)这一文学园地中的一隅,尤为朱先生独具慧眼,苦耕不辍,而卓有成就者。朱先生自己说,他在民国初年,“读到鲍斯威尔的《约翰逊博士传》,我开始对于传叙文学感觉很大的兴趣”,对它“作切实的研讨,只是民国二十八年以来的事”。那么就以1939年(民二十八年)来说,迄今也已有四十多年了。朱先生对传记文学,不仅有理论上的探讨,并有实  相似文献   

18.
一顷接2008年第5期《档案学通讯》,读到了《再谈文件档案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兼与姜龙飞先生探讨》(以下简称《再谈》)一文。说实话,这场讨论的缘起虽然在我,但又读到这样一篇《再谈》,多少还是感到了一点意外。因为我对这个话题实在没觉得还有再讨论下去的必要,也没觉得还有可讨论的空间。事实上,孙观清先生及其合作者在他们的《再谈》中虽然作出了与  相似文献   

19.
我上小学五年级时,正值抗战胜利前夕,当时湖南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迁至我们的宗祠里,我也转入该校就读。那时我家订了一份《湖南日报》,报上几乎天天都有“克复”的消息。我天天下课后跑到十里开外的桥头河镇上一家裁缝铺(邮政所将报纸送到那里)取回代收的报纸,就想长大了也能当一名记者,特别是一名战地记者。但是当我读到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我失学了。“记者梦”自然也成了泡影。 1951年7月,我由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结业后分配到苏北盐城工作,华东内河轮船公司泰州分公司有一位《苏北日报》通讯员,当知道我是由华东革大来的,就动员我给《苏北日报》写稿。当时正值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相似文献   

20.
"车"的读音     
《水浒后传》第十一集(电视剧)中的“大人”与“皇帝”在念岳飞的词《满江红》时,他们都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车”读成jū。对不对?《新华词典》释:“车”读音为chē时指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