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鄙文《为林琴南一辩——"方姚卒不之踣"析》在《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9期刊出后。引来郭德茂先生的一篇驳文(《重析"方姚卒不之踣"的乖谬及其论争意义》,载《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1期)。谓鄙文所列举之古文例句不足以推翻胡适等人对林琴南"方姚卒不  相似文献   

2.
《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9期发表了程巍的文章《为林琴南一辩——"方姚卒不之踣"析》。文章篇幅很长,要用大量的材料来说明和论证当年在新文化运动中,那一场文言文和白话文之争中,林琴南的"方姚卒不之踣"的古文表达并没有错,倒是胡适、刘半农、陈独秀、钱玄同等人错了。文章由此推论并批评,"白话代文言的革命,本就不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一个文化领导权问题,采取的方式自然是非学术的,以在尽量短的时间里将文化领导权从文言  相似文献   

3.
一 1936年北大招生考试国文考卷文法改错题下有一小题:"方姚卒不之踣."若考生知道此句背后的掌故,知道它出自林琴南1917年2月发表的《论古文之不当废》,知道胡适曾拿它让林琴南名声扫地和刘半农在《复王敬轩书》中揪住它不放,那他就会按胡适的方式来批改它:此句不通,"踣"为自动词,前面不当有止词"之";可以说"方姚卒不踣",亦可以说"方姚卒不因之而踣",但不可说"方姚卒不之踣".此乃满分的标准答案.  相似文献   

4.
(依次为作者、篇名、期数/页码) A [法〕Atonine郭宏安译〔美」安乐哲程巍Comp砚护on撰自由的现代派—《反现代派》导言通变:一条开辟中西方比较哲学新方向的道路崔日明/李“方姚卒不之踏”案的大政治与小政治—兼答郭德茂先生2/85墙或塔:犹太复国主义者的梦12/31兵中国会面l冶  相似文献   

5.
吴元栋 《新闻记者》2007,(10):81-82
《新闻记者》月刊今年第8期上发表了林帆先生《〈史记〉与"报告文学"》一文(下面简称"林文"),文章的大意是,通过《史记》与报告文学的类比,认为新闻(林文将新闻通讯视为"报告文学")的写作也可仿效《史记》,采用文学的笔法。我读后觉得文中的许多提法与意见,颇有商讨的必要,现在就来逐条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6.
编辑概念必须同一──答张洪玲同志叶向荣长沙张洪玲同志《从〈著作权法〉谈编辑的两重含义》一文(见《编辑之友》1996年第4期)对我的《编辑概念诸说之辩证探析》(见编辑之友》1995年第5期,一文的基本论点、论据提出了否定意见。我见了感到非常高兴,因为《...  相似文献   

7.
《中国档案》1998年第9期发表了姜龙飞先生的《档案期刊的困境与再选择》一文.作为姜先生的朋友和办刊人,读罢姜文也愿就档案期刊的现状谈几点意见,以便同姜先生讨论.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1998年第5期刊载程天敏教授《也谈“客观报道”兼舆论监督———就“羊城疑案”说些题外话》(以下简称《也谈》)一文;《新闻记者》1999年第2期转载此文的同时,发表了周也平先生《客观报道辨析———兼与程天敏教授商榷》(以下简称《辨析》)的文...  相似文献   

9.
正姚范,字南青,号姜坞,安徽桐城人。清乾隆壬戌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甲子顺天科乡试同考官,兼三礼馆纂修官。姚范汉宋兼治,以撰《援鹑堂笔记》知名于时。《清史列传》有传。于姚范生卒年,诸家文献记载不一,主要有三:一是李兆洛《桐城姚氏姜坞惜抱两先生传》作乾隆三十一年(1766)卒,  相似文献   

10.
殷晓彤同志在《图书馆建设》(1997年第3期)上发表了"关于图书主题的重复标引及MARC格式的探讨"一文(以下简称殷文),与我在《图书馆建设》(1996年第4期)上发表的"图书主题的重复标引及MARC格式"一文进行商榷.书辞宜答,笔者谨就殷文中所提出的两个问题作一答复.  相似文献   

11.
李慈铭以诗文成就著称,卒后入《清史稿·文苑传》;其学术成绩也为学界所重,但始终被词章所掩。李慈铭《国朝儒林经籍小志》未刊稿的发现将有助于评价他的学术成就,本文即以此讨论他对清代前中期学术史的总结和思考,阐述他尊崇汉学的学术立场及"清学殿军"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2.
刘建明 《新闻记者》2003,(12):27-28
2002年第2期《新闻记者》发表了笔者的《“传媒入世”的杜撰》一文(以下简称《杜撰》)。接着,《新闻记者》第5期又发表了潘玉鹏先生的商榷文章《“传媒入世”并非杜撰》。《新闻记者》2003年第10期发表的《如何认识“入世”对我国新闻传播业的影响?》一文(以下简称《如何认识“入世”》),也对笔者的文章提出不同看法。但是读过这些商榷文章,发现作者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文章,陷入自我争鸣,使学术讨论打了水漂。  相似文献   

13.
王恩汉先生在《中国档案》2001年第10期上发表的《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到“档案本质属性”——兼谈中国档案学的特色》(以下简称《从》)一文,从我国当前档案学界的几个热点问题入手,对档案、文件、归档、文件生命周期等档案学基本概念进行一番析解,并着意于开掘中国档案学的特色,文章对当代档案学学科建设投以极大的关注,漾溢着可贵的理论热情。  相似文献   

14.
同治五年(1866年),军机大臣兼帝师李鸿藻的嗣母姚太夫人病逝。朝廷以其地位尊崇,职分重要,不允丁忧守制。但是,李鸿藻不为所动,数次恳请,卒以终制。从一通未刊的李鸿藻书札可知,李鸿藻为了能够终制,向朝廷密保了张之万和汪元方二人。他保荐张之万是为了代替自己,保荐汪元方则是为了代替胡家玉,后者在曾国荃对官文的纠弹中受到了牵连。这与时人所说李鸿藻"素持南北之见"相一致。札中还提及大学士倭仁拒绝在总理衙门行走及坠马之事,可与时人的记载相互印证。此外,书札中还提到咸丰任命的顾命八大臣之一的杜翰死于同治五年底流行的一场瘟疫,可补史载之阙。  相似文献   

15.
《驳于连》,本来是为法语读者写的。没想到会引起中国知识界的兴趣。最初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张西平教授提出要把它翻成中文,在他主编的《国际汉学》上发表,供中国读者参考。后来认为读这一学刊的圈子太小,不如交给《中国图书评论》,张教授也同意了。在此感谢他的支持,也感谢《中国图书评论》的杨平总编辑和程巍先生接受了这篇篇幅比较长的评论,更感谢早在30年前在日内瓦认识的郭宏安先生,他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把它译成中文。  相似文献   

16.
《编辑之友》2008年第2期转载了申徒文婕发表在《每日商报》(2008-02-14)上的"‘的’、‘地’、‘得’到底要不要分?"(以下简称申徒文),引起了业内的很多关注。前几天社内在业务学习时,还有人提到申徒文中的观点,这可能是由于《编辑之友》在业内的权  相似文献   

17.
庄子奥义张远山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郭象是"文化罪犯"?张远山先生《庄子奥义》出版前后,许多媒体发表了书评,主题集中在"庄子被误读了千余年"上,想来这是该书"卖点"之所在。学界中人都知道,《庄子》被误读了千余年不是今天才有的说法,更不是有了《庄子奥义》才有的说法。千余年来,误读《庄子》的情形一直存在,任谁也不会否认。然而,对《庄子》有误读,并不能否定  相似文献   

18.
《文献》1992年第1期发表的陈辽先生所撰《所见太谷学派遗书》(以下简称《遗书》)一文,对现存的太谷学派遗书作了较有系统的介绍,读后获益非浅。惜其中尚有疏漏之处,兹就笔者所知见,依其次序,订补如下。不妥之处,敬请陈辽先生及学术界同仁指正。一、张积中著《张氏遗书》,除了泰州图书馆藏本外(以下简称"泰州本"),还有一种抄本,即1937年刘蕙孙教授手抄  相似文献   

19.
前两天,中山大学档案馆副馆长李少真女士将何嘉荪教授通过电子邮件发给她的两篇研究生的文章寄给了我。这两篇文章都是针对我在《中国档案》2001年第10期发表的《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到“档案本质属性”—一兼谈中国档案学的特色》一文要同我进行商榷的。但是这两篇文章据何教授讲都还没有公开发表。 巧的是,河南省濮阳市档案局的刘东斌先生也将其长达1万多字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探析》一文抄寄给了我,其诚意令笔者感动。 手头来自不同方面的文章,观点是非常对立的,让人读起来深感档案学近年来学术风气之活跃。 学术风气活…  相似文献   

20.
先生名闿生,字北江,桐城吴氏。清季有首倡改革学制,为北京大学最早之奠基人;重振方、姚宗风,以古文辞名天下;教泽广被燕冀,北方学者尊为大宗师,皆曰吴先生者,即先生之父也。先生幼承家学,天资英敏,童子时下笔为文有奇气。新城王晋卿先生见之,叹为奇才,曰吾老友挚甫有后矣!桐城文为天下大宗,自方、姚始;方、姚之文,梅伯言承之;曾涤生获交于梅先生,尽得其笔势之美,又益之以汉赋之气体,典丽雄奇,遂远出方、姚、梅三先生之上。挚甫公与廉卿先生同受曾氏之传,有所承,又有所变,同时为保定莲池书院大师。贺松坡先生承曾、张、吴三先生之学,"而矜练生创,不蹈袭前辈蹊径,独树一宗,不为所掩,盖继三先生之后,卓然为一大宗,非余人所能及也。"(先生所著《贺先生文集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