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康熙皇帝对西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有人据此认为康熙皇帝学习西学、倡导西学。其实,康熙对西学的态度并非积极倡导,他无论对西学怎样感兴趣,都是为了借助西学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西学只是康熙的御用品而已。康熙对西学的态度只是利用并非倡导。  相似文献   

2.
作为洋务思潮重要内容的“中体西用”论,对近代乃至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中体西用论与“西学中源”说相辅相成,在文化学上的误区是显而易见的,构成了一种对后世危害很大的西学观,它规定了西学在中国文化结构中的低层次地位和作用,长久地束缚了国人的文化学视野。  相似文献   

3.
王夫之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西学,对西方天文、历法、科学仪器有很深入的认识。他用中国古代的理论去理解西方科学,并不时提出批评和反对的意见,也吸收西方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王夫之对西方科学的认识和态度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他是对西学持批判地吸收态度的典型,明清实学的重要代表和西学中源论的早期倡导者,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东西文化交流心路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在民国时期西学之术占据国人效法主流时,皖派考据法多遭鄙弃,若以科学公允之心重估,皖派学者在应对时代思潮嬗变时秉承“不蔽己亦不自蔽”的精神对待传统文化和“西学”,采取“扬”“弃”并重的做法值得当下语言学界借鉴“,扬”和“弃”是皖派“小学”凸显的两个价值表征。“扬”体现在倚重传统语言文字的辅助功能观,在以字通经、以经治字的核心学术观念下,倡导并实践新的多重互证、音义互治的语音语义研究方法“;弃”体现在吸收西学,合理摈弃传统文字、音韵、训诂经验研究的偏失,撤除藩篱、融合贯通、开起科学实证的研究走向。两项表征标示皖派在语言学术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其遗留文献具备深耕潜质。  相似文献   

5.
戊戌变法前后,康有为发起保儒教活动,提出将儒家改造成西方式宗教(儒教)的主张。这个主张引起时人激烈的争论。黄遵宪以其理性主义中西文化观的态度提出,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文化是民族复兴的思想资源,但他反对把儒学变成有宗教设施、组织、教义和祭祀活动的“儒教”。他认为只有积极吸收西学,合中、西、新、旧之学,批判地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真正促进中国的学术文化的发展,并进而担负起挽救民族危机的重任。黄遵宪的理性主义中西文化观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劳丹是“新历史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作为20世纪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在他的《进步及其问题》一书中,批判地吸收了波普、拉卡托斯和库恩等人的思想,提出了不同于其他科学哲学家的解题科学观,集中论述了科学的解题活动及其与科学进步的关系。在他的解题科学观构建的过程中,“反常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职教观”是建立在对传统“小职教观”批判的基础上的,它反映了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大职教观”的产生具有深厚的学理渊源和鲜明的时代背景。在传统小职教观的影响下,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着重眼前而轻长远、重共性而轻特色、重功利而轻人文等问题。高职院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加强产学合作教育,重视学生的生涯发展,树立全球视野,吸收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的育人经验。  相似文献   

8.
崔缨 《岱宗学刊》1999,(2):57-60
鸦片战争后,面对西学的不断输入,中国传统化被迫作出应答,在怎样对待中国传统化和西方近代化问题上中国学界出现了分歧:一是“严互夏之大防”,奉中学为至高至上的“西学中源”之论;二是“全盘西化”,否定中国传统化之说,面对学界的这种混乱现象,孙中山主张“集合中外化)的精华防止一切的流弊”。这种中西合璧的化观,为时人乃至今人在对待中西化冲突,交流中指点了迷津。  相似文献   

9.
近代著名思想家谭嗣同,鉴于自己对于易学不同部分的不同学术定位。利用易学的相关内容,比附西学,形成了物质的、运动的自然观和以“新”、“切近而平实”、“合地球之学为一”为特色的治学观。同时,他的变革思想、平等观念和社会进化史观的形成也与他对易学的吸收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0.
论马克思对“社会正义”的批判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正义”的批判,其目的一是为了揭露自由主义正义理论的意识形态本质,二是为了同庸俗社会主义的抽象正义观划清界限。马克思的批判有其伦理基础,但与那种抽象的正义观根本不同,马克思的正义观具有科学性、现实性和革命性的特点。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正义”的同时,还正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的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11.
朱熹去世300多年后,主敬思想被朝鲜的退溪接受并构筑起了以“敬”为中心内容的理学哲学体系他的《圣学十图》集中体现了“敬”的思想。在研究理学发展史时,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曹寅 (楝亭 )在西学东渐中特殊的人生际遇 ,使他对西洋科学和天主教神学有了较多的了解 ,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收藏的西洋科学和神哲学书籍达 5 7种之多。曹寅这种对待西洋文化的开放态度 ,对曹雪芹及其《红楼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朱熹不仅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而且也是宋代成就颇高的学者代表之一.他在著作《诗集传》中阐述了自己的经学思想,一方面他反对汉唐以来的将《诗经》作为宣传政治教化的"美刺诗",要求从文学的角度来解读《诗经》,肯定《诗经》是抒情之作.但是作为理学家,朱熹诗经学的目的还是以诗来建构和宣传自己的理学,并且朱熹经学充满了矛盾,而...  相似文献   

14.
"道问学"处多了些子?——朱熹教育思想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以来,学者普遍认为朱熹的教育思想重在"道问学"而陆九渊的教育思想重在"尊德性"。这是混淆朱熹的哲学建构与教育实践而导致的误解。朱熹哲学固然以强调客观知识的探索为理论特征,但其教育思想却始终坚持知识和德性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5.
康有为一生的政治思想和实践都未偏离“君主”这一中心。康有为君主观的演变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从学理和政治形势出发,通过观察、比较、思考逐步演进的政治、学术理想,即君主立究;另一线索是作为传统知识分子,对光绪皇帝知遇乏恩的报答之情,这也深刻影响着他的君主观。  相似文献   

16.
康有为所倡导的孔子观与他的经学思想密切相关的。在他之后,孔子在中国思想领域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从“神”到“人”再到“鬼”的过程。康有为则是这一激进变迁过程的始作俑。  相似文献   

17.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郑武公将郑国东迁虢、郐间的初都京城;周平王二十八年(公元前743年),郑庄公将郑都迁至郐地新城;周惠王六年(公元前761年),郑文公定都新郑,郑国共三次迁都。郑国最后一位国君郑康公,于二十一年(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所灭。周显王遵循“灭国不灭祀”的历史惯例,封其子宙公之子据公于嚣山之阳,称践土君,守祭武公寝陵。此处被称为“郑王之墟”。这里便成为中国最大、最早,流传时间最长的郑氏祖茔。  相似文献   

18.
朱熹的以德治国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治国思想的继承.江泽民提出的“以德治国“理论,是对传统德治思想的借鉴和继承.今天,我们要通过研究朱熹思想,联击实际,促进公民道德建设,贯彻落实“以德治国“方针.  相似文献   

19.
本文欲就近来学界在陈独秀“二次革命”论问题上所发生之争论作一辨析,笔者认为,党的“二大”以后,围绕中国革命的性质,阶段和前途出现了两种趋向的探索,右倾趋向的探索以陈独秀为代表,他把来自于共产国际的右侧观点融合发展成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他的见解违背 不断革命论,后来,蔡和森把陈之理论称作“二次革命”论,这种概括有利于把陈之理论与其它的理论区别开来,应予肯定,正确趋向的探索以邓中夏,毛泽东等人为代表,他们的见解也证明了陈理论之错误,当然,陈之某些见解也有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20.
嵇康的音乐和养生思想是嵇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嵇康的音乐和养生思想实则是其率真的个性与当时社会现实之间产生矛盾后,寻求主观超越的一条途径。嵇康认为音乐出于自然,音乐的本质属性在于“和”,即“五音之和”,“自然之和”,“人心之和”;在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问题上,嵇康认为“声无哀乐”;在养生方面,嵇康主张通过情欲的超越,物的超越,抛弃智巧的滥用来达到其理想的超然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