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付茜茜 《今传媒》2016,(6):67-70
对于电影作品来说,观影认同决定着影片是否吸引观众,是否满足其观影偏好、观影心理与观影期待等,对于3D电影来说更是如此。提升国产3D电影在观众心中的认同度,对国产3D电影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观影调查基础上,探究国产3D电影与观众认同之间的关系,以求对优化国产3D电影观影认同有所思考。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的发展对电影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对于电影艺术而言,数字化不只是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也包括传播过程。当下,电影的观影媒介在新媒体发展的浪潮中不断拓展。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观影媒介的特点来进一步剖析观影媒介对电影艺术产生的影响,并指出它所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以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到1478名青少年的观影现状、审美爱好、观影动机等信息,结果表明:大多数青少年对看电影感兴趣,更喜欢结伴看电影,表现出观影动机与审美偏好的倾向性,在家国情怀、中华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受到电影的影响。基于调查,对影视教育实践、影视教育研究、影视教育路径创新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争  靖鸣 《新闻爱好者》2023,(11):69-72
数字时代电影受众的感知与体验发生变化,呈现从影院沉浸观影向多维知觉观影的变化趋势。电影从单一的知觉媒介,成为一种能够激发受众多感官、多行为参与的综合知觉媒介。非连续、非线性、多平台的观看方式,创造了一种碎片化沉浸的观影体验。最终电影媒介也从人类中心转向后人类中心,通过赛博格意志将电影受众与技术共生,赋能新的媒介发展。在数字媒介万物勃发的趋势下,电影媒介应积极参与融合,发展出新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引言 随着电影重新成为大众的主要娱乐方式,欣赏电影被越来越多的观众喜爱,而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数字传媒的广泛兴起,电影院也不再是观看电影的唯一渠道,观众的观影渠道日益丰富.电视台上电影频道的开设,使大众可以通过电视观看电影.电影频道播出的影片凭借品种丰富、观影便捷、收购新片迅速、收视免费等特点,①使得这个观影渠道颇受大众的喜爱.而电影影碟DVD凭借价格低廉和方便珍藏的高性价比,成为了大众的又一不错选择.如今,拥有惊人的信息承载量和"超光速"的传播速度的互联网,成为了电影院的强劲竞争对手.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生代电影大片消费偏好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国内一线城市出生于1980-1999年的新生代消费者的电影大片消费偏好进行了调查研究,总结了他们对电影类型、电影产地、观影档期、观影动机等方面的基本消费偏好特征.据此,我们提出了电影大片的营销策略,以期为相关决策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后疫情时代流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这一现实态势,从观影空间、受众行为、受众心理、影片内容四个维度探讨电影"流媒体化"趋势之下产生的一系列变化.其中包括空间变动引起的电影艺术"灵韵"的消失;受众观影行为和选择行为的再造;受众观影仪式感和公共性的流逝;以及对电影创作内容的反作用等.  相似文献   

8.
电影艺术走到媒介生态复杂化的21世纪,必然在互动性和参与性上投入更多的视野,更复杂和新颖的叙事方式在挑战观众原有观影习惯的同时,也为观众建立了新的交流机制。本文从新媒介时代带来新的观影模式和新的观影模式造就新的电影美学两方面入手,得出植根于互联网文化的新媒介时代为谜题电影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从“只读媒体”走到“可写媒体”。  相似文献   

9.
电影常常通过讲述故事来表露情感,并借助一定的媒介来完成信息的传递与观影体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受众传播意识的强化,电影的传播发生诸多变化,呈现出多元传播模式. 观影模式的流变 院线电影使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最大化地收获电影本身的原汁原味,仍保有特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武恒 《东南传播》2018,(7):26-28
2017年,一部黑白电影以较高的姿态赢得观众的大加赞许,并被称为台湾电影的新生力量,这就是获得金马奖最佳导演的电影《大佛普拉斯》.这部电影除去对现实主题的关注,更多的是呈现方式的创新;其中贯穿全片的导演旁白、黑白影像、窥视视角等表现手法以介入性的叙事方式打破了观众的观影幻觉,从而形成一种置于电影之外的观影体验.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阐述了新媒体背景下VR技术给电影领域带来的影响,包括VR技术与电影结合在创作领域、观影体验上的影响。新媒体背景下VR技术与电影的融合在创作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摄像师职能演变、电影经典蒙太奇手法衰落、衍生特效指导等,也因其内容以及呈现形式具有个性化、特殊性、交互性、自主选择性、时间随意性等特性将增强观众的观影体验,与传统电影相比有诸多竞争力和突破性。本文也介绍了新媒体背景下VR技术在中国发展的现状以及其发展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李超 《报刊之友》2013,(3):35-38
纪录片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关注,尤其是大学生这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庞大群体。本次调查问卷是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受众对纪录片的观影感受、观影渠道以及观影需求等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样本人群进行调查取样,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纪录片对于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影响以及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群体的需求等众多具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胡晓 《视听》2016,(7):58-59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新媒体时代网络宣传对18-22岁青年受众观影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1)青年受众的电影网络宣传信息接触频次和观影频次都较高,超过99%的被调查者每月至少有1次接触电影网络宣传信息;(2)青年受众对网络中的大众影评信息的认可度较低,对影评的真实性也大多持怀疑态度;(3)熟人影评对青年受众的观影行为影响较大;(4)宣传片是青年受众最乐于接受的电影宣传方式。  相似文献   

14.
元电影(Meta-cinema)早在1975年便在《元电影的意识形态》一文中提出,其发展形态也贯穿了电影史的各个阶段。元电影自身“戏中戏、媒介间性与自我指涉”的三个特性使得其在文本对接中开拓了电影的多样化表达,但是其过于针对电影本体的特性也使其存在着受众危机。在电影创作中,对观众的心理结构、审美构成以及观影反馈的研究尤为重要。因此,对元电影来讲,将研究视线投向电影观众并强调受众在观影中的主体性与参与性,这对于它后续的创作及发展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昀 《东南传播》2015,(3):31-36
互联网正融入电影工业系统,成为中国电影市场备受关注的变革角色。结合受众的多层面向意涵,从新近三部案例电影之考察来看,电影制作者可以依赖互联网时代提供的独特技术语境,一方面打造用户作为"我"这一主体的精准需求,另一方面强化一种集群式、共同体化的观影行为。尽管互联网真实改写了新时期电影模式的具体实践,但电影市场的高票房现象仍是基于以内容、资本与受众为基本内涵的多重互动结果。我们应当以一种聚合化的视角,来解构互联网时代电影市场的转型变化。  相似文献   

16.
豆瓣评分在国内作为最大的电影网络评论平台,其平台上有关电影的评论/评分对用户观影意愿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以豆瓣评分为例,期待和感知可信度为中介变量构建用户观影意愿模型。通过网络口碑传播模型构建,其中4个因素通过感知可信度的中介作用对用户观影意愿产生正向影响,按其影响力大小排序为:平台可信度>口碑质量>专业程度>关系强度。有3个因素通过期待的中介作用对用户观影意愿产生正向影响,按其影响力大小排序为:平台可信度>关系强度>口碑质量,感知风险性通过期待的中介作用对观影意愿产生负向影响,感知可信度对观影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郑东汉 《视听》2016,(11):29-30
虚拟现实技术因为颠覆了传统的电影语言和观影方式使VR电影风靡全球,同时属于VR电影自己的新的语言语法和表现手段也处于探索时期,并且在与电子游戏的媒介融合中体现出了独特的艺术特征。本文将从VR电影的时空属性以及VR电影空间的逼真性、私密性、交互性切入,分析VR技术为电影带来的变革。  相似文献   

18.
卢国祥 《东南传播》2014,(3):107-108
1966—1976年,这十年是中国电影发展的特殊时期,"样板戏"电影作为这一时期的特定产物,带有时代的鲜明烙印。"样板戏"电影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传播既是社会制度的安排,又是政治任务的规制下观众解码机制失效的结果;同时,也不能排除民众的观影期待与群体认同。所以,"文革"时期"样板戏"电影的传播是一种集规制和认同于一体的全社会的观影运动。  相似文献   

19.
陈琰  高智阳 《传媒观察》2024,(3):102-109
根据苏珊·桑塔格的迷影理论,早期的电影迷恋将观影仪式化,是对观影行为本身的迷恋,最初的电影批评也是在电影迷恋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数字时代的来临让电影批评和网络接轨,并显露出社群化、精英化的“后迷影”特征;而如今,由于电影审美趣味和观看方式的变迁,网络影评总体呈现出一种“再媒介化”的趋向,以传统迷影和后迷影为代表的“电影迷恋”已经转化为大众狂欢式的“符号迷恋”。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我国电影市场持续火爆,电影行业的竞争越来越大,各家电影公司为了抢夺观众,不惜花费重金进行新闻报道,并利用一些新闻事件大肆进行电影新闻炒作,不仅利用传统的宣传手段进行新闻宣传,同时还利用当下较火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进行电影新闻炒作性宣传,从而引起大众对电影的关注。加强电影的宣传效果,提升观影人数。通过对电影进行炒作性宣传,往往会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被媒体无限放大,从而混淆观众的视听,影响观众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本文根据近些年大量的电影新闻炒作性宣传案例,分析电影的炒作性宣传的利弊,分析改善电影宣传工作的注意事项,旨在提升我国电影宣传质量,提升票房的同时,引导大众合理观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