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的,它管的是语言内容对不对的问题;语法研究的是语言的结构规律,它管的是组词造句通不通的问题;而修辞研究的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它管的是语言材料选择得好不好的问题。普通逻辑与现代汉语中的语法、修辞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语法、修辞都要以逻辑为基础。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 ,我国逻辑学界又一次展开了逻辑观的大讨论 ,主要观点有两种 :一种是传统派观点 ,认为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 ;一种是现代派观点 ,认为逻辑是研究推理形式的。从逻辑学发展趋势看 ,现代派观点似有定义过窄之嫌 ,而传统的逻辑观基本适应了当前逻辑学各个分支学科蓬勃发展的需要。据此 ,逻辑是研究通过语言表达的抽象思维的形式、规律和方法的学说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是表达人与人相互关系和相互反应的中介,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工具和文化信息的载体。逻辑是一门研究思维的科学,是“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交际需要运用语言和逻辑。语言和逻辑是密切联系的。英语语言的形成晚于逻辑,但与逻辑密不可分。本文仅就近现代英语与形式逻辑的关系作一些分析。一、英语词法与逻辑英语词法主要通过利用语素这个结构成分研究词的结构、形式和类别,与逻辑概念有一定联系。概念是反映对象的范围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是在语词的基础上形成的,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在英语里,并非所有的语词都是概念。一般说来,代表概念的英语词能充当逻辑  相似文献   

4.
(三)语言形式和逻辑形式一般谈语言表达思维时,往往只理解为语音形式表达思维内容的问题,但是,从逻辑的角度来看,更为重要的是语言形式(结构)与逻辑形式(结构)的关系问题,这是因为思维不仅有内容的方面,而且有形式的方面,而逻辑所研究的主要是思维的形式方面。思维中的命题形式或推理形式总是具体地表现在语言的  相似文献   

5.
逻辑与修辞     
逻辑与修辞是两门性质不同的学科。逻辑研究的是思维形式及其规律,修辞研究的是调整和修饰语言以提高表达效果的方法和规律。逻辑管的是说话写文章对不对的问题,应当怎样才对;修辞管的是说话写文章好不好的问题,应当怎样才好,各有各的研究目的和任务。但是两者并不能割裂开来,看作是毫无联系的。说话和写文章都要运用思维,也要运用语言。“语言是直接与思维联系的,它把人  相似文献   

6.
集合与简易逻辑的初步知识,是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与数学的其他各分支有着密切联系.集合知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教学中广泛使用的集合语言,并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问题,运用集合观点去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人们认识和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为了使同学们在集合与简易逻辑的学习中对其内涵及相关运算把握更到位,我们特做此专题,以期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类比思维不但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常用的逻辑工具,也是语言创意的最重要的理性依据,语言创意的合理性依赖于类比思维的严密性。从语言创意这个特定的角度去探讨研究类比思维的运用特点和规律,对我们更好地运用类比思维去进行语言创意,通过掌握语言创意中的逻辑构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对我们提高语言教学的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章阐释了语言创意中类比思维的类型特点,以仿写构句中出现的问题为典型句例,深入分析了语言创意中的逻辑思维问题,提出了语教学改进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语言表达缺乏逻辑是学生写作中的常见现象,但是逻辑是可以训练的。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指导,可以教会学生写作的语言逻辑,使思维更清晰流畅,表达更准确有理,使论证说理由浅入深,最终使语言的逻辑不再是孩子的奢侈品。  相似文献   

9.
逻辑是关于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的科学。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的组织和表达都要受逻辑的制约。但在一定的语境中,为了特定的表达需要,采用逆反逻辑的方法,可以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 人们思维活动的进行以及思维活动的成果(思想)的表达,都是凭借语言材料而实现的,当然语言也总是以思维活动的某些成果作为自己的内容,这才具有能够被人理解的意义。思维和语言两者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要使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不能不注意逻辑修养、语言修养两个方面。铁的逻辑和生动活  相似文献   

11.
逻辑的产生总是与一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的。逻辑的产生一定是对既有的思维实际和语言实际的研究而产生的,正是因为如此,逻辑才会具有多种形态,才会具有亚里士多德逻辑、佛教逻辑和中国逻辑的异彩纷呈。基于这样的认识,认为佛教逻辑的产生是与论辩和语言分析密不可分的。古代印度的论辩实际和语言分析的成果是佛教逻辑产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是表达思维的载体;同时语言又是思维的阶梯,是语言的逻辑构建了思维。语言在传达思想的时候要受思维的影响,不同国家的人思维不同,同一国家不同的人思维也不同,因此语言的信息功能不是绝对的,而具有一定的差距性,也就是说语言信息功能的相对性。本文拟从如何减少信息功能的相对性作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3.
针对时下流行的关于思维规律前三律在三值逻辑中失效的观点,本文从辩证法关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出发,认为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是为了保证人们正确思维的普遍规律对人类思维具有普遍指导作用,不会在三值逻辑这一具体的思维科学领域内失效;但刻画这三条规律的人工语言表达式具有特殊性,在不同的思维科学中应用不同的表达式去刻画。二值逻辑中刻画中这三个规律的语言表达式在三值逻辑中失去永真式的特殊地位,不能证明这三个思维规律在三值逻辑中失效。  相似文献   

14.
对辩证唯物主义中人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理论进行扩展性论述,认为其在反映、改造世界过程中依赖的思维模式不可能是预先设定的机器语言式的机械逻辑,而是包含了丰富唯物辩证法的模糊逻辑思维;进而联系实际发掘其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数学、逻辑、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和生物学七大基础学科,是全人类共同的科学基本知识。渊源于西方的逻辑是全人类共同的思维工具,是研究中国古代逻辑的正确方法。中国古代逻辑是百家争鸣辩论和朴素科学认识的思维工具,元典是《墨经》、《荀子.正名》和《公孙龙子.名实论》。《小取》定义的推式论证(归谬法),是中国古代思想家逻辑敏锐性的典型例证。中国古代逻辑研究的最大困难,是古文献解读和中西逻辑比较研究科学方法的正确运用。借鉴希尔伯特元数学纲领和塔尔斯基语言层次论的观点,当今中国古代逻辑研究是对中国古代逻辑的元(后设)研究。中国古代逻辑研究与邻近相关学科的研究,必然发生相互作用和影响,借鉴彼此的研究成果与方法。当今用发达完善的西方逻辑方法和现代语言来从事中国古代逻辑研究,促进中国古代逻辑的现代转型,中西逻辑兼容,使中国古代逻辑转换为现代人易于理解和运用的知识形态,可继续发挥中国古代逻辑为现代人类服务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人类一生下来 ,就有使思考合乎逻辑的能力。而思考要合乎逻辑 ,如就其层次一面来说 ,则会自自然然地使它趋于秩序、变化、联贯与统一的结果。而这秩序、变化、联贯与统一 ,由于全源自于人类与宇宙共通的理则 ,所以也就成了章法的四大规律。因为所谓章法 ,指的是篇章的条理 ,也就是以阴阳二元对待为基础 ,对应于自然规律 ,来缀句成节 (句群 )、连节成段、组段成篇的一种法则。所以思考逻辑与章法规律 ,是密切叠合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7.
实质蕴涵与自然语言中的相关蕴涵命题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实质蕴涵是现代逻辑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但是用实质蕴涵理论来分析和说明自然语言中的假言命题却出现了许多解释不通的问题。这种状况有悖于逻辑规范和引导人们进行正确思维及表达的宗旨。传统逻辑和模态逻辑在分析自然语言假言命题方面都存在缺陷。提出“相关蕴涵,,概念主要是为了对自然语言假言命题进行符合自然语言实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必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提高思维能力的教学抓手便是逻辑。逻辑知识关乎国民思考力培育,关乎个人生存方式选择,但在语文教学中应定位为缄默知识,通过在教科书中从语用视角建构助学系统、在教参中启示教师积累思维与言语联动教学经验、在活动中采用内隐认知策略组织教学来呈现。  相似文献   

19.
语言起着沟通内在和外在、主观和客观、心灵和自然等作用。语言逻辑是一门尚待完善的现代逻辑分支,心智则是大脑的智力思维活动,而人的认知活动则是人的主体心智对客观对象的感知和认识。进一步讲,在人类认知活动中,语言作为认知客体的中介,必然要内化到主体的思维过程之中,成为主体更加深入地认知客体的主体性条件。在阐述语言逻辑与思维分析、心智要素与存在认知等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人的主体心智与存在认知的特征和关系,以及这种特征和关系在语言逻辑视域中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集模糊和明晰于一体的矛盾统一体,世界的这些属性投射到人类的语言中,就形成了自然语言的模糊性与明晰性,世界的模糊性对我们建立在明晰思维基础上的传统逻辑提出了严峻挑战,迫使我们以多种思维方式认识与把握世界。从自然语言模糊性理论思考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找到了前辈们对模糊语言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的理论思考,对这些认识成果的梳理过程便形成了我们对于模糊语言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