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10年前DV进入中国民间,同纪录片独立制作人相结合,从此民间纪录片创作进入了一个DV主导的新时期。DV纪录片对纪录片的发展功不可没。当年达到颠峰的中国电视纪录片由于外界和自身的众多原因,开始走下坡路,但DV纪录片延缓了纪录片整体下滑的势头。民间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创作者和DV作品。像吴文光的《江湖》,杨荔娜的《老头》,蒋志的《食指》,朱传明的《北京弹匠》,王兵的《铁西区》等等;而且在2001、2002年前后,社会上还一度出现DV热。可以说,DV“横空出世”的那几年,纪录片并没有真正陷入低谷。这几年,纪录片在低谷中徘徊,DV纪录…  相似文献   

2.
一、市场转型之事实与历史考量1、两种事实2005年10月,大型电视纪录片《故宫》摄制完成,由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独家代理其国际版的海外发行;11月,《故宫》开始发行音像制品,不到半年时间发行量已经达到15万套,总收入近千万元。2010年年初,大型纪录片  相似文献   

3.
由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和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联合组成的中国纪录片战略发展研究课题组对于2011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发布了《2011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本文摘发了该报告关于纪录片市场的论述。课题由张同道教授与胡智锋教授主持,于岩、李敏、牛小游、戴清等参与了本文的调研。  相似文献   

4.
辛腊娟 《东南传播》2012,(10):154-156
电视纪录片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近期,《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内外的热播,为中国电视纪录片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本文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的内容特色、定位视角以及制作投入等三个方面着重分析,旨在探索其成功的要素,从而为我国未来纪录片的发展提供借鉴。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纪录片将是海外了解真实中国文化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5.
余智红 《新闻传播》2010,(6):102-102
一、纪录片兴衰之路在中国人的心中,纪录片并不陌生。随着上个世纪《丝绸之路》、《话说长江》、《龙脊》等一批优秀纪录片创下的收视狂潮,随着中国越来越多纪录片栏目的昙花一现和前仆后继,中国的纪录片成长之路也越来越迷茫。  相似文献   

6.
20 0 3年 5月 ,央视一套进行了强力改版 ,配合此次改版 ,整合原《纪录片》栏目、新影和科影制作中心纪录片创作力量 ,新推出纪录片栏目《见证》。该栏目由 3个板块构成 ,分别是 :《纪录者》、《亲历》和《发现之旅》。中国纪录片的生存与发展一直是学术界普遍关心的问题 ,而其中的栏目化现象也始终受到业界的关注。就此本刊特地专访了《见证·纪录者》制片人陈晓卿 ,并约请该栏目主编肖同庆撰文 ,试图通过对一个栏目的解剖 ,共同探讨纪录片的栏目化生存问题  相似文献   

7.
《新闻世界》2020,(5):52-52
有"中国纪录片蓝皮书"之称的《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于4月18日在线发布,发布会由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五洲传播中心和哔哩哔哩联合主办。《报告》称,据不完全统计.  相似文献   

8.
2012年的中国影视绝对不能忽视的作品就是《舌尖上的中国》,其画面唯美,内容丰富,成为民间和学界热议的话题。这是一部不仅仅介绍与描述食物的作品,更是对真实中国的勾勒。作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创造了收视纪录,红遍大江南北。《舌尖上的中国》内容贴近百姓生活,讲述中国的美食文化,其高超的技术水平、文化内涵都把中国纪录片推上了更高的层次,成为中国纪录片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9.
张家齐 《今传媒》2015,(3):105-107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受到空前欢迎,掀起收视热潮,引发学界、业界及公众对于电视纪录片的关注和探讨。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一片的新尝试为切入点,通过对我国电视纪录片现状进行概括、梳理,结合近年我国电视纪录片领域的一些新现象,就中国电视纪录片存在、发展的问题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里面把艺术分成三类:说明性的艺术、情感性的艺术和道德性的艺术.①这正暗合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纪录片创作的任务是为政治服务,高高在上的创作视角、充满说教的造作色彩、空洞乏味的内容、立场鲜明的先行主题,是其最主要的特点,即说明性的艺术.1990年,吴文光《流浪北京》横空出世,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者们开始了对人的关注,尤其是社会底层和边缘的人,他们用一种平视的视角对待拍摄对象,摄像机成了他们的悲欢离合的见证者,这类作品归类于情感性的艺术.  相似文献   

11.
最近几年,以《故宫》《大国崛起》《森林之歌》《美丽中国》为代表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给中国纪录片带来了复苏的迹象。然而,在复苏的背后,中国纪录片的整体发展仍然深陷困境,特别是在纪录片频道专业化过程中出现的节目匮乏、收视率低下、广告收入不佳、频道经营困难等现实问题仍然存  相似文献   

12.
吴琼 《传媒观察》2013,(2):19-21
2012年中国电视发展变化诸多。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以百姓视角、故事化表达,突破模式化报道;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爆播出,创造收视奇迹,从侧面体现了新媒体对纪录片的传播力;《中国好声音》异军突起,广受好评,成为标志性节目;电视剧表现差强人意,佳作寥寥,题材匮乏,折射出创新能力低下。  相似文献   

13.
在讲中国故事、服务于当下中国的时代要求下,众多主旋律的纪录片作品被创作出来,《航拍中国》便是其中一部.作为由中央电视台投资制作的以航拍为唯一拍摄手法的纪录片,《航拍中国》上映之后,获得了极高的评价.文章从《航拍中国》的创作出发,分析了作品的时代意义以及其在纪录片方法领域的探索,由此指出作品对当下纪录片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读数     
《新闻前哨》2014,(1):5-5
随着《故宫》、《舌尖上的中国》等一批精品纪录片热销海外,在低调了多年之后,国产纪录片终于迎朱了发展的春天.日前.2013中国(广州)闻际纪录片节促成纪录片交易合约价值总额1.5亿元人民币.创造历年最高纪录。  相似文献   

15.
消费社会视阀下,文化风险在转型期的中国表现越发突出,尤其表现为传统高雅文化的缺失等。央视纪录频道推出大型电视纪录片《京剧》,因首次对京剧艺术的全景展示、节目内容的人性表达、叙述策略的高超,为受众描绘出京剧艺术的盛世,节目播出后获得了广泛好评。本文以纪录片《京剧》为个案研究对象,深入解读这部纪录片的成功因素及影响,旨在为消费社会中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做出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6.
传媒数字     
《现代视听》2013,(4):2-3
中国纪录片市场总收入四年间接近翻两番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在京发布的《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3》显示,2012年中国纪录片产业开始发力,市场四年间接近翻两番,中国纪录片正在走出"低端制作与无效传播"的恶性循环。据课题组不完全统计,2012年中国纪录片首播总量为17500小时左右,市场总投资约为13亿元,总收入超过15亿元。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激活市场、建立行业标准上发挥了驱动作用。中国纪录片成功以市场方式实现国际传播,如《春晚》《舌尖上的中国》  相似文献   

17.
纪录片     
《视听界》2007,(3):117-117
中国纪录片《长征》首次登陆美国主流电视台;英文纪录片《南京》在纽约放映;  相似文献   

18.
《舌尖上的中国》的迅速走红带动了中国纪录片热,《在爱中告别》在众多的国产纪录片中脱颖而出,这是一部反映临终关怀的纪录片,其成功有自身独特之处。文章以该部纪录片为例探讨中国国产纪录片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出于对人性的终极关怀,赵月枝老师连同她的后来者们仍然执著地在所谓的"中心"中审视"盲点",在所谓的"边缘"中寻找"亮点"……华人学者赵月枝是从中国大陆走出的第一位传播政治经济学批判学者。2011年8月,其第一部中文专著《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被中国传媒大学纳入"新闻学与传播学名家论丛书系"得以出版。该专著通过讨论"帝国时代"世界传播的新自由主义逻辑和中国媒介商业转型的历史困境,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权力"与"社会"、"自  相似文献   

20.
纪录片是将现实生活作为创作的素材,将表现对象化作真人真事,并对其进行艺术展现与加工,以期引发人们思考的影视作品形式。纪录片的核心就是真实。《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使中国的纪录片界眼前一亮。该片虽是以饮食为题材,但是它始终在讲中国人的故事。作为人文纪录片中的范本,人情是其核心表现之一。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探析国产纪录片中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