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职高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有这样的误解:职高数学是自然科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加一等于二,有什么德育可教呢?恩格斯指出:"要确立辨证的,同时又是唯物的世界观,需要具备数学和自然知识。"这充分说明,在职高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的可能性。再说,职高数学教材具有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非常有利的内在的思想性,表现出科学和思想性的统一。所以,寓德于职高数学教育之中是完全可能的。那么在职高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  相似文献   

2.
以2007年出版的新加坡数学教材(第二版)(第3册)(以下简称<新数学>)中"一元二次方程"为载体,比较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以下简称<浙数学>)发现:<新数学>和<浙数学>在单元结构的设置安排和知识点的处理上各具特色,<新教学>相比<浙数学>更为注重数学知识回顾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两套教材均力求通过多样化的栏目设置,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习评价进行引导,力图实现以教师为本向以学生为本的转变.在比较与分析<新数学>相比<浙数学>的独特之处后得出了对我国的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启示:重视"问题解决"和"思考技能"能力的培养;坚持巩固"双基",保持传统优势;强调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的处理,要从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教师要做教材的主人,使数学教材向"学生学数学之素材"转变.本文从素材重建,使教材更"生活化";结构重组,使教材更"系统化"拓展空间,使教材更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等方面探讨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数学思想较之于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数学方法处于更高层次,它可指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它来源于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的数学方法,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在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及方法处理数学问题时,数学思想具有指导性的作用。一、渗透数学思想的必要性省编教材数学教学新大纲指出,"职高数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是职高数学中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所反映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可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方法,通过对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版和2006版两本<人文地理学>教材的对比分析,阐述了<人文地理学>新、旧版本的四大区别以及新版<人文地理学>的四大特色.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路.  相似文献   

6.
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职高数学新教材应运而生.教材只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即如何充分利用新教材进行教法、学法的改革.同时,新课程标准认为教材是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介质,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郭丽 《考试周刊》2012,(53):60-60
一、职高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新教材把握程度不够,缺乏创新性。 首先,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够明确。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职高数学的教材不断变革,新教材打破了以往教材单单重视书本知识体系的传统结构,更加重视基础知识与社会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职高数学教师们往往习惯于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单纯注重书本知识的教授,对于新教材的内容缺乏一定的研究和把握。在职高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够系统地掌握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不能够了解学生对新教材的掌握情况,从而就不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要求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形成"动手做数学"的思想意识。本文以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动手做数学"的优点及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进行具体分析,以期为我国初中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带来帮助。"动手做数学"实质上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即通过研究教材内容和教材目标,再充分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身心特点,合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艾伦·坎宁斯沃思从听力角度分析教材的方法,结合教材在泉州师范学院两年来的使用情况,对<大学美语听说教程>(全新版)的听力部分做出评估.理论和实践都表明这套教材的难度适中,指导性强,适合师范院校学生使用,但仍存在配套的VCD实用性不足以及在适应日渐普及的现代教育技术方面显得滞后等弱点.  相似文献   

10.
<正>建立在新课标基础上的高考数学,不仅有效地吸收了新课标的理念、内容和方法,就是在整体性质上都有保持一致的地方。这种一致性不仅有利于教学教材的改革,同时也有利于教学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一、新课标高中数学的培养目标和高考试卷设置1.知识与技能:新课标对"双基"内涵的重新审视新课标的出台,更加完善了数学教学的时代内涵,关于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培养也成为时代化的一个符号。比如,高中数学新增了算法的教学,要求学生掌  相似文献   

11.
随着职高数学教材改革的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数学教改的一个重要课题.要把职高学生培养成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直接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就应根据职高学生的个性、思想状况,结合职高数学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一 1.小学数学教材的变化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和<数学课程标准>的推出,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改变了过去人教版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呈现了教材编写百花齐放的格局. 其次,教材编写更立足于学生生活,更能体现社会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的探究. 再者,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图文并貌,直观生动.特别是以"情境图"的形式呈现数学信息,改变了传统教材中单一机械的例题呈现形式,是新课标教材的一大亮点.触手可及的生活原型、鲜活生动的呈现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  相似文献   

13.
<正>教育家奥加涅指出:"数学教育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能保持和发展."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根据新教材编写新颖、合理、生动、活泼但比较简练且适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的教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元素,用"引趣"的方法上好数学课,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结合自身近年来参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下几点感受.  相似文献   

15.
自2002年起,我们开始使用高中数学新课标人教版B版数学教材,这套教材体现了很多新理念、新特色.注重通性通法是这套教材的重要特点之一,本文拟在这方面,谈谈我们的认识.<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价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评价要注重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思想方法的把握,避免片面强调机械记忆.模仿以及复杂技巧".所以,对数学基本技能的评价,应关注学生能否在理解方法的基础上,针对问题特点进行合理选择,进而熟练运用.下面,结合待定系数法,谈一下我们在试教中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计算机应用基础》写作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写作思想.文章从教育理论入手,深入探讨教材的定位和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计算机入门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等.  相似文献   

17.
采用Bachman和Palmer的任务特征模式,从语篇输入、预期回答两方面研究新四级阅读测试的内容效度及其对<读写教程>修订的反拨作用.结果发现:新四级阅读测试具有较高的效度;考试改革对新版教材修订有较大的反拨作用.阅读测试权重的降低使新版教材课文总量减少了1/3;新题型对练习的修订影响较大,增加了与考试改革相关的课堂讨论题和篇章层次词汇理解题,强化了阅读技能训练,并对词汇、完型填空、翻译和写作练习等进行了修订.新版教材的练习设计日趋合理,实用性更强.  相似文献   

18.
学习、借鉴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经验,研制<五年制高职数学课程标准>,开发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式新版数学教材,已被列入五年制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规划.自2004年底以来,江苏<五年制高职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小组,结合本省五年制高职教育实际,开展了前期准备工作.现将前一阶段工作中的思考诉诸笔端,以求教于大方.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实验教材对<除法的初步认识>内容编排分了两个层次:第一,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分物品"实例和活动情景,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体会、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第二,在建立"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学习除法.<平均分>这一课,我先后施教了两次.在两次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为学生提供的素材不同、留给学生探究活动的空间不同,收到的教学效果也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20.
孟浪 《中学生物学》2005,21(3):63-64
细细阅读了新课改的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之一--<高中生物(苏教版)>(以下简称<教材>),不禁掩卷长思,中学生物教学的革命已经到来.笔者认为新<教材>的编写处处体现着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一教育理念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