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孕育兴起和交互影响,创新既是我国实现"双中高"的重要支撑,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依托。李克强强调,一方面要落实和完善支持创新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补好基础研究短板,突破应用研究产业化瓶颈,大力推动协同创新。另一方面要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进科技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  相似文献   

2.
<正>基础研究是科学之本、技术之源。国家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源头创新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优化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方式,切实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财政投入,增加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原始创新能力"。面对新形势,坚持基础引领、加强自主创新是促进热带农业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热科院")建设世界一流  相似文献   

3.
将时针回拨至2014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这是我国作为世界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为抢占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先机的奋起一跃,更由此成为全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遵循。  相似文献   

4.
<正>当前,全球正经历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果说蒸汽机是工业时代的标志,发电机是电气时代的标志,计算机是信息时代的标志,那么机器人就是即将到来的智能时代的标志。机器人产业处于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变革前沿阵地,综合运用了传感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新材料等前沿技术,直接引发了新制造模式和新商业模式的兴起以及智能经济的发  相似文献   

5.
低碳经济、绿色经济,重在细节,重在节约,重在实用。处在科技创新风头浪尖上的北京2010年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则在13岁这个敏感的"青春期",放低身段,完成了从"高、大、全"向"精、尖、细"的华丽转身,不仅更好地诠释了"科技以人为本","科技造福民生","自主创新助力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更体现了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在产业模式转型中的火车头地位。  相似文献   

6.
声音     
正邓中翰中国工程院院士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与航天等重要领域一样,必须实现底层核心芯片的自主可控,才能确保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信息安全。发展自主人工智能芯片技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领先,要采用"跟跑、并跑、领跑"同时推进的方式,争取在人工智能芯片技术"无人地带"抢占先机。  相似文献   

7.
潘教峰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11):1177-1184
从大历史观角度来看,文明进步、发展模式、世界格局、科技创新、中国发展都处在重大转折期。全球创新活动进入一个新的密集期,绿色、健康、智能引领创新方向,人工智能、新能源技术、新生物技术等多点突破、交叉汇聚,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新科技革命加速产业变革。以人为本的人机物三元融合社会孕育兴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伙伴关系;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将改变人与机器的关系,可能使机器从人类的工具和从属,逐步上升为伙伴。雄安新区因疏解而生、应创新而起、逐智能而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雄安新区建设最大的变量和增量,在未来建设中,应采取"国家创新特区"的体制,充分用好新科技革命的成果,积极探索人机物三元融合社会下的未来城市新形态。  相似文献   

8.
以科技信息研究的角度,通过理解新常态的内涵及创新、科技、民生的内涵与相互逻辑关系,浅析了当前科技创新驱动民生改善的困境,结合内蒙古河套地区实际提出新常态下依托科技创新驱动民生改善应该做到:明确目标、夯实基础、强健抓手、增加投入、重在评价,实现民生科技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技创新正加速推进,并深度融合、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重塑世界格局、创造人类未来的主导力量。我们只有认清趋势、前瞻擘划,才能顺势而为、抢抓机遇。从宏观视角和战略层面看,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正呈现以下十大新趋势。(1)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将催生产业重大变革,成为社会生产力新飞跃的突破口。作为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的领域,信息网络、生物科技、清洁能源、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等正孕  相似文献   

10.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增加就业、创造高质量就业以及推动大众创业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在对就业形势和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社会就业出现的新态势与新特点,进一步提出以科技创新开启就业新空间的指导思想和战略路径,从健全技术、资本、劳动力要素市场、加强劳动力吸纳型先进适用技术研发推广、推动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和园区建设、完善普惠性创新创业政策支持体系四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出口复杂度测算分析中美德日4国装备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概述美德日3国在装备制造业领域早期的科技政策、军民融合方面以及面向新一轮技术革命方面的科技政策,并提炼其中的相同点和差异;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相关科技政策进行评述,提出新时代中国装备制造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与科技体制改革过程的梳理,分析每个改革阶段体制的变化对科技服务业的制约、激励和双重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新中国成立初期集中统一的计划体制阻碍科技服务业的产生,市场化程度低、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与科技成果转化限制为制约因素;(2)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基本体制保障、技术商品化的合法性、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等因素激励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3)两种体制改革对科技服务业的人力要素、服务平台以及服务生态带来双重影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持续深化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服务最大程度市场化,逐步完善科技服务生态以及提升科技服务组织专业能力与盈利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缺少像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那样能够全面反映中国科技创新、制造业和新经济成果,特别是能够引领世界产业发展方向的博览会。"雄安世界创新发展博览会"聚焦于科技创新、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产业革命前沿与高端制造业发展主题,旨在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科技创新、高端制造业和新经济发展的成果,宣传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理念,加强我国科技和产业标准、技术路线的引领,扩大中国制造、中国解决方案的国际影响。筹划创办"雄安世界创新发展博览会"无论对于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还是对于雄安新区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符合雄安新区的发展定位,有成功的国内外经验可供借鉴,应从规划、建设、组织、宣传、产业发展等方面加以统筹谋划。  相似文献   

14.
我国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主要进展及对政策方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德方  周华东  陈涛 《科研管理》2020,41(10):81-88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发展方式转变历史性交汇,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向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亟需完善我国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发展历程进行了概要回顾,提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八部分构成,总结了我国科技创新政策在强化要素、加强主体、完善机制、培育产业、集聚区域、优化环境、扩大开放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并立足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和国内外科技创新发展趋势,提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思考和建议,包括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改进评价制度、完善科研人员激励政策、提升科技治理能力、推动高水平开放创新、营造公平竞争的创新环境等。  相似文献   

15.
在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的浪潮中,必然涉及到众多新的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科技决策必须坚持科学化和民主化原则。科技政策学在美国的兴起,是美国追求科技政策科学化的必然结果。科技政策学是交叉学科研究,具有多种研究进路。科技政策学已经引进到中国,并已出现了中国特色的科技政策学研究成果。中国特色的科技政策学研究,一方面要为科技体制改革、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6.
近20年来世界科技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随着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不断蓄势,世界已经进入以创新为主题、以创新为主导的新时代,全球科技领域的、国家间的科技创新格局加速调整和重构,而国际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对科技创新格局调整和重塑起到重要驱动作用。在归纳国际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的基础上,基于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现实,分析讨论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需求,提出了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支撑我国科技强国建设的主要科技创新体系,包括基础科学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数字中国"与智慧社会先进信息网络、清洁可再生先进能源、绿色智能制造、现代绿色生态可持续高效农业、"健康中国"医疗卫生保障、"美丽中国"人地和谐共生生态环境、深空与深海探测等主要科技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7.
目前从区域视角探讨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动态演变趋势的研究基本为空白。为进一步描述和呈现近10年以来中国高技术产业区域创新效率的演变特征,并分析其隐含的政策启示和管理意义,提出一个较为综合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结合2006—2017年的相关统计年鉴,对中国不同区域的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动态演变趋势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近10年以来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整体呈现出典型的研发和转化不均衡状态,其中转化效率更低。这或许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并在“十三五”期间的区域科技政策制定中适当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基础设施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中的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科技革命深入发展的历史交汇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制定了总体远景规划,其中新型基础设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如何在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科学地协调科技、产业、国家治理和国际战略等多种要素,从而激发出系统性、可持续的创新与发展效能是抓住当前新科技革命重大历史发展机遇的关键。文章以新型基础设施涉及的若干科技产业发展趋势判断为起点,研究了新型基础设施在构建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功能与作用,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中的科技、产业与战略的协调发展路径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智能化物联网、云端运算及大数据产业的兴起,为全球产业战略转型及知识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使得制造业服务化、智能化与平台集体化创新成为全球发展的趋势,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德国工业4.0战略的发布。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浪潮下,世界各国无不积极推动本国相关政策及措施的出台,如:德国在2014年发布的《创新为德国——高新科技战略》、美国分别于2012年和2014年颁布的《获取先进制造业国内竞争优势》和《加速美国先进制造业》、日本于2013年公布的《日本再兴战略》及我国在2015年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鉴于此背景,本文以政策工具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美国、德国及日本的代表性的“工业4.0”政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及比较,以期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政策指引和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20.
构建高效规范的科技评价体系是我国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以中国知网数据库2017-2019年科技评价领域的期刊论文为对象,分析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分布及演化特征、主要研究机构及合作关系.研究发现:我国科技评价领域的研究热点包括高质量科技成果评价、学科评估、绩效评价、多元化评价方法等,符合国家科技评价改革方向;领域宽泛但缺少统一的学术语言和共同的认知理念,给学术研究和评价实践带来挑战;对评价方法的探索已成为主要研究方向,定量分析、大数据分析以及针对"分类评价""破四唯"等改革导向的分析已成趋势;研究机构以高校为主,学术研究与实践工作存在一定脱节.对未来我国科技评价体系的改革提出四点建议,包括坚持政策引导、建立行业共识、加强方法探索、促进研用结合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