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科技风》2016,(15)
霜冻、低气温、大风、暴雨、冰雹与雷电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另外由于气象灾害所引起的山洪、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严重等,对人民的财产安全、生态环境都造成一定的损失。最近几年,随着全球变暖等问题的出现,导致各种极端天气频繁的出现,导致气象灾害的影响程度也在不断的加重。所以,应该要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科学的防灾、降低损失等。因此,本文主要就是针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存在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和龙高速公路的边坡灾害概况,对和龙高速公路边坡的灾害类型、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对边坡灾害与公路工程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和龙高速公路边坡灾害防治的基本原则和减灾防灾策略,力图减轻或防止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公路的畅通和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期,历史建筑保护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现代的科学保护观念随之普及开来。对于历史建筑保护,应遵循由历史建筑保护相关国际宪章衍生而来的规范化流程:现场病害勘察与诊断基础上的方案设计,实验评估后的保护修复与实施,修复后的持续监测、评估与维护。近年来,为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我国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在历史文物的保护和修缮工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文章就我国在历史建筑的材料病理诊断、修复与监测方面所取得的进展进行回顾总结,并探讨在科学保护与修复历史建筑的实际操作中所遇到的困难与矛盾,希望通过对历史建筑的科学保护,为传承我国的千年古文明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随着多次震害经验的积累和各种新型复杂结构形式的出现,使得建筑结构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传统抗震设计方法的局限性。为了充分满足安全耐久性以及不断提高的功能性要求,研究更加经济可靠的结构耐震新体系已为工程结构防灾减灾领域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对高层建筑结构的力学特性与抗震设计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刊记者王继红)在城市发展中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安全发展是城市建设的重点。9月7日上午,在由北京地质学会、北京减灾协会承办的"地质安全保障与北京世界城市建设"论坛上.世界城市科学发展联盟专家委员会学术委员顾文选非常肯定的认为。他同时建议保证城市灾害的研究经费、改进地下管网、扩大地下空间的利用、强化防灾研究的教育。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总工程师刘传正在谈到城市建设中的地质安全问题时强调.要建立一个综合防灾体系.首先要完  相似文献   

6.
于如涛 《科技风》2011,(19):167-168
本文论述了中国古代风水学中的迷信思想与现代住宅建筑的科学选址对照,以及大自然地质性灾害对建筑结构的破坏力。并用现代建筑的科学理念普及科学思想,清除隐藏在人们心中封建迷信的建筑选址陋习,弘扬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观。将现代天文气象学知识和地址性灾害等因素融洽在人们对住宅建筑的科学选址理念当中。  相似文献   

7.
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在预防自然灾害、社会危害及校园内外存在的安全隐患等方面有明显不足。现阶段,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多发,严重威胁高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本文以国内高校防灾现状为基础,概括分析了高校防灾的内容、高校防灾存在问题、高校防灾问题的成因。最后,针对高校防灾现状进行策略探究,提出了关于高校防灾减灾工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结构检测是对建筑物质量评定的重要依据,也是对建筑物进行鉴定和评估的基本依据。建筑结构工程施工中质量检测对工程很重要,直接影响整个房屋建筑工程的安全、实用、经济,建筑结构工程鉴定主要从结构工程质量评定,结构工程的安全、耐久性和可靠性鉴定,它包括建筑的抗震鉴定的内容、鉴定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等,本文对建筑检测的方式和方法作一简要分析并予以评价。  相似文献   

9.
历史文化建筑是我国历史文化一个很重要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随着文明时代的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和研究了,因为我国历史文化建筑不仅仅可以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信息,还对当代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以及科学价值,本文就将从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古建筑的维修和保护的策略这三方面来分析论述,力求有效的保护好我国历史文化建筑。  相似文献   

10.
民生科技战略重点的分析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济广 《科学与管理》2012,(3):22-33,40
本文对民生科技工作的战略重点进行了分析,提出的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全民健康科技工程(大力推动心理健康建设与心理调试工作、大力推进营养学干预,尤其是科学推进新菜篮子工程、根本改造体育的内容和形式、大力支持非西医疗法的研究和普及),公共安全科技工程中的食品安全控制及食品安全检测,生态环境科技工程中的水污染问题,防灾减灾科技工程中的地震预测预报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地质环境复杂,并且受到季风气候控制,极易引发多种自然灾害,危害严重,是阻碍“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多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防灾减灾能力薄弱,科技与体制机制难以满足“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跨境综合防灾减灾需求。因此,文章通过科学评估“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灾害防控能力,深入分析“一带一路”灾害风险协同管理国际合作模式,提出“一带一路”防灾减灾国际科技合作建议,倡导创建新型减灾合作机制,启动“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与综合减灾国际科技项目,实施“一带一路”减灾国际科研能力合作。“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与国际科技合作作为《“一带一路”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将推动我国防灾减灾先进理念、技术与模式走出去,构建多国协调的巨灾风险防控信息共享与减灾联动机制,为重大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营提供科学支撑,保障国家重大海外投资安全,培养防灾减灾高级专业人才,整体提升自然灾害应对能力,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撑和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2.
减轻灾害带给人们的心理创伤,实现灾后心理康复是灾害心理学的使命。研究者们通过大规模流行病调查,确证了灾后心理创伤发生的广泛性。近10年来,在灾后心理创伤的诊断模型、脑与认知功能缺陷、神经生物学变化以及干预方法和效果等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我国是灾害多发国家,灾害与心理创伤的研究将会有力提升全民预防和应对灾害的能力,因此,应在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中部署灾害与心理创伤研究,通过凝练创伤应激反应的基础科学问题,推进灾害心理学学科建设,培养心理援助专业人才,以应对我国灾难发生后巨大的心理援助需求,也为制定灾害心理援助和灾后心理重建政策提供科学支撑,并带动我国社会生活中系列心理疾患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3.
西南民族贫困地区农户灾前防灾决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户防灾措施调研的基础上,对其防灾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logit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农户家庭经济特征和农户防灾技能对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户灾前是否采取防灾措施影响相对更显著,灾害对农户支出的影响也是影响农户防灾行为的因素之一。最后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金磊 《科技通报》1991,7(3):137-140
现代城市系统减灾及保障救助能力的获得绝不能单靠硬技术,还必须有效地启动城市人文、经济、生态、地理等诸多因素的系统工程体系及方法,所以要跟上“国际减灾十年”全球统一行动之步伐,必须鼎新城市减灾的传统内容,归纳并探索城市灾害新的风险源及非工程性措施。本文提出了城市综合减灾的概念、理论及方法,尤其强化了防灾文化建设、灾害系统评价模型、规划设计实施细则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水资源安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水资源安全的主要问题包括:洪旱灾害制约社会经济发展、供水短缺与用水浪费并存、生态退化与水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和布局与水资源条件不相适应及水资源管理体制与制度创新不足。今后10—30年,中国还将面临洪旱灾害损失加剧、供水难度增大、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等威胁。对此提出如下对策:坚持“适水发展”,建立节水型社会;严格执行水污染防治法规,加大水环境防治力度,保证水质和水环境安全;大力开发利用非常规水资源;加强水文水资源科学应用基础研究;建立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水资源配置机制;完善水事决策机制。  相似文献   

16.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及其科学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玉璧  张强  李耀辉  王莺  王劲松 《资源科学》2013,35(9):1884-1897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干旱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呈增加趋势,由于干旱灾害所引发的水资源匮乏、粮食危机、生态恶化(如荒漠化)等,直接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应急管理的技术水平亟待提高。本文介绍了干旱灾害风险评估研究领域的主要科技进展。在系统总结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了干旱灾害风险分析,阐述了对干旱风险评估的科学认识,归纳了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的脆弱性、承灾体暴露度和防灾减灾能力的主要特征及其主要评估方法。从科学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角度,思考了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及未来科学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新发展理念视阈下的我国畜禽疫病防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畜禽疫病的发生与流行是制约我国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畜禽疫病还会对动物性食品的源头安全、人民健康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一些烈性畜禽传染病的暴发甚至还会给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带来重大冲击。因此,新时期科学有效地防控畜禽疫病是我国养殖业实现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重大需求。文章从我国畜禽疫病防控的重要意义与历史成就切入,分析了我国畜禽疫病的流行现状及防控困难,并就此提出了未来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正在成为未来几十年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威胁。如何准确监测极端气候事件和灾害,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灾害防控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和科学支持,成为亟待回答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决策命题。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第13项——"气候行动: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SDG 13),就是要通过各国的实际行动,减缓气候变化威胁,增强人类适应能力。然而,目前SDG 13相关指标都缺少空间数据和信息的支撑。地球大数据具有高度协同性和集成性,有利于减小研究和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也能满足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研究对科学数据提出的迫切需求。文章围绕减缓气候相关灾害影响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两大主题,通过地球大数据平台,综合多源空间数据,研究获取灾害时空分布、碳收支变化趋势的方法;并依据该方法获取具有空间信息的数据集,以支撑SDG 13实现,为气候减灾和碳减排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救荒书的内容涉及历史时期救荒制度建设、农业减灾技术措施、工程减灾技术措施、生物减灾技术措施、灾害预防、灾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其中所蕴涵的减灾技术资料比较全面,是我们研究古代减灾科学技术和中国社会经济史的重要资料,对今天的防灾救灾工作也有借鉴指导意义。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代救荒书中减灾科学技术资料的分析整理,将其系统划分为救荒减灾制度建设资料、农业减灾技术资料、水利工程减灾技术资料、生物减灾技术资料、灾害预防技术资料、野菜谱录资料六大方面,并对其分布情况及其利用价值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